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朱旋旋安徽大学哲学系2017级哲学专业
孟子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是一代伟人成长的必经之路,更是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国家领导人的成长之路。
1968年12月,习近平作为一名出身于革命家庭的后生只身一人从北京来到延安梁家河,在这片黄土地上开始了影响他一生的知青生活,在他往后的工作中,这段艰难又难忘的岁月,熠熠生辉,永不褪色,它是支撑主席坚持下去的动力,更是他坚持初心服务人民的动力。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在梁家河做知青的日子十分艰难,但是习主席凭借着他个人的意志力,对自己的高要求,对乡民的感恩之情,硬是在这里待了七年。这不禁让我想到,现在大多数的青年学生,没有经历过这种食不饱,力不足的生活,没有在无电无网的环境中生活过,自然是没法设身处地地感受这种环境带来的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挑战。励志情景电视节目《变形计》或许可以印证这一点,从大城市远道而来的小少爷和小公主们,在面对崎岖的山路时就已经抱怨起来,严重的甚至在走到一半时想撂挑子走....而看看那时年仅15岁的习近平同志是如何做的,且不说他拖着整整两行李的书,独自通过那条曲折的羊肠小道通往梁家河。虽然随行的有当地的社员,这一路也不见他要人帮忙,更不见他抱怨,更别说他“发脾气”。
随遇而安,从容不迫。习主席对于知青生活的态度可以简要概括为“既来之,则安之”。有的人受不了这样艰苦的生活,早早地给自己谋出路,要么是动用家里的关系,要么是利用和当地人结婚来减轻负担,而那时的习主席并没有急于摆脱现状,而是努力地适应新环境,在新的挑战中提升锻炼自我,在姨母和姨夫的教育下,努力克服了种种困难,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潜移默化,日积月累,习主席渐渐融入了当地的生活中,并且格外热情和富有激情,在生活工作等方面表现的格外突出。
坚韧不拔,志存高远。作为一位革命家庭的后辈,从小受到的是父辈革命家们,英勇顽强革命品质的熏陶。而延安作为中国革命之圣地更是散发着独特的革命文化气息,在这.样的环境日积月累的影响下,习主席进-步坚定了在陕北这块土地上扎根下去的信念,并且一待就是七年。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学习的脚步并没有停下。那些从北京带来的两箱书派上了用场。那些挑灯夜战、日夜苦读的日子都是后来习主席从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从普通公民到国家主席的文化基石。支撑着他坚持下去的是更远大的理想:加入中国共产党。数十次的申请,足见其决心之大。
心系人民,不忘初心。习主席曾说:“延安人民曾经无私地帮助过我,保护过我,特别是以他们淳厚朴实的品质影响着我,熏陶着我的心灵。”淳朴的梁家河人帮助知青时代的习近平学会了干农活,干成了淤地坝,建沼气池等多件利民的事情。“当年,我人走了,但是我把心留在了这里!1993年、2005 年、2009年这三次回访都表现了习主席对梁家河人民的深深眷恋。这份眷恋是因为他始终记得无论走到哪里,他永远都是黄土地的儿子。作为人民公仆,心系人民是他不变的初心。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人生的道路总是曲折的,充满了各种偶然性,它让人生变得丰富变得精彩。成大事者有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霸气,有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志气,更会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气。一沉七年,用年少青春尝尽苦难。随遇而安,用豁达气度迎来了吹散云雾的清风徐来。志存高远,用坚定的信念一步步向辉煌的人生。
这是习主席的成长之路,更是每个心怀国家和梦想的青年人应当好好借鉴的成长之路。
如今和平小康的生活不会让我们经历物质匮乏带来的困难,那么作为当代青年学生更应该树立远大理想,脚踏实地的去实现。尽管前方道路曲折,怪石嶙峋,但以梦为马,勇气做桨,必能活出自己的精彩,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从而实现个人的价值!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