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垂范 严正家风
尽管周光、池精武夫妇只有一个男孩、一个女孩,都是掌上明珠,但他们对子女并不娇惯,更不会利用自己的职权为孩子提供方便,而是严格要求、正确引导,以身垂范、适度关爱,用严正的家风将子子女培养成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才。
为了表达自己永远跟着共产党走的坚定信念,让后代继承先来的志向,周光、池精武在给两个孩子取名上用心良苦,取了“红”、“旗”两个字,大儿子名叫周世红、小女儿名叫周世旗,以此时时激励孩子在党的旗帜下成长成才,高举红旗继续前进,当好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周世红记得,小时候父亲就教导他说:“孩子,一个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没有灵魂,是不能很好为人民服务的”。教育他要热爱党、热爱国家,长大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周世红在《回忆我的父亲》中写到:“当时我有些迷惑,但看着他那严肃的表情,听着那充满慈爱的声音,便深深地记下了。随着时光的流逝,我越来越感觉父亲的正确。”
周光夫妇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正确地对待和行使手中的权力,从不利用职权为子女、亲属谋取私利,廉洁奉公,遵纪守法,并以身作则,教育孩子不搞特殊,做一个有道德、对社会有用的人。
周光和池精武平易近人,待人热情,他们把工作人员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样看待,就连工人到家里来搞维修,他们都亲自倒茶递烟,没有一点架子,他们身体力行当人们的公仆,孩子耳濡目染,养成了尊重人、平等待人、热情待人的良好品德。
周光是南方人,有吃大米的习惯。而20 世纪 50年代和 60年代东北大米供应量很少,周光坚持吃面食和杂粮,从来不开后门买大米。食用油每人每月只有二两,也不够吃。当时有人悄悄从农村买豆油,可周光要求家里不准买。他严肃地说:“当领导干部不能带走破坏国家的政策”。
周光配有专车,但从 来不允许子女乘坐。一次 司机自作主张送了周世红,受到周光极为严厉的批评。自此,兄妹俩再也不敢乘坐父亲的专车了,后来周世红在沈阳工作,每次回长春都是坐夜晚的火车;到了长春没有出租车,尽管夜深了,也是自己走着回家。在周光和池精武的严格要求下,周世红和妹妹养成了习惯,从不借父母的“光”占公家的便宜。
周世红在《回忆我的父亲》一文中写道:“他用他的高尚情操,教育了我。人们都说,家长是孩 子的第一位教师。我父亲就是我最好的第一位教师。是我的领路人。”
在老一辈高级干部中,周光夫妇的勤奋好学是出了名的。这一点对年少的孩子影响是非常大的。1952年7月,周光担任了长春市市长。为了做好长春市的领导工作,只读过四年书、文化程度不高的周光和夫人池精武商量一起自学,补习数学、语文知识,也给孩子做榜样。他们每天清晨起床,挤出一个小时学习;晚上处理完工作后,学习到深夜。他们还不耻下问,请秘书做他们学习的辅导员,虚心请教高中课本上数学应用题的解法,语文应用文的写作知识。他们的行为使周世红明白了“书到用时方很少”的道理,在浓浓的家庭学习氛围的熏陶下,虚心学习、刻苦学习成为周世红的自觉行为。
周光夫妇不仅对孩子严格要求,而且用自己对子女特殊的关爱,教育促进孩子上进。尽管工作非常繁忙,周光、池精武总要挤出时间,或利用某个星期天,带着孩子在家或者出去玩,满足孩子的愿望,让孩子高兴;也增进与孩子的交流,建立起亲密无间的感情。
周世红高中毕业后寄宿在学校复习功课,准备高考。就在高考的前一天,周光和池精武亲自来到学校接周世红回家。周世红不解地问: “你们工作那么忙,接我回去干什么?”周光、池精武说:“你现在学习一直很紧张,明天就是考期,应放松放松。”看着父母,周世红心中涌起被爱的幸福感,顿感紧绷的神经松弛了很多,也减轻了压力、增强了信心。
周世红考取了当时在北京的中国科技大学周光到北京开会办事就抽出时间去看望、了解周世红的情况。一次,周世红说话不注意受到领导的批评,一连几天情绪不佳。正好周光来到学校,周世红感到委屈,向父亲诉苦。周光慈爱地看着他,认真地听孩子把话讲完。等周世红平静下来,他才耐心地开导,告诉周世红要勇于承认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切不可因小事而产生埋怨。周世红听完父亲的教诲,心中豁然开朗,心情顿时舒畅起来,脸上露出了笑容。周光见此,也笑了。
1965年,周世红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沈阳。他写信给当副省长的父亲,想回到长春父母身边工作。周光立即回信,明确告诉周世红不准回来,必须服从组织分配。周世红只好安心在沈阳工作,直至六年后组织上按政策解决周世红夫妻长期分居,才将他调回长春。这六年,周世红收获很多、感慨很多。他在《回忆我的父亲》中写道:“天下父母谁不希望子女在身边,父亲那样做,是一种更深沉的爱,更伟大的爱。”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