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摘要: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轨道交通学院党团组织与铁路行业团指委(西南片区)深入交流,共同发挥党团一体化引领作用,从思想引领、服务发展、个人成长三个方面形成了“党团一体化引领成长方向,共同增强青年交通报国铁路有我的信念”“党团一体化贡献学院力量,共同提升青年服务企业奉献社会的能力”“党团一体化培育铁路人才,共同打造青年个人成才学技练功的路径”的“三个一体化”党团工作模式。达到了党团组织作用突出,铁路青年学生成为推动铁路发展的突击队和生力军;服务发展效果显著,铁路青年学生主动践行“铁路有我”的理想抱负;校企合作大有作为,铁路青年学生成长之路焕发光彩的卓越效果。形成了一套有价值、可推广的党团校企一体合作模式。2021年学院荣获“成都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被确立为四川省三全育人试点院系,2023年荣获评成都市“蓉城先锋”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培养了以“全国劳动模范”陈月忠、“火车头奖章”获得者彭锦川为代表的一批大国工匠。在青白江国际铁路物流枢纽功能区举办产业学院,同时与成都铁路局开展“2+1”定向培养近1000余人,为西南片区铁路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背景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轨道交通学院源自1951年成立的西南铁路工程局中级技术学校。1992年,成都铁路局利用西南交通大学成都分部原校舍,由原西南交通大学成都分部和原成都铁路师范学校共同组建“成都铁路运输学校”。2014年4月新办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整合铁道工程、铁道车辆等专业,成立轨道交通学院。多年来,轨道交通学院与成都铁路局积极探索校企合作,轨道交通学院党团组织与铁路行业团指委(西南片区)深入交流,共同发挥党团一体化引领作用,聚焦为党育人主责主业,加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成与成都、昆明等西南片区铁路局企业合作发展共赢,投身四川省、市交通运输建设;服务轨道交通学院中心工作,构建青年学生技能人才培养良好生态,形成了“三个一体化”党团工作模式。
二、做法
(一)党团一体化引领成长方向,共同增强青年交通报国铁路有我的信念。
一是举办“铁路行业青马工程”培训班,加强思想建设。在铁路行业团指委指导下,开展20个团支部2023年“铁路行业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训期间,邀请铁路行业团指委成员单位团干部代表、铁路行业企业代表讲团课;组织开展“挑战自我 成铁人生”体能知识竞赛、“读懂青年”微电影征文、“打造先锋班级 迸发青春活力”班团建设策划活动等;推举优秀学员担任班级团支书,并优先加入党校培训班和志愿先锋队。最大程度凝聚铁路行业青年学生的思想共识,促使将个人规划与交通战略、国家建设相结合,筑牢青年学生思想根基。
二是开展“凝聚铁路青年力量 勇担交通强国使命”主题团日活动,加强团组织建设。充分利用“三会两制一课”、主题团日等载体,激发团组织活力,加强团组织凝聚力、战斗力。结合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铁路青年、勇担使命”为题开展主题团日活动,让学生深刻理解铁路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坚持人民铁路为人民宗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肩负“交通强国、铁路先行”历史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当先行、添光彩。
三是开办刊物《轨道漫游》,加强阵地建设。以轨道交通学院微信公众号“5657轨道交通”为平台,开办学生刊物《轨道漫游》(1-4期)。主要包括学生最新热点、大赛风采、志愿服务和学长学姐有话说等栏目,捕捉铁路青年学生在专业认知、技能竞赛、人才招聘、活动交友、服务校企社等方面的成长日常,刊登了《新轨道交通学院学子!来了》《成都局集团公司2023年“2+1”定向培养培训拉开帷幕》《“乡村振兴彩虹跑,甜蜜共享在梨园”志愿者活动》《“智汇天府”秋季人才大招聘活动》等文章,获得全校好评,“5657轨道交通”微信公众号被评为学校“技臻至善”最强新媒体团队。
(二)党团一体化贡献学院力量,共同提升青年服务企业奉献社会的能力。
一是结合春运、暑运节点开展志愿者行动,深化青年服务工作。从2015年起,学院与成都铁路局形成紧密无间的合作关系,以平战结合的管理模式,为春运、暑运贡献青春力量。2022年春节期间,组织5980人次学生在成都车站“进出站检票”“自动扶梯安全管理”“重点旅客接待”“服务问询”“售票改签”等岗位参加春运志愿服务,另组织2272人次学生投入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客运段列车值乘工作。在铁路沿线上,轨道交通学院的青年学生用坚守和热情、细致的服务温暖着万千旅客的回家路。
二是开展全年节假日轮岗锻炼,赋能青年骨干培训。面向全院学生发布《携手共建文明铁路,共创美好出行体验倡议书》,与铁路行业团指委共同开展西南片区单位全年节假日期间轮岗锻炼工作。平台的搭建,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亲临轨道交通运输企业生产现场、体验生产实践的机会,有利于帮助学生熟悉生产流程,进一步培养其团队协作、吃苦耐劳、服从指挥、奉献社会的职业素养,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其今后能够更好地成为企业适用人才奠定基础。
二是推进“中老”“中泰”友谊工程,加强铁路青年交流。学院联合西南片区单位,共同推进实施“中老”、“中泰”铁路青年友谊工程,为中老铁路培养老挝本土轨道交通技术技能人才64人,组织多名学生赴泰国易三仓大学游学,迎接泰国北柳技术学院的学生到校交流学习,共同开展“沉浸式体验川剧”“学说中国话 学写中国字”“习水墨画”“心灵绘画”等活动,加强两国学校青年、行业青年、铁路青年的沟通交流。
