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至9日,由中国民族民间舞系参与编创,2019级、2021级本科生参加演出的原创舞蹈诗剧《杨家岭的春天》,作为首届“大戏看北京”展演季开幕演出在国家大剧院顺利上演。其中,11月8日演出是由中国民族民间舞系2019级优秀学生担纲主演,以青年文艺工作者的担当精彩演绎。
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周年之际,北京舞蹈学院与国家大剧院以“为人民而舞 为时代建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秉承文艺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联合出品了原创舞蹈诗剧《杨家岭的春天》。在学院党委和中国舞党总支领导下,中国民族民间舞系与创意学院跨专业协作,强强联手,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凝心聚力、携手奋进,创演出以汉族民间舞样式、陕北风格音乐、木刻版画质感舞美呈现的精品力作,通过“厚土”“破晓”“永生”三个篇章,继承延安文艺火种,赓续延安精神。以动态舞姿让版画“流动”起来,以舞入画、以画代舞,带领观众穿越时空重返延安的峥嵘岁月,引起现场观众热烈反响。
首演当晚演出结束后,北京舞蹈学院党委书记巴图、院长郭磊与国家大剧院院长王宁、副院长赵铁春等领导专程于后台看望了全体演职人员,对创演团队几个月来付出的艰辛和努力表示高度肯定,并勉励全体师生在接下来的演出场次中继续努力,让《杨家岭的春天》成为一部优秀、经典的作品。
学院党委书记巴图近期在《中国艺术报》上发表的文章《热情讴歌新时代中国艺术的春天》中也指出:我们创排《杨家岭的春天》,用舞蹈讲述杨家岭的故事,再现当年革命文艺的恢宏历史,表现有志艺术家深刻的精神转型,就是要热情讴歌杨家岭窑洞中那一束照耀革命文艺道路的精神圣火,就是要激励当代文艺工作者追随革命足迹、坚守文艺初心,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热情讴歌新时代艺术的春天。相隔72年的时空,文艺工作座谈会和延安文艺座谈会的精神内核遥相呼应,成为中国文艺事业两座不朽的丰碑,带来了中国艺术事业发展的春天,蓬勃盎然,蕴含生机。
该剧全体演职人员于八月在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基地进行了为期一个月封闭式的排练,随后又在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剧场进行细致化的修改、调整、完善。作品创排期间,主创团队多次召开研讨会和审查工作,邀请业界专家对作品的剧本、结构以及舞台呈现进行深入探讨、论证,精心打磨提升,力求以最完美的状态,满腔的热情,登台国家大剧院。
此次原创舞蹈诗剧《杨家岭的春天》能获得圆满成功,离不开学院领导的带领与关怀,业界专家的悉心指导,主创团队的反复推敲,离不开老师和参演同学们日日夜夜的努力打磨,更离不开舞台技术保障各方面幕后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
在接到担纲舞蹈诗剧《杨家岭的春天》总导演的任务时,我完全没有想到它会是一场这样艰苦、艰巨、艰难的硬仗,也没有想到它会是这样一段温暖、温情、温馨的旅程。从八月一日进驻台湖,到十一月九日最后一场演出落下帷幕, 101个日日夜夜,我们经历了无数次调整、大小改动甚至推翻重来,终于将这样一部作品立在了首届“大戏看北京”的开幕式舞台。面对作品大量的语汇限制、叙事限制,我们编导团队集体创作,发掘出民族民间舞当代性的新路径;面对高强度的训练和角色塑造的难题,中国民族民间舞系19级、21级参演学生经此一役,迈出了从学生向演员转化的第一步。我为我们的编导团队和学生们感到骄傲,《杨家岭的春天》,是我们收获的季节。
第一篇章编导 袁佳
三月的延安采风之行,正式开启了舞蹈诗剧《杨家岭的春天》的实施阶段,春风拂面的延安新城,鲁艺,杨家岭,枣园…都给创作团队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和感受!为八月进入国家大剧院台湖基地的创排打下了很好的基础,11月作为首届大戏看北京的开幕作品正式亮相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春天一路走来,编导,教师,演员,学生都经历了一次艺术的蜕变,这是一次双脚深扎土地,深切感受延安时期艺术精神的创作,我们看到了春天,也将展望更加灿烂的明天。
第一篇章编导 张天阳
“抒写”出一行行,“刻画”出一副副,“描绘”出一幕幕。8月至今,春的盎然与杨家岭的碰撞,走过了夏的炽热,秋的收获,冬的祥和。让我在此过程中,感受到了生活的生动,艺术的真实,现实的美好……
第一篇章编导 高岩
《杨家岭的春天》从艺术家的视角诉说着中国文艺发展的伟大历史。在创排过程中我深刻的对前辈艺术家为中国文艺发展所做出得无私贡献感到倾佩。他们怀揣着一腔热血与一片赤诚,奔赴延安奔向自己的理想,他们在那里生根,在那里蜕变,他们以“笔”为“枪”,将艺术创作与民族战争相结合,用自己的方式为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奉献自我。当下我们更应承续前辈文艺工作者的精神,肩负起时代的使命,创作出属于人民的作品,最终奉献给人民。
第二篇章编导 邓丽莉
能够参与《杨家岭的春天》,是我们文艺工作者的一份荣耀,更是对我的一次洗礼,通过参与其中,我切实的感受到我们所担负的文化社会责任,为人民放歌,为人民书写,也为这个时代增添光彩。在今天新的形势下我们艺术的发展规律更应该将艺术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紧紧地结合起来,留下时代的文化积累,让今天的文化创作成为明天的瑰宝。
第二篇章编导 杨浩
在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80周年之际,很荣幸通过追溯延安时期经典版画作品的方式回顾“延安精神”,在认识、构建和表现“文艺春天”的过程中,更加明确了文艺创作需要为人民的宗旨和理想。
版画复刻了一群人的生命状态,春天是时代对青年的召唤。我们通过这种形式走进历史,感受延安精神,它是一种把自己奉献于集体中、一切为人民的革命精神。创作让我去思考力量的源头,力量的带动,如何守住文化的立场、文化的基因,让它在当下焕发生机!
