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1月6日,《安徽日报》第五版“焦点新闻”板块报道了安徽省大中小学农耕劳动教育实践案例,安徽大学电气学院“爱心农场”特色劳动实践获报道。相关报道如下:
秋收万颗子,始于春种一粒粟。农作物的成长需要一定的周期,育人也同样如此。不少学校把思政教育、科学教育、生命教育等融入劳动教育。“爱心农场”种植活动是安徽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的一项特色实践。该项目由学院自动化系本科生党支部发起培育,依托专业优势,将科技创新与劳动教育紧密结合。如在播种过程中设计智能播种小车,让田间种植工作更具科技性。
学生在采摘完果实后,会进行初步的整理、装袋,通过设置线下售卖点、线上宣传等方式面向全校教职工进行义卖,义卖所得全部存入爱心账户,用于帮助安徽省特殊教育中专学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现爱心闭环。这项活动开展三年来,先后种植了山芋、番茄、玉米等10余种农作物,义卖所得善款近万元,全部用来购置“爱心礼包”送到了家庭经济困难的特教学生手中。如今的“爱心农场”,早已不只是劳动教育基地,更是大学生们走向社会、勇担社会责任的实践基地。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