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是在中宣部、教育部的指导下,由中国传媒大学、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大讲堂是教育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新闻舆论工作、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举措,是正式吹响新文科建设号角的首项重要工作。
2020年大讲堂的主题为“来自武汉抗疫一线的报道”。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广大新闻记者临危受命、迎难而上,日夜奋战在抗疫斗争的第一线,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凝聚了强大精神力量。大讲堂邀请了14家主流媒体参与抗疫一线报道的42名新闻记者录制32集视频教学内容,生动讲述、立体展现中国新闻记者的家国情怀与专业素养。
2020年12月,北京工商大学传媒与设计学院新闻系将展现中国新闻记者家国情怀与专业素养的“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纳入专业教学,将其作为加强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创新之举,作为最生动的国情大课、有温度的思政大课、高水平的专业大课,由专业教师组织学生观看32集视频教学内容后,要求学生撰写观后感并展开相关讨论,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命题,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理论优势、道路优势,打牢思想基础、夯实思想根基,做到“脚下沾泥土,心中有真情”。
新闻人在武汉
——中国新闻大讲堂观后感
新闻192 莫玉婷
近期,学校组织新闻系全体师生观看主题为“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来自武汉抗疫一线的报道”的视频课,看完之后我深受启发,对记者这一职业有了更深的了解,对这一神圣的职业产生敬畏之情。
2019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暴发。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令武汉这座历史可以上溯3000年、人口规模1100余万的中部重镇,骤然面临新中国城市治理史上前所未见的挑战。从2020年1月23日“封城”到4月8日“解封”,这座城市76天中的每一刻都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此次大讲堂以“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来自武汉抗疫一线的报道"为主题。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广大新闻记者临危受命、迎难而上,日夜奋战在抗疫斗争的第一线,直播中提到,在疫情中,新闻工作者们是记者也是战士,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凝聚了强大精神力量。同时,新闻传播学的前辈们也谈到新闻传播学子们需要保持思想定力,拥有广阔的国际视野,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并呼吁青年学子们认真学习,为党和人民的新闻传播做出自己的贡献。
“从责任和使命出发。”
1月23日凌晨两点,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第一号通告,宣布自1月23日10时起,全市城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暂停运营;无特殊原因,市民不要离开武汉,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这座拥有千万级人口的城市停摆了。但是,总有一群人,他们胸怀大义,背负使命和担当,义无反顾地驰援武汉。
逆行的人群中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扛着摄像机,带着一支笔奔赴武汉。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华社记者刘刚说过这样一句话:”选择不去武汉的理由可以有很多种,但是去武汉和留下来有一个理由就足够了,那就是职责,因为新闻就在那里,而新闻就是职责!”
“唯有怀着赤子之心,用责任和担当守望新闻理想,用青春与热血践行‘四力’,才能做好这个伟大的时代的记录者,才能无愧‘记者’二字被赋予的无上荣光!”记者李舸说到。
“牢记初心使命,奔赴新闻现场,见证时代风云;守望公平正义,触摸时代脉搏,倾听人民声音;感知人物温度,点亮心中灯火,讲述中国故事。”这就是这些新闻人的责任和使命。记者不仅仅是一个职业,更是党和人民的喉舌。 好记者不仅要具备脚力,脑力,笔力,眼力四要素,还要在众生喧哗中,有自己的思想坐标系,乱云飞渡中,有明确的价值主心骨。他们是一枚记录时代的符号,是一个揭示疑惑的真理,更是一份责任。
“新闻人永远在现场。”
