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模具产业学院建设 ——党建引领,着力落实专业发展调研报告

2024-03-27 10:22:57 陈德平 刘海琼 陈营

材控教师党支部前身可追溯到1956年学校设立的模具专业教师党小组。近70年来赓续“服务地方、突出应用”育人传统,培养了上万名模具技术人才。为更好传承老一辈模具人“精益求精、开拓进取”精神,踔厉奋发,创先争优,支部按照高校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以“七个有力”要求高质量推进党建,围绕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工作,凝聚奋进力量。2023年以来支部着力开展了多元化多渠道力求全面的专业发展调查研究工作,形成了系统的调研报告,实现专业高质量发展,以求持续高质量育人。

调研报告如下:

一、材控专业发展概况

1.国内高校材控专业现状

目前全国共有1270所本科院校,其中有236所高校开设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本科专业。在校友会2022中国大学一流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排名(研究型)中,燕山大学、山东大学、天津大学、河南科技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北大学最具综合竞争力,夺得2022校友会中国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排名(研究型)榜首。在最新校友会2022中国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排名(应用型)中,重庆科技学院、徐州工程学院、江苏理工学院、南阳理工学院、成都工业学院、上海电机学院、湖南工程学院、厦门理工学院等综合实力最强,办学水平最高,最具竞争力,稳居2022校友会中国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排名(应用型)首位。其中,我校材控专业星级排名为“6★”,专业档次为“A++”。



2.我校材控专业情况

成都工业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源自1953年开设的工具制造专业,从创办到现在的70年间,为我国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等行业培养了数万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在全国模具行业享有很好的声誉。2017年本专业被评为“四川省地方普通本科应用型示范专业”。我校材控专业应充分利用其优势及历史地位,通过联合成渝经济圈内国家级、省级高新企业和地方产业链龙头企业,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模具产业学院建设,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同建设融科研、教学、实践实训、创业就业、社会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模具产业学院,培育能够适应新发展理念下的新材控人才。

本次主题教育分别面向本专业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针对模具产业学院和本专业需解决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问题、师资队伍问题以及提升服务地方经济能力问题开展调研。

二、调研情况

1.本专业教师调研情况

通过召开专业教师研讨会,搜集到本专业教师反馈较为集中的问题如下:

1)增加3D打印方向。材控专业方向为成型,目前发展的方向为模具设计,毕业设计几乎全为模具设计方向。希望紧扣模具产业发展,更全面化、多元化发展材控专业。其中一个重要方向为3D打印成型,如西华大学等学校材控专业增设了3D打印方向。目前材控专业在此方向已具备一定的师资力量,开设了相应的课程,并有学生3D打印社团。教师希望在此方向开展科研、毕业设计、学科竞赛等,但目前缺乏相应的设备条件,希望学校和学院予以支持。

2)专业工程认证。本专业去年已提交工程认证申请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已经专家审核,指标点及矩阵图多次打磨。课程体系、教学大纲、试卷、达成度报告等已对标工程认证并按照其标准在执行。但要顺利通过工程认证还需持续降低转专业率。经调研发现,材控转专业率较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传统制造业大环境的影响,经与兄弟院校交流发现各校材控转专业率均较高;

②相当一部分学生转专业原因是不愿意在宜宾校区;

③学生对专业了解不够,对就业后的工资待遇及工作环境不乐观。

针对以上原因,材环学院以导师制为契机,安排专业教师赴宜宾校区开展教研活动,同时请企业专家为学生开办讲座,增进学生和家长对专业的认同感。目前,转专业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3)师资队伍建设。材控专业为一个交叉学科专业,专业教师需同时具备材料及机械方面的知识。目前此方面的人才较为稀缺,且各学校的材控专业都在争抢,导致材控引进人才有较大困难。对材控这种交叉学科、引进人才困难的专业,希望学校可放宽条件,提高待遇,吸引其进入本校。此外,因材控专业是一个典型的侧重应用实践的专业,对工程实践能力要求较高。《模具制造技术》《模具制造实习》等专业课程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训练非常重要,而目前本专业缺乏具备丰富工程素质、能独立完成实践课的师资,亟需通过模具产业学院平台,引进企业人员担任两门课程的授课任务。

4)专业、课程建设。希望学校加强对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指导和支持力度。目前,学校对科研奖励有文件支持,但对课程建设奖励无相应的文件,且每年的奖励标准都在变。加大对课程建设的奖励制度,可提高教师对课程建设的积极性。材控专业虽然没有成功入选国家一流专业,但专业及课程建设具有较好的基础,专科时期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曾获评“全国高工专示范专业”,希望学校在一流课程建设、课程思政、工程认证方面能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2.本专业学生调研情况

针对21级材控专业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调研结果分析显示:87%的同学选择专业的时候并没有认真考虑过,基本都是专业调剂过来的。这导致大多数同学入学时对本专业并不了解甚至完全不感兴趣。通过两年的专业学习后,仅有少部分的同学(9.8%)对本专业的学习不够积极;86%的同学对课程的安排、教材的选择都表示比较满意;85%同学表示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比较了解;90%的同学愿意毕业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从调查结果看,绝大部分的学生经过两年学习后对专业、课程以及教师比较满意。

