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系党支部 “系史教育和师德传承”系列宣传活动【四】

2021-01-11 10:42:48

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党支部

“系史教育和师德传承”系列宣传活动【四】

风雨同舟七十载,薪火相传铸辉煌。为纪念新中国电影教育70周年,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党支部持续开展导演系“系史教育和师德传承”系列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发扬“尊师重道,薪火相传”的学院精神。

第四期

种成大树寿山河

——记北京电影学院干学伟老师

干学伟(1917.1-2016.11),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名誉理事,电影文学学会会员,中国电影导演协会荣誉会员。

                                             


干学伟的一生与中国革命的时代风云紧密相连,与中国电影有着传奇般的情缘。

干学伟是一名优秀的话剧演员、导演和电影导演、编剧,同时也是新中国电影导演高等教育的先驱,为新中国的电影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89年长春电影制片厂以他“对新中国电影摇篮昌盛繁荣的奉献”赠予他荣誉证书。1992年获得北京电影学院颁发的最高成就奖“金烛奖”。1994年中国电影导演协会颁发给他“荣誉会员”铜证。1994年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    忧国忘家,捐躯济难——早期演员经历

“在麦伦中学的这段时光,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我整个人生的走向。”                                         

——干学伟

干学伟自少年时起就热爱话剧,积极投身进步话剧的演出。1932年进入上海麦伦中学学习,他15岁参加进步话剧的演出,第一部戏就是抗战时期著名的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17岁与人民音乐家聂耳同台,演出聂耳自导自演并作曲的歌剧《扬子江暴风雨》。他在生活中不断充实自己,积累创作素材,让生活本身来激发自己的创作激情。

1937年,抗战前夕,为赈济灾民,上海三十几所大中院校开展了联合义演,干学伟在未名剧社演出了《王三》、《酸枣》等剧,紧扣时事,引起了极大反响。

1938年,21岁的干学伟,响应时代的号召,参加革命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第一期学习。1939年毕业后,留校任表演课助教。同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鲁艺实验剧团任团务委员、演员。干学伟在回忆录里写到:“抗战开始我20岁了,思想也在进步,我也意识到自己虽然演了很多反映中国穷苦农民受压迫的戏,但是对真正的中国农村了解得太少了,虽然在宁波乡下去过两回,但住的时间也不长,对那些具体的、感性的东西知之甚少,所以我想跟着演出队一路演下去。”

1942年,干学伟在话剧《带枪的人》中饰列宁,红遍了延安,获得鲁艺创作年会甲级奖,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当年,一位新闻记者拍下了他饰演列宁的剧照,通过重庆办事处转送塔斯社驻中国分社,寄往了莫斯科,在苏联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干学伟饰演列宁)

为了更好的塑造列宁这个人物,干学伟重读了《苏联共党史》、《列宁选集》。还看了那时在延安能找到的两部关于列宁的电影:《列宁在1918》、《十月革命》。他自称:“出演这部戏,算是我人生中一件自豪的事情”。

2.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开启导演生涯

19425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文艺座谈会,毛泽东主持会议并发表讲话(即《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干学伟参加了这次对新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深远影响的文艺座谈会,亲聆了毛主席讲话。同年冬天,获得鲁艺创作年金奖。


(延安召开文艺座谈会的合影)

1944年,干学伟来到了绥德地区,在时任地委书记习仲勋同志的领导下,以文艺为武器参加抗日斗争。1947年,导演了哈尔滨淞江省文工团演出的歌剧《火》,受到东北局嘉奖。

1948年,他来到了东北革命根据地,参加东北解放区的土改、剿匪斗争,后调到了东北电影制片厂任电影导演,步入影坛。当时整个根据地只有八位导演。干学伟依靠手头仅有的译介资料和几部影片,结合自己多年的演艺经历,在实践摸索中前进、学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点。干学伟导演的影片,采用传统的戏剧结构法,在矛盾冲突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中塑造刻画人物形象,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在对影片的细节处理方面更是一丝不苟,所以他拍摄的影片具有强烈真实感、生活化且极具地方色彩。

1949年,干学伟拍摄了电影导演的处女作《内蒙人民的胜利》(原名《内蒙春光》),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少数民族题材的影片。为了更好的进行创作,干学伟深入内蒙古当地考察生活,收集民歌,为影片的成功打下基础。

1950年春天,在北京各影院上映后受到了热烈欢迎。因为影片扎实的剧作和出色的讲述方式,真实深入地反映了内蒙人民的生活,影片在捷克第七届卡罗拉伐利国际电影节获得“电影编剧奖”。


1954年,干学伟又导演了《沙家店粮站》,这是根据名作家柳青小说《铜墙铁壁》改编的。不仅通过画面完美还原了原著小说中精彩的情节桥段,还刻画了多个不同人物,情节扣人心弦,镜头运用流畅,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影片之一。


