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张化光教授荣获辽宁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事迹材料

2021-01-18 19:30:17

“天道酬勤,勤能补拙”,是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张化光教授对学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也是他对自己近乎苛刻的要求。每天连续工作近14个小时,每周休息半天,是他常态化的生活,“科研工作者没有节假日”就像张化光的座右铭,激励着他每天不知疲倦地工作,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张化光时刻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时时、处处、事事都严格要求自己,对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以高度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投身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工作中,切实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科研,从没有停下攀登的脚步

1992年,博士毕业的张化光来到东北大学,跟随柴天佑教授做博士后研究。到校不久,张化光就承担起清河电厂1-4号机组计算机集散控制系统项目执行负责人的重任。清河电厂是当时东北电管局的重大项目,投资300多万元,布置25面台屏柜,控制四台机组,每一台价值都过亿元。面对这个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项目,张化光以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从深入现场开始从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研工作,坚实地迈出了作为科研工作者的第一步。

虽然没有受过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的专门训练,但张化光迎难而上,一面向现场工作人员请教,一面通宵查找科研资料,认真学习相关知识。在他的带领下,全体课题组人员齐心协力,团结合作,尽职尽责地为这一项目的攻坚贡献力量。

1994年5月14日,清河电厂1-4号机组计算机集散控制系统一次并网发电成功。东北电网有限公司负责人说:“工程结束了,谁都可以走,但张化光不能走,只有他在,我们才放心。”就这样,张化光又在电厂待了两个月,直到系统持续稳定运行才离开。

让张化光首次登上国家科技奖领奖台的“流体输送管网的实时数据采集分析方法和高精度泄漏检测定位技术”项目,初期是一个只有50万元经费的横向课题。

2001年6月,胜利油田慕名找到张化光教授,寻求合作。张化光敏锐地洞察到其中的战略价值,大胆地与胜利油田新大通科技开发中心签署了研发合同,并立即带领他的研究团队到油田进行实地调研,考察现场,收集资料。通过对现场采集的5万多组数据进行分析,张化光和他的团队发现通过混沌重构建模技术实现的泄漏检测精度要比常规检测方法高出很多。2002年中,几番改进的样机首次在胜利油田河口采油厂实现了小于管线全长1%误差的准确定位。

过泰山,越大别山,涉长江,渡黄河……东北大学的这一科研成果伴着一条条输油管线已铺设在了广袤的神州大地,总长度达8000余公里。

服务,用创新性成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解决制约科技发展的重大难题,用创新性成果助推经济社会发展,是张化光一直以来的追求。

1997年,刚刚组建电气自动化研究所的张化光教授,以科研工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参加沈阳供电公司招标的“马路湾集控主站系统开发”项目竞标,希望用强大的科研实力,为辽宁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当时,清华大学等众多实力很强的科研机构参与竞标。面对强大的对手,张化光仍旧信心十足,志在必得。他带领团队成员深入调研、精心准备、大胆创新,制订了系统的设计方案。最终凭借新颖的研究思路,研究所赢得了项目的开发权。40万元的配电自动化项目,不是什么大项目,但这是研究所承担的第一个主要科研项目,张化光告诉大家,全所人员都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参与其中,要高质量地完成这个项目,给今后的科研工作开个好头。

经过一年的艰苦研究,研究所用削峰填谷的方式,解决了刚性供电不足和柔性电力需求过剩之间矛盾的重大难题,顺利完成了马路湾集控站开发工作。由于运行效果良好,研究所又先后承揽了张士开发区、通辽供电公司、铁岭供电公司等众多科研项目,为辽宁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这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全国多个省份的供电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提升了该领域的同类技术水平和地位。项目也于2010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凭借对辽沈经济社会发展的卓越贡献,张化光教授2010年当选沈阳市特等劳动模范,2011年荣获“沈阳市科技振兴奖”,2012年当选辽宁省特等劳动模范。张化光表示,“今后,研究所将把研究重点与辽宁发展实际结合起来,面向辽宁产业升级的实际需求,加强与省内企业的协同创新,联合攻关,共同推动辽宁制造向辽宁创造转变。”

育人,不断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

“有项目才能出成果,才能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这是张化光教授总结的育人经验。20多年来,张化光带领电气自动化研究所的成员,努力争取一个个有价值的科研项目,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研发工作,并在实践中指导学生学习,助力学生成长。

“流体输送管网的实时数据采集分析方法和高精度泄漏检测定位技术”项目研究最关键的时候,张化光带领研究生实行三班倒的工作方式,每天24小时不间断监测数据,夜以继日地跟踪系统运行,并在现场带领学生及时更改系统,最多的时候改版了50多次。虽然工作很辛苦,但学生们都很开心,因为他们收获了很多课堂上无法学到的知识。

张化光不断对教育教学新理念、新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在他的积极倡导与参与主持下,2006年12月,东北大学“电子实验教学中心”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心面向全校承担电气、自动化和电子信息类以及工科非电类专业的电工电子系列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每年为3000多名本科生开设72门各专业课实验课程。

年轻教师会国涛表示,尽管科研任务很重,张老师依然坚持每天抽出时间备课。在他心中,重新备课,就是对课程加深理解,从多个角度扩展对同一个问题认识的过程。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获得者王占山说,“听张老师讲授模糊辨识与模糊自适应控制(双语)研究生课程,就是一种享受,极大地激起学生们学习模糊系统理论、智能自适应控制理论的研究兴趣,让人受益多多。”

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张化光对每一个学生都倾注了大量心血,与学生建立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2010年,张化光将沈阳市特等劳模的1万元奖金捐给贫困学生,2012年,张化光又将辽宁省特等劳动模范的2万元奖金资助给资土学院社会服务队。资土学院社会服务队又将两万元奖金全部捐给身患白血病的材料与冶金学院2009级学生韩宏喆,在校园内上演了一场爱心传递的正能量剧。韩宏喆的母亲表示,“张化光教授不仅用自己的学识教书育人,而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师德的真谛,把对学生广博的爱从课堂延伸到生活中,让自己和孩子感受了师德的大爱无疆。”

“作为教师,最快乐的事情,不是自己获得什么大奖,而是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成为各自领域的精英和骨干。”这是张化光从教二十多年来的真实感受。学生王军义说:“张化光老师是我们心目中最优秀、最负责的老师,是教师的榜样,学生的楷模。”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是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张化光教授对学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张化光带领电气自动化研究所的成员。并在现场带领学生及时更改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