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医学术语中出现以人名、地名、事物名等冠名的名词时,其背后通常具有重要意义或历史背景。
近期,致心律失常心肌病研究领域出现了首个以“阜外医院”冠名的医学名词——“阜外分型”。这意味着我院在这一研究领域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已载入了心血管病学术研究的国际史册,以“阜外”名义引领的“基本理论”创新正逐步走向国际舞台。
今天,值“世界心脏日”前夕,该研究在瑞士苏黎世举行的ARVC国际论坛上,荣获“最佳临床研究奖”,再次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与一致认可,被誉为致心律失常心肌病领域近三年最为重要的临床进展,具有重要的转化医学价值。
2019年4月,《欧洲心脏杂志》发表了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胡盛寿团队关于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精准分型的研究。研究通过描述致心律失常心肌病的遗传、临床和病理特征,在国际上首次建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精准分型。
“阜外分型”,是该《杂志》副主编、心肌病研究权威Firat Duru教授联合全球其他同领域权威专家在这项研究同期述评文章中所提出的名词。
研究对60例被移植致心律失常心肌病患者心脏进行了标准的病理学检查。在综合评估遗传突变、临床病史、心电生理以及核磁共振特征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化的数字病理及图像分割技术对纤维脂肪组织和心肌组织分布进行细致分析,通过构建无监督核心聚类算法模型,将致心律失常心肌病划分为四类(表1)。每一类均有其特定的临床特征、明确的病理学表现和遗传发现。
研究发现,不同遗传背景患者显示出不同的潜在发病机制。另外,心前区QRS波电压与右心室残留心肌存在相关,在验证队列中可有效预测患者的死亡和心脏移植事件。
研究中基于不同临床特征、基因型和组织病理学等特征,提供了更为完整的终末期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的综合图谱(图1),在国际上首次展现了该病的“全景图”。
致心律失常心肌病的“阜外分型”,基于遗传背景、临床和病理学特征的角度,科学客观地回答了不同类型患者需采取何种针对性治疗,有什么影像学特征,携带何种突变患者有何种预后等基本科学问题,为该疾病自然史描述及精准治疗提供了依据。
述评指出,该研究是目前致心律失常心肌病最全面、最有价值的研究之一,为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提供了新的见解,为全球致心律失常心肌病同行提供了明确清晰的概念。
2015年,胡盛寿院士即提出心肌病“全景图”概念,主张多学科、全方位、多组学解析1-2种心肌病。
几年来,在胡盛寿院士的悉心指导下,在其团队Co-PI心肌病研究组组长宋江平副主任医师领导下,该心肌病研究团队在国际上多次发出中国原创声音,多项研究成果发表在《欧洲心脏杂志》、Europace、Int J Cardiol、Thromb Haemost等知名刊物上。
《欧洲心脏杂志》曾撰文专题报道并高度评价该团队,认为该团队的人才结构、标本库及技术优势将为未来全球心肌病研究做出突破性工作。
本研究是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领域首次由中国团队独立提出的重磅发现,也说明来自中国的心肌病研究团队将在国际学术舞台上逐渐占据更加重要地位。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