疫情就是命令,现场就是战场。武汉封城之际,各媒体的新闻工作者主动请缨,奔赴一线,因为新闻记者最大的福利就是到新闻现场去,去围观、去亲历、去见证。
另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新华社记者费华茂在讲述他在武汉采访的经历。他讲述了他和他的团队在武汉的两个月时间里,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在防护方面更要小心加谨慎。他本人也因为用过量的酒精给眼部消毒,出现严重过敏症状,曾一度无法睁开眼睛。尤其在进入医疗废物处理厂拍摄时,因为焚烧工厂温度较高,但危险性极高,穿上厚重的防护服,汗渗透衣服,渗到了膝盖。对记者的考验不仅是身体上的不适,更要承担巨大的心理压力。武汉是疫情的重灾区,新闻记者尤其要亲临一线,面对危险,他们也会心生恐惧,他们也是一个个平凡的生命。对新闻工作者来说,错综复杂的疫情,舆情,社情相互交织,此起彼伏,带来了极大的心里恐慌。尽管要面对种种压力,但他们深知自己还有一个身份—记者,因此他们永远义无反顾地冲在一线。
新华社湖北分社记者熊琦在采访时十多次进入“红区”采访,希望尽可能多地贴近现场,并记录下除夕夜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重症隔离病房。现代快报记者孙兰兰在分享她在方舱医院修仓的那天的采访经历的时候感慨道,当等到最后一位感染者顺利出院时,她哪里顾得上自己,想方设法冲到最前面,为的就是拿到第一手资料,抓住最有价值的新闻。对于一个新闻工作者来说,哪里有新事件,哪里就有新闻工作者的身影。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前往武汉的记者中有不少人是九零后。在这些青年记者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新闻事业的光明前景。
“真实永远是新闻的生命。”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记者在记录时要把真实性放在第一位,用事实说话,既不煽情,也不悲情。
新华社记者在武昌方舱医院休仓时,拍到了疲惫地靠在一起的医护人员的照片,照片中她们身着蓝色的防护服,坐在医院的病床上,其中有一位医护人员将头靠在另一位医护人员的肩上休息了片刻。这张照片被意大利共和报在其头版上刊发,引起热议。用一张简单的照片,展现出了方舱医院医护人员最真实的状态,也间接表现出了英雄的医护人员们的职业担当和奉献精神。
湖北广播电视台记者朱力军和他的团队拍摄了一部名为《见证》的纪录片,他们为每位医务工作者拍一张摘下口罩的照片,照片中记录他们最朴实无华的面容。每一个流泪时的动作,坚定疲惫却又动人的眼神,都深深触动着我,通过他们无声的动作与眼神,我仿佛窥探进了一扇扇心灵的窗户,看到了背后无数平凡而伟大的灵魂,这就是新闻图片的魅力。
中国青年报记者谢宛霏向我们介绍到:“一个人是整个武汉的缩影,也是整个时代的缩影。”在此次采访中,她们更加注重去挖掘一个个普通人的不平凡的事迹。
人物报道不是传记。为了更加深入地去挖掘一名普通快递小哥汪勇的事迹,记者前前后后采访了20个人,才将这位普通青年志愿者所做出的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上展现出伟大的力量向我们充分展现出来。新闻工作者用实事求是的报道准则向我们传递着一个又一个温暖的瞬间。
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工作者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在路上就一直在想,武汉市是多么好的一座城市!这是一座英雄的城市,这里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在这次抗击疫情的斗争中,武汉人民展现出了不怕牺牲的精神、勇于担当的精神、顾全大局的精神。这些精神都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的重要体现,我们一定要好好总结、好好发扬。我相信,通过这次抗击疫情斗争,武汉必将再一次被载入英雄史册。”新闻工作者就是肩负着这样伟大的使命和任务,扛起相机,拿起话筒,聚焦一件件、一个个在武汉一线发生的真实的、有温度的故事,向我们展现出英雄的中国人民在疫情面前。
大讲堂的内容,从坚定新闻理想、培养专业精神、实现职业价值三个角度与同学们进行了亲切交流。大讲堂正是在告诉我们这些新闻学子要坚信新闻是推动历史进步和时代变革的重要力量,新闻与时代、社会发展、国家进步、百姓生活都息息相关。每一篇抗疫新闻报道的背后都凝聚着新闻人的家国情怀,新闻不仅仅是信息,更是不惧艰辛迎难而上的力量。大讲堂引导着当代新闻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理论优势、道路优势,打牢思想基础、夯实思想根基。有战场,就会有战士,越是艰险越向前。这群逆行的勇士,他们不计报酬,不论生死,主动请缨,到最辛苦、最劳累、最危险的前线,写下了一曲曲与时间赛跑、同疫情决战的勇士之歌。这些一线新闻人的职业精神,让我感动不已,备受鼓舞,让我更加坚定信念,立志成长为有定力、有情怀、有本领的新闻人。我们要在未来的新闻工作中,践行脚力,脑力,笔力,眼力四要素,勇于担当,成为业务过硬、战斗力过硬的新闻队伍中的一员。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