3. 昨日因成今日果,前人栽树后人凉——开启电影教育事业

“开国五十余年,我都在教学和创作的矛盾中度过了一年又一年。”——干学伟

干学伟不仅是一名优秀的电影导演,同时,还是新中国电影导演教育的奠基人之一。1955年冬,电影艺术伟大的开拓者谢尔盖·爱森斯坦的学生,苏联导演鲍·格·伊凡诺夫来京讲学。干学伟担任电影导演进修班专家助手,教研组组长。在这期间,干学伟从苏联专家吸取先进经验,系统学习了电影理论知识,同时凭借自己多年的创作实践经验,在1956年夏,他成为导演系第一任主任教师,开始了新中国最早的电影导演专业教学尝试。


(干学伟给导演系56班授课)

他坚持把艺术创作的丰富经验和理论总结运用到教书育人的工作当中。先后担任了导演5660级本科主任教员,对学生从严教导、因材施教,以扎实、深厚的学识,博大、宽阔的胸怀,影响着学生们的为人做事,为我国电影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为北京电影学院的建设与发展,为中国电影教育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导演系1956级导、表、摄三系及院系老师,校领导全体大合影)


(导演系1960班全体合影)

培养的学生中,像王心语,江世雄,吴贻弓,华克,司徒兆敦,韩小磊,谢飞,乌兰,詹相持,肖桂云,李家模,张郁强等,都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创作或电影教育事业中颇具成就的优秀代表。


(干学伟与56班、60班部分毕业生的合影)

1958年,为迎接国庆十周年,中央电影局决定拍摄一批国庆献礼片,其中有一部以建设浙江新安江水电站为背景、中苏合拍的影片《风从东方来》,由干学伟任中方总导演,林杉任中方编剧。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中苏合拍的影片,也是我国最早中外合拍影片之一。


1959年,中苏合拍的纪念国庆十周年献礼片《风从东方来》完成,他回校组织学生的毕业作业,被任命为全校毕业指导委员会主任,组织各系教师辅导了导、表、摄、录、美多个专业院系的第一届毕业生的联合毕业作业。其中三部短片——《父与子》、《大木匠》、《穿山巨龙》为电影发行公司采购放映于市。并因北京电影学院赠送了拷贝给古巴及越南电影代表团,使北京电影学院初步获得了国际影响。


56级毕业作业《穿山巨龙》剧照)


56级毕业作业《父子俩》剧照)


“培养创作人材,必须通过不断的习作,从文字表现到小品构思表演,“蒙太奇”练习等不同角度的习作以推动诱发其电影形象思维的潜能,并开拓其在生活中观察、体会,以使之发展……我们应经常带学生到火车站、邮局、大街等地,以观察各种各样的人,使他们关心人、观察人,以至描写人、分析人,养成习惯。”

                                             ——干学伟

4. 依然旧乡路,梦里几回归——再次回归创作一线

196156月份,全国电影创作会议期间,周总理两次同干学伟谈话,鼓励他从事创作。


(周恩来总理会见干学伟)

1961-1962年间,干学伟调北京电影制片厂任导演。1964年改编并导演了《小二黑结婚》(与石一夫合作),不仅保持了赵树理原著小说的朴实,乡土气息浓郁的风格,而且不落俗套,格调高雅。塑造了“小芹”这样一位具有反抗精神的新女性形象。


1965年导演了舞台纪录片《售票所故事》。

1975年导演了故事片《沸腾的群山》(根据李云德的小说《沸腾的群山》改编)。


1978年夏,干学伟调回北京电影学院任电影编剧培训班主任。

干学伟离休以后,仍然心系电影艺术,关心电影学院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指导青年教师为人师表,不断提高师德修养和学术专业水平,积极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

干学伟始终追求艺术实践与理论素养的共同提升。在教学和创作生涯中,他注重在生活中不断充实自己,积累创作素材,撰写了多部电影文学剧本,同时撰写电影理论文章、影评累计达三十余万字。


(导演系56班四位同学为干学伟老师,周伟老师,吴国英老师庆祝九十大寿)


(导演系全系师生在干学伟老师90岁之际举办师德传承教育活动


(导演系教师直系四代同堂

前排:第一代教师 周伟、干学伟;

后排中间:第二代教师 江世雄;

后排左一:第三代教师 杨琳;

后排右一:第四代教师 郭劲锋)

正所谓“种成大树寿山河”,经过多年的发展,几代教师的辛勤耕耘,导演系多年来培养了不同学历、多个层次的数千名影视导演,为中国电影事业输送了大量人才。恰逢北京电影学院建校七十周年,让我们以崇高的敬意,缅怀干学伟老师,感谢他为新中国电影事业做出的伟大贡献。


责任编辑:田雨晴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种成大树寿山河 ——记北京电影学院干学伟老师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