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教改探索与实践

2021-06-17 12:32:00 周经

——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为例  

 

(安徽财经大学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

摘要“课程思政”是一种创新的教育理念。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事,而是一项系统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要做好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顶层设计,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齐头并进。在“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下,思政课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具有价值导向作用,被定位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核心课程。“课程思政”应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于润物无声中真正实现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立德树人。

关键词:“思政课程”;“课程思政”;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立德树人

习近平指出,我们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仅仅看作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顶层设计,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齐头并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目标与专业课的知识点紧密联系,形成合力,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的各个方面。

“课程思政”是一种创新的教育理念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价值导向作用,被定位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核心课程。强化主渠道育人功能,应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创新。”“课程思政”应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将教书育人内涵落实于课堂教学主渠道,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相结合。综合素养课程强调在培养人的综合素养的过程中牢筑理想信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浸润作用,于润物无声中真正实现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立德树人。

一、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际关系管理课堂的课程思政

目前高校在校学生数量庞大,使得大学生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多样,呈现社会化、多元化的特点,越来越多的人际关系特殊情况的出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际关系管理课堂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工作积极性。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促使大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调动学生们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接受意识专业课的老师应该和思政课的老师一样,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进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教育工作,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建立起和谐美好的师生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变得不反感,反而值得信任,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变得不讨厌,反而自觉接受,这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积极传授、自觉接受的最佳状态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人不仅需要物质上的满足,更需要精神上的满足。人的精神上的需求是在与他人建立的各种和谐关系中得到满足的。

一)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人际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大学生群体受到国内外各种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对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造成了一定的干扰,主要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人际交往趋于物质化、虚拟化、世俗化、复杂化。

1.思想政治教育人际关系的物质化我国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不仅为我们创造了极大丰富的物质财富,也把“物质化”带入了我们的生活世界。目前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大多建立在经济关系上,高校校园也是如此。网络技术为我们扩展了人际交往的平台,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可以通过网络成为好友,同时,网络交流使得人际关系变得模糊化、符号化。专业课老师需要积极“90后”00后”大学生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现实和虚拟中的人际交往。

2.思想政治教育人际关系的世俗化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唯科学主义”在校内外泛滥,人们在“知识改变命运”的思想下,认为人际关系是有固定公式的,是可以计算出来的,反倒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数字化、虚伪化、世俗化。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人际关系中,人们还在受到世俗化的影响,应该回归到建立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问题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大学生消除公式化、虚伪化和世俗化的人际关系思想

3.思想政治教育人际关系的复杂化大部分“90后”00后”大学生都在被动中形成人际关系,很少有人主动与人交往,并建立人际关系因此,当前大学生人际关系变得非常复杂和紧张。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多样化,也使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际关系复杂化,导致师生关系日渐紧张

二)人际关系管理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启示

1.“德”来约束大学生人际关系高等教育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还要帮助学生早日成为“社会人”,掌握和运用人际关系理论是“社会人”的重要标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关心学生们的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帮助他们尽快培养人际关系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党的十八大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做学问、做事、做人都需要“德”来约束,和谐的人际关系更需要依靠“德”来形成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我们要注重“成才先学会做人”的工作理念,“德”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没有了“德”就没有了朋友,也就没有了人际关系,更谈不上成长为社会有用之才。

2.制订不同的人际关系干预方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充分认识到人际关系干预的重要性。面对复杂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人际关系,只有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才能协调好各种人际关系。比如,对那些不愿与人交流沟通,不注重人际关系的学生给予针对性的教育和鼓励;对那些团结一致、友爱互助、积极上进的和谐人际关系应该予以表扬和支持;对那些存在着矛盾与斗争的不和谐的人际关系,则应加以制止和引导。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于师生间的人际关系,学校学生工作部门要给予高度的关注,并及时有效地调解;对学生们的人际关系,可以由辅导员直接管理,或者通过学生组织、班级干部、寝室长甚至家长协助管理。

3.坚决消除腐朽的人际关系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运用各种教育手段和方法,维护和倡导积极向上的、先进的人际关系管理思想,限制与消除腐朽的、落后的人际关系管理思想。目前,大学生群体中存在一些不良的人际关系思想和做法,如竞选拉票、评奖靠后门、用金钱拉拢同学等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教授学生们正确的人际关系管理理论,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朴素、简单而又真挚的人际关系,及时纠正和引导大学生中存在的错误的人际关系思想。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积极引导大学生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

4.人际关系管理也需要榜样的作用经济学上有一则关于“领头羊与牧羊犬”的故事,故事分析了领头羊与牧羊犬在羊群中的作用,经济学对“领头羊”的特点总结为,它本身是羊、它通过道德信任和信用获得领导地位,它通过身先士卒带动羊群,它是优胜劣汰中的胜利者等,因此在管理过程中,需要择优选出“领头羊”,并发挥其带头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在大学生群体中树立一名有较高威信的“领头羊”,他的作用是通过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影响身边的同学向他看齐,向他学习高等学校教师只要指导和服务好这个“领头羊”,就很容易影响一群学生的人际关系

