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

2020-08-20 22:27:21 王宇朋

.介绍所选讲话

人民,常常被比为载舟的水,喻为种子的土地,视为枝叶的根本。对于执政者,人民的重要性如何强调也不为过。正因此,十八大部署在全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重拾党的优良传统,重申党群血肉联系。这样一次以密切联系群众为主旨的党内教育活动,不可能把群众关在门外,习近平同志也一再要求“坚持开门搞活动”,一再告诫“切忌自说自话、自弹自唱”。他引用的这句话,把人民比喻成可以照见治乱的水。现实中,不管是教育实践活动,还是更多其他工作,让群众参与、受群众监督、请群众评判,多照照群众这一面镜子,多比比群众这一把尺子,才能真正回答好“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

.

汤征诸侯。葛伯不祀,汤始伐之。汤曰:“予有言: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伊尹曰:“明哉!言能听,道乃进。君国子民,为善者皆在王官。勉哉,勉哉!”汤曰:“汝不能敬命,予大罚殛之,无有攸赦。”作汤征。

——﹝西汉﹞司马迁《史记·殷本纪第三》

.典故释义

这段话出自司马迁《史记·殷本纪》。殷,即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朝代,其开国君主为成汤。公元前1620年,成汤征讨不祭祀的诸侯葛伯。他对伊尹说: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不(fǒu):同。意思是,人从水中可以看到自己的形象,从百姓精神面貌可以知道国家治理状况。简而言之,就是以民情为镜。这是有据可查的最早的镜子论。成汤的镜子论表明,早在中国奴隶社会时期就已将民情状况作为衡量统治好坏的标准。此后,以人为镜的观念被历代开明统治者所接受。《诗经·大雅》中有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大戴礼记·保傅》曰:明镜者,所以察形也;往古者,所以知今也。唐太宗李世民将镜子论进一步发扬光大。据《新唐书·魏征传》记载,直言敢谏的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感叹: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征逝,一鉴亡矣。

.理解认识

镜子不会说谎,总是忠实地反映出美丑。同样不会说谎的,是群众的眼睛和评价。政策合乎实际、民众安居乐业,人民不会违心批评;反之,民众也不会粉饰。即使能用一些手段"防民之口",人民依然会用"道路以目"的方式表达抗议。同样,民众最了解政策的好坏。对干部来说,这是警醒,更是鞭策自己说好不算好,民众说好才是真的好。所以应该从水中看自己的相貌,从百姓的精神状况看国家的治理效果。

本科生财务专业第二党支部

王宇朋

2020年8月20日


责任编辑:柏星伊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十八大部署在全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重拾党的优良传统,重申党群血肉联系。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