通过学生对专业就业前景满意度调查显示:50%的同学表示很迷茫;10%认为前景不好;仅有15%认为专业的就业前景好。可以看出,绝大部分的学生虽然对专业了解、对课程和教师满意,但是专业自信感仍然不足。

以上调研反馈信息提示,我们在培养和引导学生专业自信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应着力从两个方面加强。一是校外实践的内容有待丰富,让大部分同学操作实训技能得到大幅度提高的同时,找到自己的价值认同感;二是课程内容思政点结合较少,要充分挖掘专业和课程的思政导入点,提升学生的专业自信、专业认同感。

3.模具行业企业调研情况

材料成型及控制专业在70年的办学过程中,以严谨的治学、稳定的教学秩序、良好的育人环境,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为地方乃至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模具技术应用型人才,毕业生深受社会各界欢迎。专业与长虹、九洲、富士康、华为、京东方、TCL、格力电器、重庆平伟、震裕、宝利根、宏明双新、迈普、上海莫仕、五粮液等知名企业保持长期合作,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在90%以上。

材环学院在4-6月调研走访了包括深圳奥美特、深圳福瑞达、平伟科技、宁波震裕、厦门锐腾电子、超日科技等10余家模具企业。6月11-14日上海国际模具技术与设备展览会,也派出多名专业教师参加,走访调研了上海宏旭模具工业有限公司、上海亚虹模塑有限公司、海克斯康智能制造技术(青岛)有限公司、海泰科(青岛)股份有限公司、海泰科(青岛)股份有限公司、豪尔沃(青岛)科技有限公司、山东豪迈集团等企业。此外,还调研了应用型高校厦门理工学院及其材控专业。主要针对目前行业企业对材控专业人才的需求,调研情况汇总如下:

1)专业技能要求。通过走访及调研发现,人力资源负责人普遍对材控专业模具方向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他们表示,需要会使用AutoCAD,UG,PRO/E,Master CAM等软件绘制模具图纸及加工图纸,懂加工工艺,有一定经验的模具设计人才。尤其是企业紧缺的人才需具备如下能力:

①识图和读图能力。无论是模具设计还是制造加工,识图和读图都是十分必要的技能。作为从事模具制造行业的人员,必须具备这两项能力才能够更好地解决实践工作中的工程问题,学生需要具备模具三维表达能力和空间知觉能力,从而实现工程图形和实际目标的结合。

②编程和工艺分析能力。这两项能力是进行模具制造和其他工序的基础,在设计模具前要进行工艺设计,需要学生具有模具制造的工程概念。随着加工的数控化,对学生的编程和工艺分析能力也越来越高。

③总结归纳和创新能力。随着模具制造技术、模具材料和制造设备的不断更新发展,要求学生具有发现总结问题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

2)工程素养要求。从应届毕业生方面来看,企业对学生“专业技能与动手操作能力差”反映强烈,说明目前各层次的毕业生的技能水平还不能与岗位完全匹配。学生缺乏吃苦精神特征明显,如果不能通过有效途径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精神,那么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不可能有攻坚克难的勇气,也限制了学生技能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同时,企业也强调团队合作精神、主动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在招聘毕业生时,要求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广而深的职业技能知识,还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工程意识与持续的创新能力,并且负有责任心,具有踏实、勤劳、虚心和不怕吃苦的职业品德和敬业精神。而且与技能比较,人力资源部门往往更看重前者。具体而言要求思想上积极、思维活跃、视野开阔、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综合表达能力,能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

4.模具行业发展趋势

模具行业发展事关国家先进制造业发展进步。2022年,我国工业增长值达401644.3亿元,同比增长7.24%。2017-2022年,国内工业增加值不断增长,工业市场发展繁茂,持续拉动市场,模具产品需求增加。目前,我国模具产品主要应用领域集中于汽车、电子、IT、家电行业。2022年,国内汽车销售量达2686万辆,同比增长2.25%。随着模具产品最大应用市场汽车产业逐步恢复、新能源汽车产销情况大幅增长,持续拉动我国模具行业规模扩容。模具专业的发展趋势:

1)市场消费需求升级,精密模具研制成为关键。按加工精度划分,机械加工可分为一般加工、精密加工及超精密加工。对于模具而言,尺寸的精度是制造高精密高质量、高科技含量产品最重要的因素。目前,随着消费与制造业的双重升级、“中国制造2025”时代到来,以及各行各业的产品对模具的要求不断提高,模具行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模具精密化将成为国内模具制造厂商产品研发、生产的关键。

2)产品定制设计能力要求提升。模具作为面向客户实际需求而展开的定制化产品,近年来,产业下游光伏、风电、汽车轻量化、消费电子等新行业市场需求不断增长,产品下游应用需求不断变动。因此,为加速应对、迎合市场,面向客户和市场需求开展同步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的能力逐渐成为衡量模具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指标,未来模具企业的产品设计、研制投入将不断增加,行业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导致部分工艺水平低、技术开发能力弱、服务能力差的小企业将加速出局,产业集中度提升。