二、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沟通理论课堂的课程思政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证明,良好的沟通可以带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认识上产生认同、在情感上发生共鸣、在观念上达到一致,最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事半功倍的效果。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沟通理论贯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指在一定的教育沟通情境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借助于语言符号系统,运用非强迫方式,以共同的客体为中介,以建构受教育者完满精神世界为目标而实施的一种主体间的关于思想道德信息以及观念、知识、情感的双向交流与互动活动。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沟通理论课堂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两个方面的益处。首先,增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理解。有效的沟通有利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换位思考”,缩小相互之间的距离,增进相互之间的信任,建立共同的思想和心理基础,最终形成共同的目标。其次,深化受教育者对事物的认识。良好的沟通可以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思想上互相交融、行为上互相理解,从而做到相互启发、明辨是非,达到认识上的统一和升华。

一)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每个人表达个人诉求的欲望愈加强烈,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希望得到对方的关心和理解。总体来讲,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是融洽的,老师认真对待学生、学生真心尊重老师,但是,从经济学的沟通理论角度来看,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沟通较少目前,很多高校都在实行学分制,学分制的最大问题是师生们仅仅为了既定的学分,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点“相聚”。实际上课过程中,很多教师对学生缺少情感投入,照本宣科教材内容,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整个课堂成了一个工具或载体。目前,辅导员数量与学生数量比例有些失衡,有的高校辅导员要负责一个年级10多个班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种情况下,辅导员很难做到与学生的充分沟通。

2.不能满足受教育者的多样化需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大学生,他们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他们拥有最美好、最远大的目标和梦想,但是,又对现实情况不太了解,梦想与现实的矛盾、自尊与自卑的交加,使得他们的需求变得多样化。同时,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整个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如腐败、不公平、不文明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的现象,使得大学生们的价值取向模糊化、多元化。面对这些新情况,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没能及时更新观念,避而不谈大学生们渴望了解的社会现象和矛盾,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感染力和说服力。

3.沟通上的连续性和互动性不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出现了功利化的现象,导致交流沟通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和形式上,非连续性的交谈或者单向沟通,不可能取得思想政治教育预期的效果。另外,互动性也是经济学沟通理论倡导的重要原则。许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习惯于单向“输出”,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式、单向式、命令式等。教育者无法得到受教育者的反馈,难以判断自身传递的信息是对的还是错的,受教育者也无法把自己的真实感受,传达给教育者。

二)沟通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启示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沟通理论着重强调“平等性”和“双向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如果能够准确把握以上两个原则,适应时代发展和受教育者需求,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沟通方法,必将有效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和实效性。运用鲜活的案例,增强沟通的感染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应该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情感互动的愉快的动态过程。沟通的基础是语言,语言是沟通的最好的工具。十八大以来,在新一届领导人的带领下,党内外掀起“群众路线”之风,在“文风”方面体现得最为明显,套话少了、废话少了,正事儿多了、效率提高了,文风体现着党风,文风不正,严重影响真抓实干。新媒体技术使思想政治教育沟通高效快捷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提供了便捷的渠道,虚拟的网络世界已经成为学生们的学习、生活空间。新媒体技术的灵活运用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到“一两拨千斤”的作用。

除了以上措施,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倾听”,我们一直在说“要倾听学生的心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很多时候,我们都能想到,但是做不到,或者是想到了,也做到了,但是没有坚持下来。比如,“对话”,对话是一种生存方式,意味着精神生长、体验、互动和理解。对话又是一种生活态度,要平等尊重和积极介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对话,能带来彼此之间的信任,信任是良好沟通的前提。

三、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激励理论课堂的课程思政

激励理论在经济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管理活动中已得到广泛地应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对象是人,是为了促进人的健康发展、塑造人的高尚人格而展开的,在这个过程中,人的需要与动机对工作的展开具有重要作用。而激励的主体对象也是人,人的需要与动机是使激励起作用的重要因素,因此,激励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着统一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激励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如下三个方面的必要性。一是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每个人都需要自我实现。大学生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注和尊重,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顺利完成学业,找到理想的工作。二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经济学上讲,用最少的成本带来员工管理的最佳效果,在激励员工过程中,企业管理者更多的用到精神激励。不管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来看,还是从当代大学生思想特征来看,应该多使用精神激励。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需要来自组织和身边人的鼓励和肯定,如担任班级委员、学生会干部、社团负责人等,这些角色都会为他们带来至高无上的荣誉和自我肯定,这对他们的成长成才是极其重要的,其作用无可替代。三是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需要。当前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需要身边人的激励导向,当一个人做出正确行为时,将得到人们的赞许,相反,则会受到否定或批评,这就是有效的激励导向。大学生在激励导向中,判断是非曲直、批判自我言行、认同社会道德,最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一)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激励中存在的问题

