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为例
赵秋延
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摘要:高校志愿服务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在实践育人方面发挥着价值导向、素质提升、能力培养等功能。但现阶段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仍然存在着活动形式单一、激励机制不完善、体制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没有充分发挥出实践育人的作用。本文以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志愿服务活动为例,积极探索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新功能的路径。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广泛开展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广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志愿服务作为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是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渠道,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高校志愿服务提出殷切希望,对志愿服务工作作出重要部署。国际经济贸易学院高度重视,积极组织,把志愿服务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实践环节,作为“行走”的思政课,深入学校周边社区、敬老院、中小学等,广泛开展精彩纷呈的志愿服务活动,引导青年大学生在志愿服务实践中“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积极发挥高校志愿服务实践育人作用,统筹推进实施“十大”育人体系和“三全”育人格局,带领广大青年志愿者立足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一、新时代高校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功能
(一)高校志愿服务的价值导向功能
高校志愿服务的开展,是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重要途径,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即学生出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功能不仅局限于其“保证、导向、凝聚、激励、调节、转发”的社会功能,还有学生自身的个人价值实现。“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是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价值追求,学院在推进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思想政治工作中,以满足学生个体价值实现的需求为基本出发点,有意识地将志愿服务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使学生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价值需求,让学生从认知和心理层面对思想政治工作认同与悦纳。学院通过第二课堂成绩单平台,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策划中,在面对实际活动问题场景中,以团支部为单位,划分具体工作和责任,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身价值,培养个体的成就感,提升个体的团队合作精神及道德情感。在学院长期志愿服务项目中,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服务他人、关爱他人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推动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高校志愿服务的素质提升功能
“实践育人是高校在立德树人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是高校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系统工程。”高校作为实践育人的组织者、倡导者和实践者,不仅要做好课堂教学、知识传授与理论教育,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养成。志愿服务作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参与最广泛、最自觉、最主动、最喜爱的实践活动,可发挥其育人优势,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学生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可以把课堂所学运用于实践,分析并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在行动中完成学习,进而促进知识的转化和专业素质的提升,实现第一课堂知识技能的运用验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作贡献。
(三)高校志愿服务的能力培养功能
在志愿活动逐渐丰富化的今天,志愿服务延伸至社区、校园、敬老院等多个实践地,服务内容也不再单一化,有帮扶弱势群体、乡村支教等,志愿服务深入到基层中去,触及到公共服务项目薄弱领域。如何更好地实现服务对象的各类需求,提升志愿服务活动的影响力等,这都是考验学生能力素质的核心问题。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个体参与深度得到提升的同时,服务社会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也得以激发。从最开始的志愿服务项目的选取策划,项目实施地和服务对象的联系对接,志愿者的招募和志愿服务队伍的组建,到项目的实施,活动的开展,突发问题的解决,应急事务的处理,再到活动结束后服务对象意见反馈的梳理,活动总结的撰写,新闻稿的发布,都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二、当前高校志愿服务实践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理性认识不够,积极性不高
当前,很多大学生缺乏对志愿服务的认识,尤其是对活动开展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仅仅停留在表面层次,参加志愿服务是为了完成第二课堂的学分要求,学分修满之后就直接退出团队,不再参加志愿服务项目,功利性、目的性较强,没有真正理解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意义与价值,影响了志愿服务的效果。此外,青年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精神也缺乏应有的理解,未能领会其内在含义,参加志愿服务往往是跟风、随大流,没有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不强,导致志愿服务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
(二)活动形式单一,特色不明
现阶段,各高校开展的志愿服务项目虽然涉及敬老爱老、留守儿童、特殊群体、社区治理、环境保护、尊师重教等多个方面,但活动形式大都非常单一,主要是在共青团组织的领导下依托青年志愿者协会具体实施和开展,都是一些非专业化项目,社会认可度不高,没有充分调动起青年大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参与度低、行动力不足。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很少考虑学生的专业背景,大都是学生自行开展,没有专业教师的指导,不能从所学专业出发、与所学专业相结合,也不能充分发挥专业特长,难以形成特色,很难发挥自身价值。而且有些志愿服务仅仅注重数量和形式,缺乏实用性,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三)激励机制不完善,认同度不高
