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上,认识了很多榜样人物,张伯礼院士便是其中之一。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近日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他十分谦逊地说“我沾了全国医护人员的光,沾了中医药的光,被授予的国家荣誉称号不是给个人的,自己只是其中的一分子。”
临危受命 为中医药战“疫”不遗余力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张伯礼已经参加了几十场海外连线,“病毒没有国界,疫情不分种族。分享中国经验,我们从不保守”是这位老中医自始至终秉持的观念,“希望中医药能帮助更多国家和地区”是他的希望和不变的追求。当时疫情爆发正值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可就在大年初三,正在天津指导疫情防控工作的张伯礼飞赴武汉,作为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专家组成员投身抗疫最前线,在“出征”武汉的飞机上写道“晓飞江城疾,疫茫伴心悌。可知疫情蔓延带给这位七旬老人忧郁的心情。回忆起刚到武汉的场景,张伯礼说当时医院里人满为患,各类患者交织一起,极易交互传染,情况远比想象的严重。深入了解疫情后,张伯礼和专家组认为,要迅速采取措施,对疑似、发热、密接和确诊四类人,进行分类管理、集中隔离。严格的隔离加上普遍服用中药,四类人中确诊新冠肺炎的患者比例逐步下降,有效控制了疫情蔓延。
医者仁心 把患者利益放在第一位
因为他毕业于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技术造诣极高,所以提议“一定要有中医药阵地,有阵地,就能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尽快拿出治疗方案。”之后他与同是中央指导组专家的刘清泉写下“请战书”,提出筹建一家以中医药综合治疗为主的方舱医院。2月12日,张伯礼率领中医医疗团队进驻武汉市江夏方舱医院。江夏方舱医院的最大特点是实行中医药全覆盖,所有病人全部服用中药,并配以按摩、灸疗等中医辅助治疗手段。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分析,有近13%的新冠肺炎患者会转为重症患者,有7%的患者可能转为危重症。在江夏方舱医院,截至3月10日正式休舱,564名患者没有一例转为重症,这是最大的胜利。可他也因连日劳累,饮食不规律导致胆囊炎发作,2月19日凌晨接受微创胆囊摘除手术,他调侃道:“这回我把胆留在了武汉,更加与武汉市民肝胆相照了。” 术后三天就立刻投入工作,在张伯礼的推动下,中医药全过程介入新冠肺炎救治,武汉方舱医院累计收治患者1.2万余人,每个方舱医院配备4至8名中医药专家,同步配送清肺排毒汤、宣肺败毒方等方剂,中药使用率达90%。3月19日,武汉新增确诊病例、新增疑似病例、现有疑似病例首次全部归零,这一天也恰逢张伯礼72岁生日,“武汉清零’对我就是最好的祝贺了”。
传承发展 老中医开出“新处方”
发展大中药产业、推动设立《中医药法》、培育中医药人才……多年来,张伯礼为中医药的发展不断开出“新处方”。“中医学虽然古老,但理念并不落后。张伯礼说:”将中医药的理论优势与现代科技结合,就能发挥优势作用取得原创性成果。”一粒拥有700多年历史的六味地黄丸如何在技术的加持下“焕发新生”? 2015年,张伯礼领衔完成的“中成药二次开发核心技术体系创研及其产业化”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古老中医药赋予现代科技内涵。中成药二次开发可实现药品从原料到制剂的全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二次开发可以回答像六味地黄丸一样的中药,其药效物质是什么,留哪些东西,扔哪些东西,控制哪些东西,这些都要靠扎实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张伯礼说。“中医走向国际,一是人家有需求,二是我们要有能力。走出去主要靠标准引领,标准要先行,科技是基础。不能操之过急,一定要先练好内功。”张伯礼曾在接受采访时说。“中西医结合救治是我们的亮点,希望中医药能帮助更多国家和地区战胜疫情。”他说。
张伯礼在节目中曾说:“我们中华民族是个英雄的民族,它是在磨难中成长起来的”。这次疫情带来的磨难是全国性的,而他个人贡献出的力量是无穷大的,就这次疫情中,提议建设性地使用方舱医院快速有效地控制住疫情,把自己毕生所学发挥到实处,还在不断钻研,开出新药方,这种诲人不倦、勇于开拓的科学精神,生动地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群众的赤诚大爱、对科学探索的执着追求,这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再过十年,我们就是国家的脊梁,国家的建设者,那么这个历史的重任就会交到我们手中,到时我们必将学习张伯礼刻苦钻研,继续传承创新,战胜一切磨难,保证全国人民的健康。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