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常说:“我喜欢在平凡中追求热爱的教育事业,享受教书育人的快乐。”他主讲的《装甲车辆工程专业导论》等多门课程获评国家级精品课程,他四次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编著的教材获评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教材一等奖,科研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他就是国家级教学名师、北京市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装甲车辆工程专业本科育人团队”带头人、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教授闫清东。
闫清东,1995年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从教28年来,一直深耕在教学一线,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用自己的默默坚守,诠释着师者初心与育人使命。
创新形式,打造精品课堂
“利用虚拟仿真技术,任意选择车型,在一系列装置中自由选择不同类型的发动机、传动系统、行动装置装配车辆,然后让自己设计的车辆在逼真的实验场地上进行速度、转向测试,检验车辆性能,通过系统分析评估不断调整改进设计方案……”在闫清东开设的特种车辆虚拟仿真实验课堂上,学生们热火朝天地当起了特种车辆“设计师”。
多年来,在特种车辆专业的教学中,实验教学环节操作复杂、要求高、难度大,这大大限制了刚接触特种车辆知识的初学者进行实践学习。针对这一问题,闫清东创新性提出利用虚拟技术搭建实验平台,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特种车辆的行驶情况。“特种车辆的课程涉及多个学科领域,需要学生在实践中锻炼独立的设计研发能力。”
经过20余年潜心研究和不断改进提高,闫清东率领团队开发出技术先进、场景逼真的特种车辆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克服了实车安全性、经济性以及实验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学生可以实时进行自主设计、开展实验,大大提升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之后,闫清东依托平台,精心开设了虚拟仿真实验课程,课上学生们可以自主装配车辆,主动探索特种车辆的创新性设计方案。2020年,该课程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如何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怎样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闫清东一直在思考着、实践着。他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开设研究型课程,组织实施小班授课,开设创新驱动项目,推动启发式互动、开放式答辩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中研,研中思,思中悟”。
“不要死读书、读死书,快乐式学习才是获取知识的最好方法”,与“死读书”相比,闫清东十分注重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希望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不断提升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辆行驶在严寒地区的特种车辆突然失去动力,经分析确认是联轴器损坏,原因不明,请问哪位同学能给出解决方案?”为了激发学生兴趣,特种车辆设计中的小故事、车辆技术未解之谜等时常出现在闫清东的课堂上,学生们不仅乐意听,更愿意深入思考。一个个妙趣横生、生动鲜活的案例,在帮助学生完善理论知识的同时,更是潜移默化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了学生分析、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思维与能力。
“作为全国最早的特种车辆设计和制造专业,我们需要担负起领头雁的责任。”多年来,闫清东和他的团队深耕细作,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改革,成果颇丰。他主讲的两门课程分别获评国家级精品课程、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带领的“装甲车辆工程专业本科育人团队”获评北京市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和工信部研究型教学创新团队,并先后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4次,闫清东本人也获评了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和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
科教融合,构筑多维育人模式
“我们不仅会驾驶,还会拆装呢!”每年学生们完成特种车辆构造拆装与驾驶实习后,都会兴奋不已。从1985年开始,装甲车辆工程专业的学生都要开展特种车辆构造拆装与驾驶实习,这门特色实习课程,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了。
“不‘亲密接触’,怎么知道它的厉害!”闫清东说,和普通的车辆工程专业不同,特种车辆专业涉及的学科领域更广泛,“学生亲身体验、直观见识一下国之重器,才能更好地形成情感共鸣,立下科研报国的理想与志向。”
“那时,我们驾车跑在山路上,威风凛凛。”闫清东曾经的学生、现任兵器集团首席专家的杜明刚,回忆起当年去实习的场景,仍旧激动不已。正是当年专业实习的难忘经历,为杜明刚的研究埋下一颗创新的种子。参加工作后的杜明刚有幸参与我国新一代特种车辆传动装置的研究,带着学生时代的“初体验”,他和团队成功给特种车辆装上了“自动挡”和“方向盘”,配合其他创新成果,填补了领域空白,大大提升了装备效力。
