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资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拥有辉煌的发展历史,前身为1989年设立的物资储运管理专业。1994年物流管理专业正式成立,是国内最早进行物流管理专业招生的高校之一。历年来获得国家及北京市多项品牌及特色专业荣誉,累计培养毕业生2000余人。多年来一直引领和推动着我国物流教育的创新和发展。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19年度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的通知》(教高厅函【2019】46号),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获批2019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为继续优化和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着力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物流管理专业在原有建设成果基础上,继续强化优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持续以一流专业标准开展各项工作,不断致力于专业全方位、多层次建设和改革,逐渐形成特色比较鲜明的体系。主要建设内容如下:
1.以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为抓手,建立课程分级打造机制
物流管理专业在原有课程建设基础上,构建课程分级打造机制,分别根据课程性质、建设基础、受众程度等,建立了国家级、北京市级和校级金课分级体系,其中遴选了《仓储与库存管理》、《物流概论》、《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和《供应链管理》4门专业核心课,以及《国际物流》和《物流企业经营与运作》2门特色选修课,进入国家级打造梯队。2019年,《仓储与库存管理》这门课已经全部按照国际一流课程要求完成建设,已进入国家一流建设最后遴选名单。
2.构建多元化师资培养平台,强化师资培养
立足个性化人才培养需求,建立具有较强“校企实践能力的卓越型人才+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研究型人才+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国际型人才”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国际型、双师型及科研型的多元化培养。通过每年引进2-3名海内外优秀人才进专业,选送1-3名教师到海外进修访学,以及“双师型”建设和青年教师1V1辅导机制,专业师资结构不断优化,能力不断增强。目前专业教师共23人,其中北京市名师2人,国家部委及一级协会特聘专家6人,另有海外特聘教授5人,企业外聘导师8人,教师资源丰富,能力优秀。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实施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立足个性化人才培养需求,实现精英教育。建立卓越班,强化实战能力,对接学生就业需求;建立实验班,强化学术研究,对接学生国际、国内升学要求;建立校企合作订单班,实现行业职业经理对口化培养打造。同时,构建了与北京交通大学联合培养3+1的双培班,实现全面个性化培养。
4.建立国际共融人才机制,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
构建了“2+2”中美国际班、“2+1+1”日通国际班和“3+1”和中德、中丹双向交换生机制,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其中中美班运行六年,培养学生190人;日通班运行3年,培养学生30人;中德、中丹项目已完成300多学生交换一年的学习,互派教授讲学782课时;中长期国际交流学生覆盖率达到30%以上,取得了显著效果。
5.构建递阶式实训培养体系,强化实战能力
(1)建立了校外企业家指导委员会
遴选八名有丰富物流从业经验的职业经理人,组成校外专家委员会委员并担任讲师或导师,定期对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及学生培养出谋划策,强化专业与市场的强度对接及学生实战化能力。
(2)建立了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分级维护机制
面向与物流管理专业签订的校企合作实习基地,根据重要性、作用等不同建立了分级建设机制,并定期对实习基地进行维护,从学生参观、实习、联合课程建设、师资培养等多维度进行建设,实现实习基地的真正价值。2019年,物流管理专业通过分级维护,将原有18家实习基地精简为10家,并新增了3家知名企业进入到合作范围,企业参观、实习达到了百余人次,加大了校企合作力度。
(3)强化学科竞赛,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专业坚持依托学科竞赛,深化学生学科竞赛引领教学改革的思路,推进实战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2019年,物流管理专业共获得“马钢杯”第六届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全国二等奖1项、第三届“日日顺”物流创客训练营组织引领团队奖1项;此外,物流管理专业还成功举办了“亚冷杯”物流设计大赛,深化学生学科竞赛引领教学改革的思路,推进实战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大赛,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育了学生团队精神、提升了创新创业素质。
(4)建立了物流名家进课堂机制
物流管理专业面向专业学生,邀请国内知名物流专家,每年开展“物流职业经理人讲座”系列讲座以及“物流名家讲座”各16场。通过讲座,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促进了良好的学风建设,有效提升了自身的学业水平。同时建立了暑期国际学校实践培养机制,实现物流管理学生两周8天课程的国际、国内名师讲座培养。
(5)一体化实训培养体系构建
构建以学科竞赛+创新实践+企业家创业指导于一体培养机制,将创新、创业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学生“实操、优化、创新”为核心的递进式能力培养。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