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其中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首要与关键,只有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才能推动乡村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各项事业振兴的前提。首先,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当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以后,就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需要清洁的空气、洁净的水源、恬静的田园风光等生态产品,以及农耕文化、乡愁寄托等精神产品。因此,只有产业振兴了,农民的收入增加了,物质生活需要得到满足,才能刺激农民追求诸如文化、生态等美好生活,进而促进生态和文化的振兴。其次,乡村的振兴离不开人才,然而只有产业振兴才能让农村在外的能人老板、创业成功人士回乡,让不想、不会、不愿务农的大学毕业生、优秀人才回乡,用日趋完善的产业让老板回来有事可做,让年轻人体面地留下,进而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最后,只有产业振兴了,农民有活可干,有钱可挣,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乡村治理更加有效,基层党组织才可以更好地开展工作,进而加速乡村全面振兴的步伐。
产业振兴是增强广大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坚实基础。我省作为农业大省,以往农村产业发展更多局限于发展农业、农业局限于种粮,种粮更多局限于种植玉米。近几年,随着玉米价格持续走低,单一收入结构,导致农民增收缓慢,种粮积极性不断下降。所以需要通过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乡村产业的全面振兴,进而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让更多地农民就地就近解决就业,在兼顾经营性收入同时又可增加其工资性收入。而且就地就近就业还有利于农民规避外出打工可能带来的家庭人口空间分离出现的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问题。同时通过产业的振兴可以增加政府收入,促进政府加大三农投入,进而增加农民的转移性收入,同时又可以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和服务,使其过上体面的现代化的生活,从而增强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产业振兴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粮食安全既包括数量安全,也包括质量安全。从数量方面来看,虽然目前我们玉米多了、棉花多了,这只是部分产品出现结构性过剩。从总量上来看,还是存在一定不足,2018年我国人均粮食产量473公斤,但是这包括薯类,而在国际上指的是谷物,我们加上薯类刚能达到世界的平均水平。农产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了全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要达到不仅让我们的人民吃饱、更要吃好这个目标,需要农村产业的振兴。我们要合理布局种植结构,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保证粮食产能和质量的稳定,同时要合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减少重要农产品的对外依存度,把饭碗牢牢端在我们自己手中。
推动乡村产业的振兴,为全面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首先,要构建新型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各类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促进农业生产、加工、流通、休闲及其他服务业有机融合,依托当地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创新龙头企业培育机制,着力构建粮食、畜产品、园艺特产业“三大”精深加工板块,重点推进玉米、水稻等“十大”产业链建设延伸,推行全产业链开发,壮大乡村产业,扩大农民持续较快增收渠道。其次,要构建新型农业生产体系,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目标;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育提升农业品牌,更好地满足居民食物消费升级需要。最后,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结合省情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要通过建立农民合作社的农民自组织服务载体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载体,让小农户通过土地流转、要素入股、劳动力就业、产销对接等形式参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乡村产业,进一步促进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生产,化解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通过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同时鼓励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等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新创业,搭建各种形式的创业支撑服务平台和服务体系,进而为乡村产业的全面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