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育人成果||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学习心得(十四)

2021-11-24 14:10:07 新闻党支部

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是在中宣部、教育部的指导下,由中国传媒大学、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大讲堂是教育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新闻舆论工作、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举措,是正式吹响新文科建设号角的首项重要工作。

2020年大讲堂的主题为“来自武汉抗疫一线的报道”。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广大新闻记者临危受命、迎难而上,日夜奋战在抗疫斗争的第一线,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凝聚了强大精神力量。大讲堂邀请了14家主流媒体参与抗疫一线报道的42名新闻记者录制32集视频教学内容,生动讲述、立体展现中国新闻记者的家国情怀与专业素养。

2020年12月,北京工商大学传媒与设计学院新闻系将展现中国新闻记者家国情怀与专业素养的“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纳入专业教学,将其作为加强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创新之举,作为最生动的国情大课、有温度的思政大课、高水平的专业大课,由专业教师组织学生观看32集视频教学内容后,要求学生撰写观后感并展开相关讨论,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命题,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理论优势、道路优势,打牢思想基础、夯实思想根基,做到“脚下沾泥土,心中有真情”。

执笔走遍天下,写文触动心弦

——致敬在抗疫一线的新闻人

新闻191 朱华颖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每个人怀揣着希望与梦想准备迎接2020时,新冠肺炎的出现打乱了我们每个人的计划,学校改为网上授课,企业改为线上办公,在国家强有力的防控措施下,我们严阵以待,尽己所能,不给国家添乱。

在家期间,我们每天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了解新冠的最新消息,有关疫情的每一条消息都牵动着人们的神经,同样,通过新闻,我们为抗击前线的医生喝彩、为保障日常生活的工作人员呐喊,知道了一个又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故事,殊不知,在这些新闻消息、故事的背后,同样是值得人们嘉奖的新闻工作者们。是他们,留在疫情的最前线,为我们带来疫情的最新报道;是他们,记录医护人员对抗疫情时的繁杂工作,为大家还原抗击疫情时的真实情况;是他们,深挖抗击疫情相关人员背后的故事,向大家讲述一位位不畏疫情的勇士。

主动请缨,争做前线“冲锋者”

2019年末,一场无声的战争悄然打响,每个人都忧心忡忡。武汉作为疫情肆虐的核心地点,在封城的恐慌中,无数人想要逃离这座“死城”,远离这个被疫情笼罩的地方。在新冠肺炎被确诊的第一时间,在武汉的医护人员毅然上场,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更是被称为“最美逆行者”,我们大多数人更多了解的也是这些白衣天使,但却忽略了记录这一切的新闻工作者们。

在大讲堂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来自中国青年报社的记者谢婉霏,在她的故事中,我真切的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合格甚至出色的记者,所具备的不仅仅是过硬的知识技能,还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温暖人心的力量。在武汉封城消息传出的时候,她知道那里将会是最危险的地方,但是她并没有考虑到自己,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当时接收第一批感染新冠肺炎的医院,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后方焦急等待亲属情况的人们带去令人安心的消息。

她讲到,当初她刚到武汉医院时,医护人员根本就不允许他们进入ICU,害怕再多一个人感染病情,但是她没有就此放弃,她每天都会去ICU门口“蹲守”,和医护人员们聊天,陪外围的病人们一起谈天说地,用心记录着疫情爆发时的每一件事情,但她依旧没有放弃任何一个可以进入核心区的机会。在她每天的坚持下,终于打动了医护人员,她被允许进入了感染新冠肺炎的隔离病房,在层层的防护衣和一遍遍的消毒下,她真正近距离的接触到了这群第一批感染新冠的病人。她和病人深入交谈,了解他们感染新冠的过程,体会他们的感受,用自己的纸和笔记录下当事人的事迹,为高质量的新闻报道再添一道可靠的保障。

同时,她还与医生护士攀谈,在高强度的工作下,她每天陪着医生护士们,详细记录着他们的日常工作和应对新冠的措施与感受。她讲到,她曾经与一名刚从新冠ICU出来准备休息的医生交谈,看到医生疲惫的面容,她本来只打算交流10分钟,谁知道她竟然和这名医生一起聊了大约一个小时。被医生的真情所打动,她更加充满动力,始终坚守到支援武汉的医疗组离开,她才真正结束自己的工作。

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是新闻精神,什么能够被称为新闻人,看到他们的故事,我才大概懂得,真正的新闻人,是将新闻要点刻在心里的,将传播消息这一动作变成肌肉记忆。无论何时何地,将完整、真实、准确、深刻的消息带给人们,用自己的生命热爱新闻,为人们带去希望与,这可能才是我所追求的新闻人的精神。

不畏苦难,志做一线“坚守者”

