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守护绿水青山 绘就生态画卷 ——吉林省河湖连通生态工程建设纪实

发布时间:2024-12-30 08:32:34

一、案例背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生态文明中最雅俗共赏、深入人心的一个基本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建设美丽中国确定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倡导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努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时间的指针轻轻拨回到5年前,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调研时的殷殷嘱托犹在耳畔。优良的生态环境是吉林的优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进一步抓好生态文明建设,把绿水青山保护好,不断培育新的发展优势。你们在实践中探索实施的河湖连通工程,既解决了缺水问题,又美化了城乡环境,要坚持下去。”吉林人民深刻感受到总书记对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对民生福祉的深厚情怀。总书记的关怀和肯定,让吉林人民受到巨大鼓舞和激励。

时间是最客观的见证者。回眸5年,吉林变化铢积寸累。5年来,吉林省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始终坚持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优先位置,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抓住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机遇,一批重大河湖连通生态工程纷纷落地,生态红利逐步显现,吉林大地“颜值”持续提升,“气质”越来越好。

二、案例描述

案例1:河湖连通,连出生态新天地

水,是生态之要,汩汩清流润泽万物。5年来,受惠于河湖连通工程,吉林西部各保护区水域面积逐渐增加,素有“八百里瀚海”之称的吉林西部,如今已成为中国湖泊密度最大的湖区之一。大小泡沼遍地、湖泊星罗棋布。松花江与嫩江在松原西北部奔腾相遇,一幅河湖互济、渔兴牧旺、草茂粮丰、碧水蓝天、人水和谐的美好生态画面,已然在吉林西部绘就。

近年来,吉林省西部已然形成以向海、莫莫格、查干湖、波罗湖为核心的四大板块,构成集中连片、河湖互动、动态平衡的4个生态群落。作为吉林省首个以恢复生态为目的的重大生态水利工程,有效恢复和改善湖泡、湿地面积约3500平方公里,大量候鸟落户栖息,生态环境明显改善。5年时间,曾被称为“瀚海”的吉林西部宛若水乡。芦苇摇曳,鸥鸟成群,景致比细腻温婉的江南又多了几分东北特有的广袤与浩瀚。

——信息来源:吉林省人民政府

案例2:水丰草美,释放生态新红利

每年春季,莫莫格湿地都会迎来一批特殊的“客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素有吉祥鸟之称的白鹤,在此繁衍、停歇。这里是世界候鸟迁徙、停歇的“驿站”,更是世界濒危物种白鹤东部种群迁徙的必经之地。5年来,受惠于河湖连通工程,每到夏秋季节,莫莫格湿地一片水草丰美、沙鸥翔集,湖面芦苇摇曳,在湛蓝的天空下散发出迷人的风采。茂密的芦苇和莫莫格湿地独有的湿地特点为鸟类提供了很好的栖息条件。据统计,莫莫格自然保护区内有鸟类298种,属于国家一二级保护的珍禽有38种。这里鱼类资源也相当丰富,泛舟湖上在芦苇间穿梭,可以不时看到频频露头的鱼儿和戏水低飞的鸟儿。

莫莫格的美景是全省湿地秀美景观的一个缩影,向海湿地、雁鸣湖湿地、哈泥湿地、龙湾湿地等都有各自独特美丽的景观。这些地方吸引了众多摄影爱好者前来,用镜头记录碧水蓝天、飞鸟嬉戏、芦苇荡漾、鱼翔浅底的迷人美景。

——信息来源:吉林省生态环境厅

案例3:年年有鱼,寻找生态新出路

“查干湖保护生态和发展旅游相得益彰,要坚持走下去。”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查干湖视察,为吉林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查干湖冬捕“鱼把头”的张文,一直将总书记的问候、关心和嘱托记得清清楚楚。张文说,总书记“年年有鱼,年年有余”的祝福,当年就兑现了。受惠于河湖连通工程,今年查干湖冬捕打到了历史上最大的一个“红网”,一网打上来30万公斤鱼。

5年来,为了守护好查干湖这块“金字招牌”,在景区建设上下功夫,把新建的“吃、住、行、购、娱”项目全部设在10公里以外的区域,最大限度地减少湖区生态压力,突出查干湖生态自然景观,尽量减少人工雕琢痕迹,积极开展湖区清洁整治专项行动。如今的查干湖,不仅是鱼的世界、鸟的乐园,还同时滋养着万亩良田,湖区周边的农业和副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

由于水源充足,周边生态持续改善,水域面积扩大到500多平方公里,一跃成为中国十大淡水湖之一,成为“美目流盼”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夏日里,查干湖岸边和浅滩上蒲草、蒹葭葳蕤,色彩艳丽的翠鸟和迁徙的各类候鸟让人心醉。而湿地外围被誉为“东北四大灌区”之一的万顷优质稻田,夏如碧毯、秋似铺金,一直延伸至天边。

——信息来源:吉林日报

三、教学建议与分析

本案例通过总结吉林省近年来在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等重要生态理念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具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在吉林大地的生动实践的典型特征。

本案例体现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生态文明及其基本理念。本案例适用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8年版)第十一章第五节《建设美丽中国》中有关生态文明及其主要理念等内容的案例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讲述吉林省河湖连通生态工程建设纪实”典型案例,使新时代大学生在准确把握生态文明及其基本理念的同时,提升大学生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责任感和自觉性,使大学生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争做吉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宣传者和引领者。首先,大学生广泛开展绿色环保、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等实践活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体现。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本领,不断投身吉林省生态文明建设,用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锻炼能力,将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而然地融合和体现在实践中;其次,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思想前卫,易接受新的思想和事物。大学生要充分发挥和利用这个优势,加强生态文明观念的宣传,深刻认识和理解生态文明在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与自身学习、工作、生活休戚与共的关系,并主动将吉林省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投身生态文明建设;最后,大学生群体只有站在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历史高度来推动和引领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使自身不断融入吉林省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带动更多的人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才能在全社会、全民族的共同努力下得到实现和发展。


责任编辑:董秀莹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大学生要充分发挥和利用这个优势,加强生态文明观念的宣传,深刻认识和理解生态文明在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热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