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2日15:00-17:00,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第十一届学术文化节名家讲坛第五场“重大疫情下的教育治理”主题讲座成功举办,主讲嘉宾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高等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英国卡迪夫大学名誉国际副校长,曾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中国教育学会会长的钟秉林教授,讲座以线上直播的形式进行,参与人数达到300余人。
钟教授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和亲身体验,从疫情中的教育治理举措、教育治理的重点和难点、新时代教育治理的遵循这三个角度展开讨论。
钟秉林教授讲座PPT目录
首先,疫情中的教育治理决策主要体现在 “停课不停学”、“高考延期”和“高校毕业生就业”三方面。第一,面对疫情,教育部启动教育系统应急教育预案,采取了延期开学和停课不停学等具体措施。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提升了教师的信息素养,促进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但同时网络教学也可能带来新的挑战,如由于技术资源配置的区域、城乡差异带来的教育公平问题,以及学生自律、家长监督、教师信息素养差异带来的教育效果问题。第二,“高考是否延期”是疫情期间全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考试时间是高关注度、高利害性、高权威性的高考制度的外显体现,可以给予高中师生、家长和社会大众等稳定的预期。征求各方意见后,教育部将2020年高考时间延期到7月举行,这是基于健康和公平的考虑做出的政策调整,是保证高中学业质量和高考安全与质量的教育举措。第三,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也得到了很高的社会关注。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张,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在疫情影响下,今年的毕业生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并通过部分职业“先上岗,再考证”等特殊举措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政策支持。
其次,教育治理的重点是厘清教育内部、外部的关系。第一,在学校与政府的关系上,政府应该转变职能,克服单纯使用行政手段对教育进行管理,学校办学应该克服“依附性”,依法自主发展;第二,在学校和社会的关系上,学校应该主动参与社会变革,主动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如疫情期间高校采取各项措施保证学生安全,有关学科也为抗击疫情做出了直接贡献;社会应该理解和支持教育发展和学校改革,形成和促进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第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上,需要平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各司其职,相互制约。教育治理的难点主要包括三点。第一,教育治理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增强,教育治理需要加强系统研究、顶层设计,注重综合平衡、统筹推进;第二,教育利益的相关者增加,利益诉求更加多元,教育决策的难度增加,教育治理需要形成价值共识,有效协调各方,优化教育改革发展大环境;第三,信息化给教育治理带来新的挑战,教育治理应该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性,实现协同治理。
此外,新时代教育治理应该遵循基本的原则。第一,秉承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生命第一,健康第一;第二,尊重教育规律,注重教育质量,坚持学业标准,服从国家大局,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统筹考虑教育资源配置等;第三,坚持公平导向,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让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学生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第四,倡导多元参与,形成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科学决策,协同治理的体系。
最后,钟教授提出了一些问题供大家思考和反思:
(1)学校教育的价值是什么,意义何在?
(2)重大疫情凸显社会治理与教育治理的难度,个体对他人、对社会、对人类命运的责任是什么?
(3)当复杂性与不确定性成为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时,我们应该持何心态?如何应对?
精彩的讲座结束后,同学们就“高校废除自主招生”、“教育技术学在未来的发展”、“疫情对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影响”、“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与“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与钟教授进行交流。钟教授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回应,指出高校自主招生在科学性和公平性上有所欠缺,“强基计划”是对自主招生政策的改善,有利于培养基础性学科人才;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学将为各级各类学校提供技术支持;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导致的必然趋势,虽然目前受疫情影响,高等教育人员的国际流动有所减少,但这只是暂时的;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学校应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应对“扩招”带来的生源质量等问题;面对教育信息化的区域差异,首先应该坚定教育公平的理念,再针对不同区域的具体问题采取具体应对措施。
感谢大家参与本场名家讲坛,希望大家持续关注学术文化节的相关活动!
附:讲座录屏文件百度网盘链接
链接:点击阅读原文
https://pan.baidu.com/s/1hmAE3U1II7f2GmjlJhhS3A
提取码:d1ab
撰稿丨教育学部研究生会学术部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