南方都市报的刘军,在湖北武汉抗疫期间担任广东报告小组的组长,他担任组长期间,需要在报道前准备好今天要报道的内容,不仅仅是今天发生了哪些事情,还需要关注人们需要什么样的新闻。他带领的小组,刚到武汉时,为了保障疫情期间的安全和抢救工作不受干扰,都不被允许进入病区。记者进不去实际“战斗区”,无法通过实地观察记录全部的抢救过程,那些珍贵的抢救细节和医生护士之间发生的故事也没有真实的影像资料,这样下去,报道的真实性和报道的质量无疑会受到很大影响,无法通过文字和影像记录并报道出去,这无疑成为了他报道新冠肺炎道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不能及时进入病区、报道相关新闻,刘军和他的小组成员也没有就此气馁,反而,在疫情防控最缺人力物力的时候,他们挺身而出,了解封城期间医院和武汉各地紧缺的物资,他们分工合作,全面走访在疫情中心区的医生和居民们,切实深入群众,了解需求,他们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审视疫情这个魔鬼,围绕疫情周边,不仅是去报道抗疫发生了什么,更是全方位参与到其中,以一个亲历者的角度,向人们讲述疫情期间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以平凡而简单的方式反映抗击疫情大背景下,每个人正在经历的是什么,用真实情感将这份来自疫情中心地的生活升温。

除此之外,他们还把为医生和护士拍摄的照片制作成海报和宣传小册子,调动整个后方的力量,进行推广宣传,让更多的人关注到这样一群人,凝聚社会力量。同时,他们还与当地部门联系,小组成员之间的无缝对接和部门之间的高校协调,使得这一系列报道成为线上媒体的一大热点,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这一系列报道了解到医生群体和武汉内部发生的具体情况,这一做法也被其他记者和媒体纷纷效仿,这也是刘军和其小组成员最感到满足的地方。

封城期间的武汉,无论是医护人员和后勤保障人员每天都加班加点的连轴转,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帮助到更多的人,留在武汉的记者同样也不例外。他们陪着医护人员共同守护着这座城市,从早到晚,不断发现新的新闻,挖掘每一位医护人员和病人背后的故事。可能一有突发情况,刚刚能休息一下的记者们就要冲上前,了解事情发生的具体情况,将新闻及时传递出来,让远在全国各地甚至散落在世界各国的中华儿女第一时间获悉疫情动向。坚守疫情前线的记者们明白,这些新闻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他们不能懈怠,不能退缩,即便自己也有感染的风险,但这就是我们一直坚守的初心与精神。

业务精湛,善做舆论“引导者”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做好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统筹网上网下、国内国外、大事小事,更好的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扬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全媒体新闻中心《扬州新闻》栏目记者朱川林,凭借着过硬的专业能力,在疫情期间,采制出多条温暖人心且极具感染力的新闻报道。2月13日,扬州市164名医护人员出征武汉,在集结现场,朱川林拍下了“硬核”医生武文娟“国难当头,断头又怎样”的豪迈宣言,也捕捉到了年轻夫妻之间的感人惜别。当天,他参与采制的新闻特写《10小时,战役部队集结完毕!》感动了无数观众。当晚,这条新闻还被央视采纳,在《晚间新闻》中播出。

除了朱川林,还有许许多多像他一样的记者,每天都奔走在疫情发生的现场,书写下一段段感人的故事,挖掘出一个个隐秘的真相,牢记习总书记讲话,用自己丰富的采制经验,为我们呈现出一篇篇上乘的新闻报道,逐渐为大家还原事情的真相,用自己的笔写出既真实可靠,又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报道。并且他们写出的稿子广为流传,收获上万人次的浏览量,甚至为我们所嘉奖,这样的记者和新闻人是我真正崇拜的人。

看完这么优秀记者的实例,内心真是感慨万分。当初的我并不是抱着对新闻的一腔热血来读书,随着对新闻的逐渐了解,知道了更多的新闻人的事迹,尤其是在这次疫情期间,我好像真的感受到了来自新闻的魅力。对党忠诚、对人民挚爱,对正义呼唤、对理想不懈追求;对党的新闻事业忠贞不渝、一往无前;对新闻工作不懈努力,孜孜以求;对真善美的东西无比热爱,把党和人民的利益视作高于一切。身为记者,有义务,也有责任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将自己所看到的新闻事实第一时间传递给受众。应该学会尊重他人的隐私权,这既是记者的职业道德,也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在采访中,记者当摆正自己与采访对象的关系,不能高人一等,应以诚待人,虚心请教。身为记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身上所肩负的使命,必须学会体察民情,真正为民鼓与呼。这才是我们学习新闻大讲堂的最终目的与意义。


责任编辑:新闻党支部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北京工商大学传媒与设计学院新闻系将展现中国新闻记者家国情怀与专业素养的“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纳入专业教学。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