高校志愿服务缺乏有效合理的激励机制,现有的激励方式大多局限于为学生提供第二课堂学分,没有荣誉表彰和奖励措施,在评奖、评优中并未将其列入评定范围。虽然青年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凭借的是自己的热情和奉献,但如果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作保障,他们的付出得不到公众的尊重,劳动价值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他们参加志愿服务的热情就会减弱,就不愿意抽出时间和精力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因为自身价值没有得到实现,服务社会的获得感不强。
(四)体制不健全,成效不佳
志愿服务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法律保障体系不健全,得不到应有的法律保障,当权益受到侵害时无法申述。目前还没有出台专门针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法律法规,现有的志愿服务条例对大学生的权益保障还不到位,没有切实维护大学生志愿者的合法权益。
活动经费不足,甚至没有经费,这也是高校志愿服务活动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资金匮乏,来源单一,除了个别志愿服务项目可以向学院申请经费或者依赖学院提供的少量经费外,大部分活动经费需要志愿者自己筹集,很难满足活动的各项需要,影响活动的成效。其实,没有一定的经费支持,很多活动是难以开展的,甚至有些形式丰富、意义鲜明的志愿服务活动就不得不废止,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阻碍了志愿服务活动的品牌效应和社会效应。
随着志愿服务活动的专业化和规范化,对志愿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由于受到经费的限制,难以给志愿者们提供专业的培训机会,志愿者没有接受专业的培训,对志愿服务知识了解不多,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时缺少相应的技能,不能满足日益多样化的志愿服务工作和服务对象的需求,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志愿服务质量较差、时效性较低,带来负面影响。
三、发挥高校志愿服务实践育人新功能的路径
(一)加强思想引领,保障志愿服务实践育人效果
思想政治工作是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学院党委把这项工作紧紧抓在手上,成立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学业导师和辅导员互补的全员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体系,同时把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鼓励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园,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志愿服务工作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扎实推进形成志愿服务制度化、专业化、常态化的良好局面。同时学院鼓励教师在课题申报、科学研究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主题,组织辅导员参加各类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培训,提高思想政治素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学院逐步形成了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专兼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努力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
(二)创新活动形式,调动班级团支部积极参与
学院高度重视发挥共青团在志愿服务开展中的指导作用,以团的建设推动志愿服务以专业化为目标的转变,提升青年志愿者政治站位,提高志愿服务的作用意义。在推进志愿服务活动中,学院积极创新,充分发挥团支部的作用,将志愿服务活动与团支部主题团日活动、青马班培训、团校培养等相结合,促进全院学生深入理解志愿服务活动的实际意义和价值,进一步扩大志愿服务活动的影响辐射作用。同时学院青协加强与班级各团支部的联系,通过引导各团支部开展广大师生所喜闻乐见的志愿服务活动,丰富班级活动形式,激发班级同学参与活动积极性,增强班级凝聚力。在校院团委的指导下,2018年5月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正式成立红雨团支部,进一步完成了将团员教育、团干培养与志愿服务相结合。为推动志愿者精神深入人心,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增添校园公益气息,给同学们一个展示自我爱心的平台,学院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志愿青春行,共筑感恩梦”主题系列活动。此项活动注重创新志愿服务开展形式和主体,由学院主导转为学院指导,充分发挥各团支部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由各团支部提交活动策划,院青协和院团委老师审核把关,学院为活动的开展提供指导和经费支持。
(三)积极搭建志愿服务平台,共建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模式
学院已与蚌埠市养老院、蚌埠市行知中学、蚌埠市跨境电商产业园等多家单位签订志愿服务基地合作协议,为在校大学生搭建志愿服务平台,与服务单位一起共同推进志愿服务项目优化发展,并重点围绕国贸专业人才培养,引导鼓励在校大学生利用专业优势,运用专业技能,通过调研等方式将所学所研应用于志愿服务中,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多次前往蚌埠市跨境电商产业园,通过志愿服务的方式,一方面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参与服务的机会,在志愿服务中了解行业一线发展现状;另一方面通过专业知识的应用,启发在校大学生运用课堂学习技能结合现场的实地调研,为企业发展提供调研方案。
(四)发挥榜样学生示范作用,促进学生自我成长
学生榜样群体是学院志愿服务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能够带领更多学生投入志愿服务队伍中,同时榜样示范作用很好地完成了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学院的“国贸小讲堂”志愿服务项目,每学期组织4-5次大型宣讲会,辐射学院近半数学生。他们是由在学习、社会实践、学科竞赛等各领域的优秀学生代表组成服务队,走进班级、走进宿舍与身边的同学分享学习方法,共同探讨克服学习中的难题。围绕“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主题活动要求,学院成立青年讲师团,在全院范围内完成自主报名到考核选拔,最终组成了由7名学生组成的“小青团”,组织五场宣讲会,利用新媒体平台打造5篇《请吃小青团吧》专题报道,在学院内起到了“争先创优”的意识培养,同时也将榜样学生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实现了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成长。
四、结语
从志愿服务着手,引导青年学生奉献爱心,服务社会,加强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让公益实践成为广大青年学生投身社会的“孵化器”和传递社会正能量的“助推器”,正成为我院开启的实践育人的“时尚”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陈宝江. 以大学生志愿服务为载体的实践育人模式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0(7):12.
[2]以立德树人铸就教育之魂[N].吉林日报,2020-01-22.
[3]郝学武. 高校志愿服务实践育人体系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8).
[4]张贵礼.实践育人视角下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5.
[5] 伍廉松.论高校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功能及其促进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4):85-86.
[6]赵丹.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困境与对策探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83-86.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