第三篇章编导 乔靖宇
此次非常荣幸的担任《杨家岭的春天》第三篇章的编导工作,从创排到演出我深刻地认知了艺术为人民,如何为人民的实践笔墨。深刻理解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的意义。作为文艺工作者,在实践中学习与成长,感谢所有为此付出的主创、演职人员。我们将继续带着杨家岭的精神再出发。
听,那心中的旋律、
看,那历史的刻度、
想,可爱的人走来、
记忆杨家岭、踏上新征程。
执行制作教师 李岳
通过参与《杨家岭的春天》排演工作,我更深入学习了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延安精神。80年前,文艺工作者们与广大军民一起,在物资极其短缺的情况下,与人民一起同生产、共劳动,在开展了轰轰烈烈大生产运动的同时,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有力支撑起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各项建设,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
2020级研究生制作助理王学刚
从七月底的陕北秧歌素材学习、八月的作品排练,到十一月《杨家岭的春天》在国家大剧院的顺利演出,我切身感受到了一个舞剧从无到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更加强烈地感受到各部门、各成员凝聚在一起的力量,这种力量不断推动着作品的成功。就像是那个年代里的艺术家,在热烈而奔放的人民力量中的改变着自己,最终出现的艺术又不断地反哺着人民。艺术不能脱离人民,作为一名中国民族民间舞人,我们更要讲人民的故事,做人民感同身受、喜闻乐见的艺术。
2021级研究生制作助理周灿灿
从四月的春开始跟进《杨家岭的春天》创排工作,到八月的夏进入台湖基地排练,到九月的秋回校细化,再到如今十一月的冬于国家大剧院正式演出,没想到我也陪伴了这部剧走过了春、夏、秋、冬,而我自己也跟随着它共同“成长”、共同“转变”、共同迎来“春天”。能够在短暂的研学时光中参与一次舞剧作品的创排工作,备感荣幸,在这个过程中与各位优秀文艺工作者的交流合作也使我收获颇多,而我也在这部作品中深刻感受到“为人民而舞”的使命担当,也更加坚定了自己日后所要奔赴的“春天”的方向。
2022级研究生制作助理张子茵
恰逢“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80周年,很荣幸在这样一个十分具有纪念意义的时期加入舞蹈诗剧《杨家岭的春天》的创排当中。80年前文艺工作者们为中国文艺的发展探索、奋斗,80年后的今天我们站在新时代的美好下回望历史,致敬前辈。通过跟进《杨家岭的春天》,我在思想上也产生了巨大的转变,对中国文艺发展历程有了更加清晰、深刻的认知。在如此美好的时代大背景下,我们要以前辈文艺工作者为标杆,真正做到文艺创作为了人民,文艺作品奉献人民。
2022级研究生制作助理赵雨辰
第一次以工作人员的身份进入一部舞剧,惊喜之余心中更有惊叹之感。首先惊叹于一部舞剧亮相的背后竟然需要如此大量工作的准备;其次惊叹于国家大剧院的老师们对自己工作的严谨程度、不仅是在进入国家大剧院时先人一步的安全风险评估,或是舞剧中间每次间隙都会标记的时长,都让我明白了什么是严谨到极致的专业;最后惊叹于各位导演与编导们、同学们为做出一部好作品的执着。很开心能够有这样的机会,很开心在这里遇到了你们。
2022级研究生制作助理王天一
第一次亲历舞剧的创作,就遇到了《杨家岭的春天》这样一个优秀的剧组,实属幸运。非常感谢我的导师和中国民族民间舞系的老师同学们对我的帮助和教导,短短的三个月时间里,我和老师们、同学们学到了很多,了解了舞剧创作的工作方式和流程结构,在旁听会议、进行会议记录的过程中,我学习到了舞剧的各种修改意见是如何生产、如何执行的,这对我来说是宝贵的财富。
中国民族民间舞系在学院党委和中国舞党总支的领导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牢记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职责,以艺术精品为时代而舞,为人民而舞。舞蹈诗剧《杨家岭的春天》的成功上演,离不开所有演职人员共同经历的一遍遍的排练、一遍遍的打磨、一遍遍的提升、一遍遍的完善。在此过程中,所有参与创演工作的中国民族民间舞系师生们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与成长。希望通过这部作品,指引当代文艺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育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民族信念,激励文艺工作者扎根生活,植根人民,与延安文艺的“火种”薪火相传,“舞动“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的新时代春天!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