3)高新科技技术应用增加,模具产品加速智能化、网络化发展。随着CAD/CAE/CAM一体化技术、三维设计技术等信息与数字技术、物联网技术发展,在机械制造行业的深度运用及工业智能化制造发展趋势,模具智能化、网络化发展程度市场关注度不断提升。智能模具将成为模具行业技术发展新方向,未来模具行业将在生产及设计过程中提升新技术融合能力和软硬件一体化能力、提高模具加工效率和制造精度,不断促进我国模具行业产品结构调整及发展方式转变,同时,进一提高各产业产品质量及生产效率,推动国内制造业节材、绿色、自动化生产发展。

三、模具产业学院及材控专业建设思路

针对以上调研情况,我们需加强学校、企业、行业三方联动,形成产教融合共同体,持续建设以“支撑传统产业、促进新兴产业、产学研深度融合、地区贡献重大”为宗旨的模具产业学院。具体途径及措施如下: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解决培养与需求供给侧矛盾

与四川省、重庆市模具产业的骨干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联合建立多团队协同,集科研育人、实习实训、创新创业、社会服务于一体,互补、互利、互动、多赢的新型产教融合平台——模具产业学院,形成高校与产业融合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理实结合不强、工程能力较弱、社会达成度不高的现状,本专业提出“学校-企业”双主体、“产业链、教育链、创新链融合,技术、人才、信息、资源融合,专业与产业联动发展融合”三融合、“现代模具产业学院”一平台、“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共同配置资源,共同实施教学,共同管理学生”五共同的“2315”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企业合作,深入开展人才需求分析,结合学校定位,在对标行业产业人才标准基础上制定应用型工程人才的培养规格,注重理论素养与工程实践能力并重,着力解决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行业需求脱节,与产业链、创新链匹配不够的问题。

1)深度产教融合,校企联合开设创新人才班:与成都宝利根精密工业有限公司、宁波震裕、浙江省宁海模协等模具行业企业深度融合,共建人才创新班虚拟班,针对企业人才需求,面向行业新技术领域,由校企共同制定培训计划,并以企业技术骨干为主,组建讲师团队,共同实施教学、指导毕业设计。

2)注重课外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完善专业教师“导师制”团队综合训练模式,在学科竞赛、创新训练、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中,进一步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依托创新创业协会、四川省模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互联网+大赛”等创新创业实践和“金相大赛(国家级)”“大学生焊接大赛(国家级)”等学科竞赛项目,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育人理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育人工程,挖掘企业思政元素案例入课程、课堂、教材,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道德素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引企业专家入课堂,传授企业创新文化、工程伦理等融入专业教育,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专业能力、职业素养方面达到人才培养目标。依托产业学院,营造产教融合、专创融合、科教融合的育人环境,增进高校和产业链实体间的了解,在学生中传播企业文化、产业文化、传承工匠精神,培养科学精神、职业精神。

2.建设能够适应新型工业化的师资队伍,实施教师队伍实质化工程实践

1)推进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构建校企联合师资培养模式,促进高校与行业企业间的人员互动,形成多元、融合、开放、流动的运行机制,促进师资队伍的壮大与实践能力、科研能力、教学水平的提升。组建校企教师、工程师混编教研团队,搭建虚拟教研室,保持教师技能、工程师知识更新的新常态。

2)开发教学资源、促进专业建设。

①发挥校企双方各自优势,以企业为核心,聚集产业链各层级企业要素资源,对照企业发展中的新业态、新技术、新岗位,加快课程教学内容迭代,推动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生产流程、项目开发等领域科学对接。

②校企联合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课程体系,挖掘企业思政元素案例入课程、课堂、教材,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社会实践等专业教学资源,建成反映企业岗位需求特点的新型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开发契合产业真实业务、理实一体化的特色教材。

③优化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将工程案例转换为专业教学范例,加快开发新形态数字课程资源。

3.搭建服务地方产学研合作平台,提升教师科研水平和服务地方经济能力

推动数字化模具技术产业学院教育资源为全社会共享,依托产业学院向周边高校、企业及社会再就业人群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及鉴定、高端精准就业推荐、职业技能竞赛及集训等社会性业务。承担企业岗位技能培训、企业员工轮训、创业培训等。

以模具产业学院建设为契机,围绕模具技术开展应用研究和科技服务方面的能力;创新发展思路,建立协同工作机制,与校内相关部门共同建设科研平台,协同做好运行与管理,为教学科研团队的建设和科研骨干的成长提供更好的环境。支持教师申报企业专项,积极开展社会培训、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等社会服务项目;同时,鼓励教师将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相结合,注重应用性研究,积极开展专利申报与成果转化工作,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责任编辑:刘海琼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支部着力开展全面专业发展调查研究,形成系统调研报告,实现专业高质量发展,以求持续高质量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