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生到成长,从上海到合肥,从农民到工人,从编辑到教师,我见证了祖国七十余载的华章巨变,亲历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参与了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安徽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安徽大学经济社会发展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荣兆梓如是说。
与国同行:亲历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
荣兆梓出生于1949年,正逢上海大解放,他的生命之初伴随着龙华的炮声启程。回想起少年求学经历,荣兆梓记忆犹新。他在上海读完了小学四年级,当时条件艰苦,学校教室不足,学生们只能轮流上课,课外也没有专业的运动场地,他和伙伴们常常就在离家不远的湖南路上踢足球。
1960年,荣兆梓因父母工作调动,随家迁至合肥继续上学。1968年,他被下放到池州市贵池县农村,两年后,他回到合肥,成为纸箱厂的一名设备维修工。1977年,恢复高考的喜讯传来,荣兆梓结束了近8年的工人生涯,重返校园,在安徽大学开启了政治经济学专业的系统学习之旅。1981年,他顺利毕业,进入安徽省社会科学院《江淮论坛》工作,从一名普通编辑一步步成长为副主编。1997年,他回到母校安徽大学,踏上三尺讲台,直到退休。
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荣兆梓见证了国家教育事业从恢复高考到蓬勃发展的一段光辉历程。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考上安徽大学,再到投身教育事业,他深刻体会到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投入。据他回忆,1977年,安徽大学的学生总数仅有两千左右,如今已远远超过这个数字,校友遍布五湖四海、全国各地。这不仅是安徽大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更是国家教育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缩影。
初心不渝:深耕科教领域的满腔热忱
谈到研究兴趣和个人爱好,荣兆梓表示,他在纸箱厂当工人时,与几位中学同学组成了一个学习小组,共同阅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的专著,他尤其对《资本论》感兴趣。“工作挺累的,但是每天晚上都会看书,大家周六会一起讨论,从来没有耽误学习。”正是这段经历,激发了他对政治经济学的浓厚兴趣,最终引领他走上了学术研究的道路,此后无论是在社科院担任编辑,还是在安徽大学当老师,他始终保持着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热情。
荣兆梓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成果丰硕。他撰写了大量学术论文,屡次在国内经济学顶级期刊发表文章,并荣获国务院津贴、省级特批津贴、专家津贴等多项荣誉,为学术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
退休后,荣兆梓依然坚持在科研一线。2015年,他担任安徽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继续推动安徽大学经济学研究和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的发展。他认为,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社会在发展,国家在进步,要时刻保持学习的状态,紧跟时代的步伐。荣兆梓回忆,1960年刚从上海来合肥时,坐火车需要整整一天,而现在乘坐高铁只需两小时即可到达,感叹经济发展带来的交通便利。在他看来,正是对政治经济学的长期扎根研究,使他更能清晰感受到祖国七十五年来了不起的发展和变化。
教学相长:胸怀“大我”的青春寄语
在荣兆梓的执教生涯中,他最大的体会就是“与孩子们在一起学习非常愉快”。他认为年轻的学生们思想活跃、充满活力,跟学生在一起讨论,总能发掘出很多新颖的问题,这不仅满足了他对专业知识的满腔热忱,更激发了他深入思考的动力。
在谈到对青年和安大学子的期望时,荣兆梓强调了“心有大我”和“自律”两个关键词,在他看来,只有心怀天下,才能拥有真正的幸福感;只有自律自强,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成就一番事业。正如韩非子所言:“立志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广大青年学子要胸怀天下,立鸿鹄之志,做自律之人,成为奉献祖国的实干家!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