1.激励机制不健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激励的效果主要是参考期末考试成绩,但是这种单凭专业课程考试成绩来评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显然是不科学的,这样很容易导致学校设置激励机制的目的与实际达到的效果出现偏差。另外,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趋于形式化、表面化,如很多学校在每学期都会定期举行主题思想教育活动,用一些先进典型鼓舞学生努力学习,学校的初衷是好的,却忽视了激励客体的差异性。激励形式和内容是需要创新的,我们不能一味追求空洞片面的传统激励,表彰大会、先进典型报告会往往忽视发生在身边的能够触动大学生内心深处的小激励,忽视了激励客体日常生活的情绪思想变化。

2.激励针对性不够信息交流在激励的实施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充分的信息交流、即时的信息反馈是提高激励针对性的两个重要环节。一是需要调动家庭、学校、社会、个人等方面的教育资源,充分进行信息交流,这里所说的信息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所有教育要素。二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如果缺少信息反馈,激励主客体双方得不到有效信息,应付降低激励的针对性。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工作没有从学生实际出发,与学生的内需保持一致,而且忽略学生们的付出与所得的关系。适当的物质奖励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如果仅仅通过物质奖励进行激励,有可能会影响学生们的价值观。当前,大学生群体中确实也出现了“学习就是为了拿更多的奖学金”的错误观点,物质奖励仅仅是许多激励手段中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为有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激励的针对性,应更多地采用精神激励。

3.激励时效性不强根据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思想政治教育激励要达到最佳效果,不仅要完善激励机制,而且,激励者要把握好时机,对被激励者进行即时的鼓励或纠正。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激励过程中,由于对激励的时机把握不到位使得很多激励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有些评比都是在一个阶段的末期才进行,这就难免会给学生传递一种错误的信息,结果比过程更重要,这与激励的初衷相悖,这些错误做法,不同程度地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权威性和一贯性。

4.缺少公平激励在思想政治教育激励过程中,显示公平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时候,学生们习惯性地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看待各种评比、评选、评优等,如果觉得不公平,很多的激励工作就会失去其原有的意义。公平是可以激励人的,但是,不公平不仅不能激励人,而且还会误导人。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应该遵循正义、公平、民主等原则。很多事情看似是激励学生的好事,但实际上没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如大学生入党问题,本应该是非常严肃的事情,结果部分高校入党名单完全由班主任内定,导致学生们误认为想入党就要给老师送礼,而且,全班同学民主投票也是问题百出,有的高校出现了学生拉帮结伙的现象,看似民主、公平的评选实则不公平,这种激励只会引起学生的不满与排斥,容易导致学生们产生“靠关系”“送礼”的不良思想。

二)激励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启示

1.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在思想政治教育激励过程中,要注重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机制,不仅仅是通过学生的课程考试成绩评判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效果,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也要关注他们的情感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网站、广播台等校园宣传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宣传学校主流价值文化,并创造信息反馈平台,营造一个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交流平台,让学生充分参与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当代大学生个性鲜明,想象力丰富,有自己的主见,作为活动主体的意识,使他们充分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

2.明确思想政治教育激励的总体目标。这个目标要符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且要清晰明了,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奋斗激情,明确努力方向,目标的模糊不清是导致大学生迷失方向的根源。总体目标是由一个个阶段目标组成的,“小”的阶段目标的顺利实现,能带来“大”的总体目标的实现,大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特征决定了他们在不同阶段的实际需求是不一样的,所以,激励的阶段目标也要随之改变,如大一时期为适应生活激励,大二时期为学习激励,大三时期为考研激励,大四时期为就业激励等。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的结合,可以有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激励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3.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时效性把握好“度”和“时机”,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激励的时效性。“度”是指把事物控制在其本质的一个浮动范围之内,而不改变其性质。在思想政治教育激励过程中,如果过“度”,容易“欲速则不达”,相反,如果不达到“度”,容易造成激励的形式化、表面化,达不到预期效果。“时机”主要是指适合思想政治教育激励的时间,恰当的时间产生最好的机会,最好的时机带来最好的效果。

4.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激励监督激励的本质就是要体现公平,如果在激励过程中,背离激励的初衷,有失公平,那么只会造成“事与愿违”。人们对自己制定的标准不会有太多苛刻的意见,激励的有章可依,可以减少标准的人为性。思想政治教育激励过程必须要遵循全员参与、透明公开、及时反馈等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激励过程中,无论是奖励还是惩罚都要与受激励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对应,激励标准要具有一致性,客观评价学生的行为,不能掺杂个人情感,使学生拥有平等受到激励的机会。思想政治教育激励要取得应有的效果,一定要投入大量的真情实感,热爱事业、关心学生,再加上有效的激励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偲.“社交媒体对人际交往的影响”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9(38): 102-103.

2]覃武云,冯艳琼.同向同行:高职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J].鄂州大学学报,2019(5): 74-75,92.

3]徐树.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思政”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8(11): 413.

4]李陈,曲大维,孟卫军. 案例教学法在专业课“课程思政”中的应用[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9(4):1-4.

5]常媛.“管理会计学”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路径的探讨[J].科教文汇2019 (9中) :102-103.

6]杨秋菊.《公共经济学》课程思政实践探索——以《政府角色》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3):192-193.

7]白云华.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索[J].才智2019(9):192-193.

责任编辑:赵秋延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课程思政”应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于润物无声中真正实现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立德树人。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