“工学不是坐井观天,来不得半点推测臆断。纸上谈兵是不行的,关键还是要让学生直接到工厂里、车间中去看看,真正明白自己的行业在做什么,自己将来准备研究什么。”多年的教书育人,闫清东深知实践对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在他的推动下,学院先后与国内特种车辆生产的大型重点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每年安排学生进行企业实习、实践锻炼,不断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职业规划,分成不同小组,选择不同单位,‘真刀真枪’地进行实习实践。”经过多年雕琢,专业实习已成为学生受益匪浅的品牌项目,学校与湖南和内蒙相关单位共建的两个工程实践基地均被评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基地。
“作为高校教师,要做好科教融合,这样才能把书本背后的知识讲给学生听,才能把领域技术的热点痛点难点融入课堂,把课程的知识点与实际应用背景和工程需求相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成效。”提升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闫清东的另一个法宝就是把“科研”带到课堂上。
“课堂上,闫老师列举的一些研究实例,总是会引起大家强烈的好奇心。有一次,他为我们介绍了具有无级变速变矩和柔性减震性能的液力变矩器,这款液力变矩器,正是学校动液传动课题组在多年技术攻关和不断创新下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相关技术已达国际领先水平。在闫老师的组织下,我们还参观了集虚拟设计分析、激光流场测试与台架实验测试的实验室,对液力变矩器在叶轮旋转接合间巧用液体动能实现变矩变速的原理有了更加直观深刻地理解,也由衷敬佩咱们北理工科研团队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也就是在那时,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继续攻读研究生,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2019级博士研究生陈修齐回忆道。
“科研反哺教学的另一方面,是专业教材的建设。”基于多年的科研实践和教学成果,闫清东牵头规划了专业教材体系,部分教材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工信部国之重器出版工程教材,获评北京市精品教材、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教材一等奖。
建强团队,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北理工的教师要有科研报国的责任感、教书育人的使命感、稳扎稳打的学风和谦逊平和的作风。”多年来,春风化雨、教书育人的闫清东,用言传身教影响带动着一批批青年教师不断成长。
“人才、教材、和(实验)器材,这‘三才’是本科专业建设最重要的,我们一定得把基础打好!”2005年,闫清东成为装甲车辆工程本科专业的专业责任教授,作为学校第一批专业责任教授,他把可持续的教师队伍建设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教学是教师的主业,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教师必须练好真本领、研究真问题,让学生真正地学会、学懂、学通。”为此,闫清东制定了培养青年教师的导师制度,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提携后学,在课程开设、教学方法、科学研究等各方面帮助青年教师成长。
“一门课要安排两个老师上,一个老师至少要上两门课”,闫清东在教学组织上的安排,既保证了课程教学的稳定性,同时也有利于课程的创新与演进。正是这样一项项实实在在的举措,让“课大于天”的理念落地生根。
近年来,在学校“人才强校”的背景下,一批青年教师加入到闫清东的教学团队中,他们研究的领域涉及车辆控制、机电传动、图像识别等不同方向。闫清东积极鼓励青年教师立足装甲车辆智能化信息化发展趋势,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开新课、讲新学。例如汽车专业毕业的王伟达开设了《车辆综合电子信息技术》、汽车控制专业毕业的杨超开设了《智能网联车与新能源车辆综合控制》、图像识别专业毕业的李颖开设了《机器学习》等等。
“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教师要切实练好基本功。闫老师总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做学生知识塑造的领路人和创新思维的引路人,以培养学生为己任,对我影响很深。”团队教师、车辆工程系主任刘辉说道。在建立丰富的课程体系基础上,闫清东建立了教授负责制的强耦合课群组,实现教研活动常态化,形成了科教互动的传、帮、带、引梯队建设传统。
“‘坚持科研教学有机互动,以研促教培育创新人才’的教学方式让我受益匪浅,也一直是我们团队的教学风格。”从本科时期起就跟随闫清东学习的魏巍说道。博士毕业后,魏巍选择留校任教,现在也已独当一面,成为学生们喜爱的“特车老师”,将“科教互动”的教学理念继续传承。
“闫老师看似严厉,却满是关怀。”“闫老师总是鼓励我,让我充满自信。”“闫老师对我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就像是我们团队的‘定海神针’。”……每次团队教师例会就好比“专家坐诊”,遇到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中的难点痛点时,闫清东都会“对症下药”,开出一剂剂“良方”,让青年教师们受益匪浅。
为帮助青年老师“练好基本功”,闫清东鼓励大家积极参加教学基本功比赛。在备赛过程中,闫清东总是亲自指导青年教师试讲,细心地对PPT课件、板书和课程设计等进行针对性指导。
在教学上倾囊相授,在科研上助力发展,在闫清东的带动和影响下,团队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涌现出国家级人才4人,国家级青年人才4人,省部级青年人才、青年奖项获得者6人。
“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闫清东为人师表,爱岗敬业,诲人不倦。从教28年来,教学科研、教书育人已成为闫清东生活的主旋律。而在紧张工作之余,闫清东也有着丰富的兴趣爱好。“运动是我一直坚持的事情,年轻的时候喜欢乒乓球和羽毛球,现在走路、爬山更适合我。平时我还爱看一些科普类的书籍,在研究领域之外寻找新的突破。”
立足三尺讲台,怀揣报国热忱,闫清东用28年的坚守与热爱在平凡岗位上,深耕沃土,育桃李芬芳,书写了精彩的育人篇章!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