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体育大学运动生理教学团队编写的全国体育领域第一本课程思政案例著作《运动生理学课程思政案例》,由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运动生理学课程思政案例》是体育基础理论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的首次尝试,为北京体育大学体育特色课程思政建设新模式增加了新成果,丰富了学校“大思政课”育人格局的内涵,为课程思政真正落实于体育学各学科各专业打下了坚实基础、提供了借鉴思路。
《运动生理学课程思政案例》由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本书依据运动生理学教学大纲,以专业教材内容为主线,密切结合专业知识点,紧扣运动生理学实践,全面梳理各章节教学目标、课程思政元素、课程实例,选编最具时代特色的百余个典型案例,将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体育大学2016级研究生冠军班回信提出的“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时代精神,“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校训精神融入专业学习,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为实现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贡献智慧和力量。教师可以根据个人授课特点选用合适的思政案例,帮助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恰如其分地融入思政元素,切实做到“润物细无声”。
《运动生理学课程思政案例》以专业教材内容为主线,全面梳理各章节教学目标、课程思政元素、课程实例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生理学学科自创设之始,就被赋予浓墨重彩的红色基因和报国情怀。近年来,教学团队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在教学内容研究过程中,不断探索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和实施路径,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凝练独具学科特色的运动生理学“讲好八个故事”课程思政模式,着力培养适应新时代体育工作需求的高水平、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为把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运动生理教学团队总结和分享《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实施以来运动生理学课程思政的建设成果,组织编写了这本《运动生理学课程思政案例》。
运动生理学教学团队
坚持党建引领,构建“党建+课程思政”育人新模式
2018年9月,我校运动生理学教研室党支部入选教育部首批100所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名单。运动生理教研室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立足教育和体育战线,弘扬“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精神,践行立德树人、体育报国初心,助力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工作室在建设“五金五融双标杆”工程中全面推进以“体”育人,以特色党建引领中心事业发展,打造“金课、金师、金种子、金牌、金奖”,全力做好“党建业务融合、师生融合、横向共建融合、教科训融合、体医融合”,树立“党建业务双融合、双促进、双提高标杆”。
2019年2月北京体育大学运动生理学教研室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在校党委高度重视下揭牌成立,党建阵地建成
特色党建品牌——以“体”育人,五金五融双标杆
教学团队由党员教师牵头,采用教学团队集体备课和全国同行业专家网络备课双层备课方式,打造线上线下“金课”,在全国慕课资源平台首批上线了《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团队采用“以老带新,新老共研”的金师培养方式,党员教师帮助青年教师制定发展规划,形成了年龄结构合理、各有专业特长的教师队伍,2019年荣获首批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
2019年运动生理教学团队获评首批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
充分利用支部共建,开展具有体育特色的红色“1+1”活动
教学团队高度重视课程思政中顶层设计的引领作用,充分利用成熟的教学研讨制度,结合学科特点,对运动生理学课程思政进行了顶层设计,以确保课程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制定运动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四步走”战略:把握课程思政核心思想 → 挖掘运动生理学课程思政育人元素 → 凝练独具学科特色的运动生理学“讲好八个故事”课程思政模式 → 建立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机制,并将之推广应用到全校乃至全国各专业运动生理教学全过程,实现课程思政在教学过程中的全覆盖。
运动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四步走”战略,凝练独具学科特色的运动生理学“讲好八个故事”课程思政模式
以“三全育人”为导向,打造课程思政金牌教师队伍
教学团队通过开展“教授工作室开放咨询服务”活动,每周一至周五午休时间,教授轮流值班开展交流咨询,强化“老中青”教师梯队建设。建立健全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和全国专家网络交流制度,全力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主动吸收整合母学科优质资源。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思政教学团队建设,经常性开展教学经验交流,开展现场教学观摩、教学培训等活动,组织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搭载课程思政公开课。教学团队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开展育人工作,经常性组织教师开展专题学习、主题研讨等活动。
加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多次召开研讨会
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经验交流
组织青年教师参加课程思政教学比赛
提升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推动课程思政提质增效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课课有思政,人人有创新”的局面正在形成。2019年,运动生理学教学团队获批首批北京市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许寿生教授参加第十二届全国生理学教学研讨会,并作《运动生理学课程中的德育融入及实践》专题汇报,在国内首次提出建设运动生理学课程思政的设想,引发热烈反响;2020年,教学团队赴北京联合大学进行课程思政教学交流探讨;运动生理学教学团队获批“北京体育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课程思政建设专项”立项;《运动生理学》入选校级本科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石丽君教授在学校“四院联谈”论坛会上作课程思政建设专题汇报,引发广泛讨论。2021年,于亮教授牵头申报的《运动生理学原理与应用》课程,入选教育部首批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授课教师入选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吴迎副教授主持的“备战奥运视角下《运动生理学》思政教育融入”荣获“北京体育大学首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李岩副教授荣获北京体育大学青年五四奖章、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最佳教学展示奖,主讲的《运动生理学》课程作为首批课程思政案例在新华思政——全国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服务平台上线。2022年,石丽君教授在北京体育大学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训分享《运动生理学》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的经验,汪军教授荣获“首届北京体育大学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一等奖,李岩副教授荣获“北京体育大学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张严焱老师主讲的《运动生理学》荣获2022年北京体育大学本科在线教学优秀案例课程。
于亮教授牵头申报的《运动生理学原理与应用》课程,入选教育部首批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授课教师入选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
李岩副教授主讲的《运动生理学》课程作为首批课程思政案例在新华思政——全国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服务平台上线
运动生理学教学团队今后将遵循“课程思政没有完成时”的原则,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立足体育战线、强化体育特色,盘活育人资源、汇集育人要素,坚持通过全面推进、以点带面、示范引领,并通过校内外交流不断丰富、改进、完善课程思政体系,着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体育人才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运动生理学课程思政案例》主编和副主编简介
石丽君,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负责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北京高校优秀德育工作者,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运动生理学”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成员。主要研究方向:运动与心脑血管功能调控。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2项)等20余项课题, 研究成果三次荣获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奖,发表100余篇科研论文,SCI收录6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多部。
于亮,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体育大学体能训练学院书记,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北京高校优秀德育工作者,“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冠军班教师团队”成员,“运动生理学”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成员,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负责人。中国生理学会运动生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运动与公共健康分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运动表现生理学与体能训练、运动与骨骼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霍英东青年基金等多项课题和国家体育总局奥运攻关科技服务。主译、参编教材或著作15部,发表高水平论文60余篇。荣获北京高校青教赛一等奖、最佳演示奖、最受学生欢迎奖,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国家体育总局第22届冬奥会奥运攻关与科技服务三等奖。
周越,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生理学会运动生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市优秀教师,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团队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运动员机能评定与训练监控、运动对骨骼肌形态机能影响等。主编教材《运动生理学》、《骨骼肌与运动》、《运动人体科学概论》等。主持或参与完成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发表研究论文百余篇,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
李岩,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团队成员,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运动生理学”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运动与健康促进、运动与神经可塑性。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研发计划等多项国家级课题研究。发表论文30余篇,多篇被SCI收录。参编教材和专著多部。荣获“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优秀创新创业导师,北京体育大学青年五四奖章,北京体育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最佳展示奖,北京体育大学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等。
雷厉,研究员,体育经济与产业博士。现任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兴奋剂检测实验室书记,曾任北京体育大学科研中心副主任、运动人体科学学院分党委书记。兼任中国技术经济学会体育价值与管理分会秘书长、中国体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体育管理、体育标准化等。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主持、参与各类课题36项,公开出版著作或教材12本,发表论文50余篇。曾获北京市教育科学一等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