(三)党团一体化培育铁路人才,共同打造青年个人成才学技练功的路径。
一是开展铁道交通技能竞赛选拔活动,促进产教融合。共同探索在“振兴杯”铁路局青年职业技能竞赛中开设学生赛道,包含城轨智能运输、铁路车辆制修工、城市轨道交通行车值班员、客运值班员、行车调度员、轨道交通信号工等比赛项目,采取朋辈教学+计划备赛+企业模拟打分三套机制,打造获奖选手获得“优先牌”进入铁路局奖励机制,鼓励铁路青年学生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深耕轨道交通人才培养,实现“需求衔接、教育衔接、管理衔接”校企协同育人。
二是举办铁路青年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做好职业引路。邀请成都铁路局企业管理人员到校共同组织铁路青年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包含“成长赛道”与“就业赛道”两条路线,以“现场演讲+企业打分或是否给offer”形式助力学生将做好个人规划与投身铁路建设相统一。2023年,两名同学斩获四川省首届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一金一银,顺利进入国家赛事。
三是打造铁路安全微课堂,筑牢安全防线。学院邀请“火车头奖章”“全国五一奖章”“全路技术能手”胡建东、全国轨道交通行业“维修能手”“成都工匠”张立明担任学院企业老师,定期为学生开展铁路安全知识科普活动。同时组织学生参加科普大赛,加强学生安全知识,培养学生知路爱路护路的精神。
三、成效;
一是党团组织作用突出,铁路青年学生成为推动铁路发展的突击队和生力军。2021年学院荣获“成都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被确立为四川省三全育人试点院系,2023年荣获评成都市“蓉城先锋”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党建引领、结对共建,助力社区发展治理》被成都市委组织部确定为基层党建工作创新项目。树立了以陈巧为代表的“规划精彩人生,打造锦绣前程”的职业生涯点亮人和在疫情、西昌大火中坚守在一线的退伍军人沙伍合典型案例,培养了以“全国劳动模范”陈月忠、“火车头奖章”获得者彭锦川为代表的一批大国工匠,广大团员青年在推动铁路高质量发展、率先实现铁路现代化、勇当服务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火车头”生动实践中挺膺担当、勇挑重担、冲锋在前,充分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
二是服务发展效果显著,铁路青年学生主动践行“铁路有我”的理想抱负。通过社会培训、应用研发、技术咨询、志愿活动等工作,服务成都国际陆港重点片区建设,在青白江国际铁路物流枢纽功能区举办产业学院,同时与成都铁路局开展“2+1”定向培养近1000余人,推进“专业共办、人才共育、课程共设、师资共用、教材共编、资源共享、平台共建、技术共研、管理共治、文化共融”“九共联动”协同育人机制,“双轨并行”为成都国际陆港中欧班列输送铁道信号、现代物流等专业人才,目前,产业学院学生和“2+1”定向培养学生在成都国际陆港中欧班列担任值班员、售票员和安全员等职业;主动对接“一带一路”“蓉欧+”战略,与“中老”“中泰”铁路联合培训210名轨道交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陆海联运枢纽,国际化青白江”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是校企合作大有作为,铁路青年学生成长之路焕发光彩。企业提前介入铁路行业青年人才培养,切实提高了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通过加强不同专业、工种、地域跨界交流沟通,共同擦亮了中国铁路品牌,共同提升了中国青年形象。各大学校、企业对学院专业培养的评价极高,学生对铁路行业的认可度极高,西南交大运营安全技术研究院、宜宾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兄弟院校均来院进行交流访问,分享育人经验,沟通探讨专业育人路径。
四是形成了有价值、可推广的党团校企一体合作模式。通过思想政治、服务发展、个人成长“三个一体化”党团工作模式,培养起学生发扬铁路光荣传统、万众一心推动新时代铁路事业蓬勃发展的思想共识,培养起学生认同铁路、服务地区、服务企业的理想抱负,培养起学生学技练功、成长成才的看家本领。党建带动团建,激发起党团组织的活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探讨;
一是要加强党对共青团的领导,不断加强基层党团组织建设,扩大党团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胸怀“国之大者”,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凝聚青年力量、彰显组织担当。牢牢把握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和青年工作的鲜明主题,聚焦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目标方向,着力推进团的改革发展,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共青团的组织力、引领力、服务力和大局贡献度。
二是职业教育培养人才,要更加注重在实际锻炼中发挥青年学生的主动性。应当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利用平战结合,让青年学生参与到实际的工作和项目中,通过实践锻炼来提高他们的技能和素质。同时,职业教育也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积极探索、勇于尝试,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变革和发展,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