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系学子河南洪灾捐款记忆:洪水无情,人间有爱

2021-11-05 10:21:30 新闻党支部

9365.99元、5000斤蔬菜、200箱矿泉水、200袋沙袋、100件救生衣……这是传媒与设计学院新闻192班学子与社会爱心人士合作24小时的募捐成果。一场百年难遇的大雨,让被誉为“中原粮仓”的河南超千万亩农田遭受洪灾,河南极端天气造成的自然灾害牵动人心,因血脉相连,因年轻的使命与担当相护,救灾当前,传设学子积极响应,一马当先,贡献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

此次活动由北京工商大学传媒与设计学院新闻192班的班长张天植发起,新闻192班学子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共同参与。学院对张天植同学进行了采访,以便于了解此次募捐救灾活动的详细过程。

张天植,现担任新闻192班班长、新闻学本科生第二党支部副书记、19级本科生辅导员助理,是校乒乓球队成员之一,在日常生活最喜欢的运动是打乒乓球。


赵:为什么发起此次募捐救灾活动?

张:作为一名新闻人,当看到河南的同胞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大水冲破了他们的家园,数以万计的良田被洪水无情的蹂躏,很多人都吃不上饱饭,就想和那些来自全国各地自发去到河南进行救援捐赠的人一样,为河南同胞们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我觉得自己一个人的力量过于单薄,便写了一篇《河南自然灾害所需物资捐赠倡议书》来号召同学们一起捐款。随着倡议书的发出,同学们纷纷积极地加入本次捐赠活动,也扩大了这次活动的宣传力度,很多校友主动联系我,表示自己也愿出一份力。就是这么一点一滴的汇集,经过多方面的努力,截止到2021年7月24日凌晨十二点,我们共募捐到来自北京工商大学新闻192班同学37人、北京工商大学同学22人、社会爱心人士18人(家庭)、77名爱心人士集资的9365.99元。

赵:实施过程遇到哪些困难?

张:困难很多,我也曾觉得迷茫和疲惫。活动初期,和各方面的沟通耗费了我们大量的精力,物资运输过程也是困难重重,但是我得到了更多实质性的快乐,感觉自己的价值得以彰显,提升了自我认同感。在募捐过程中,看到同学们如此积极地奉献物资财力,我的内心被深深触动,感觉自己所在的群体是如此优秀,再苦再累也值得。

赵:有没有让你印象深刻的人或事?

张:我在与河南省新乡红十字会取得联系后,询问了如何援助才能更有效地帮助灾区人民,对方回答“我们的粮食物资是十分紧缺的”,我就去了新发地市场,为灾区购买物资。而一对来自河北省的货车司机——闫氏兄弟主动联系到了我,并承诺免费运输这些物资,就当是为救援出一份力。为了让灾民的营养更加均衡,我自费购买了5000斤蔬菜,一同运输过去。最终,物资经过新乡市慈善总会和市政府协调沟通,捐赠给中国共产党新乡县古固寨镇委员会和古固寨镇政府,那里安置了三千余名从洪涝最严重地区——卫辉市撤出来的受灾群众。当我亲手把物资送到灾民手上的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如释重负,充满了幸福与满足。

赵:活动中有何感悟?

张:在《乡土中国》这本书中,作者曾用“尚用”这一词汇描绘当时的中国社会。“尚用”指的是人们所做一件事情的出发点是物有所值,做这件事的前提是为我所用,以为自身创造收益为目的而行动。而捐款就和做公益一样,不是为了利益而行,而是出于对同胞的援助初衷,为了让受灾群众感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温暖而去做。虽然本次捐赠的物资与其他的大规援助相比略显单薄,但大家仍尽了最大的努力去把这件事情做好。我很感谢这次参与捐赠的同学们,正是这星星之火汇聚出的力量,让我们每个人的心变得炙热。放眼现在,同胞们自发地为受灾群众进行捐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着每一个中国人,他们纷纷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用行动支援着灾区民众。我想,这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优势所在,同时也是新时代青年拥有民族自豪感的原因之一。新时代青年正与党和国家一起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交汇点上,同时河南洪灾也是百年不遇。我们不能只享受中国共产党百年创造的幸福生活,更要同心协力抵抗百年不遇的巨大灾难。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灾难面前可见人间大爱,危难时刻方显责任担当。普通人微薄的善举汇聚起来,积少成多,聚沙成塔,也能迸发出一份属于自己的力量。对于此次募捐活动,学院给予高度赞扬和支持,爱意不在大小,奉献没有高低,我们所做的,虽然与一线人员相比微不足道,但我们一样竭尽全力。希望大家以身为鉴,向张天植同学、向新闻192班班集体学习,以实际行动为灾情出一份力,做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新时代青年。


责任编辑:新闻党支部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救灾当前,传设学子积极响应,一马当先,贡献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