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第一期)| 高擎信仰之炬 把一生献给党—郑德荣

2025-02-21 15:33:34 东北师范大学官网 胡佳心

郑德荣2

六十载辛勤耕耘,郑德荣开创了研究毛泽东思想体系的先河,成为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中共党史学科建设、教材建设和毛泽东思想学术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的科研成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诸多领域填补了学术空白,匡正了传统学术观点,为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一锤一锤敲定历史”

“服从党和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向所在。”年过九旬的郑先生回忆起当时跨入党史研究的动因,语气依旧斩钉截铁。

1952年,郑德荣先生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随即留校任教,成为“中国革命史教研室”的一名普通工作者。做什么爱什么,干什么学什么,为党和国家服务奉献的赤诚之心,将他推上了中共党史和毛泽东思想的研究阵地,一研究就是一甲子的辛勤。

郑德荣先生在学术界最早提出了“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旗手和奠基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谛在于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同共产国际不是两条根本对立路线而是策略性分歧”、“共产国际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双效应”等系列创新性观点。他的学术研究得到了国家的重视与认可。早在1964年,他便作为吉林省惟一的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代表出席了全国政治理论课会议,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全面贯彻,整个社会的政治学术氛围逐渐活跃起来。郑德荣先生积极投身在党史的实践研究上,先后主持参与了4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教育部基金项目、2项省级项目。他的著作在国家图书馆藏有40部,在《求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2007年来,他主持的项目获教育部第五届高等学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6项。2011年以来,他在《马克思主义研究》《毛泽东思想研究》《光明日报》等重要刊物发表具有影响的论文36篇,出版了《毛泽东思想新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问题研究》《毛泽东思想纵横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横观》及《郑德荣文存(第四、五卷)》等著作。其中,论文《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历史经验》入选中组部等八部委联合召开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理论研讨会。严谨求实、探索创新的潜心研究,使他在1983年,撰写了《毛泽东思想史稿》,开创了研究毛泽东思想史体系的先河(修订本中办为政治局委员配发)。他又于1988年出版了全国首本《毛泽东思想概论》,成为高校和中央党校广泛采用的参考教材。

郑德荣6

“学生切实得到收益,这是原则”

  2016年,在郑德荣先生从教65周年之际,东北师范大学召开了“毛泽东思想当代价值学术论坛暨郑德荣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郑先生的学生们从祖国各地专程赶回学校,为恩师庆贺。这些学生多数已成为各领域的佼佼者甚至是领军人物,让郑先生颇感欣慰。在研讨会后的座谈会上,在回忆先生对他们的精心培养时,不少学生热泪盈眶,真心感谢恩师在治学、处事、为人上惠及一生的影响。

在教书育人上,郑先生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德育为先。他常说:“人必须以德为帅,学党史的学生更要培养马克思主义的党性原则和道德情操。”

因此,在每届学生的第一节课,郑德荣先生并不讲授专业知识,而首先是进行寓意深刻、阐述精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学生牢牢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日常教学和科研实践中,他更是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在毕业前的最后一课,他仍不忘德育,再三叮嘱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爱岗敬业。

除了德育为先,郑先生在为师上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则:“让学生切实感悟到通过导师的培养能够得到收益和进步。”为了实现这一原则,郑先生在教学中,因人施教,专心致志于指导学生。在教学方法、课程设置上匠心独具,把专业课分解为不同的专题,精心备课,生动讲解,平均每月就能精炼深刻地讲授一个专题。这样一个学年下来,各个专题能够汇集成一个系统的专业课程体系。同时,他还开创了“读书、思考、讨论、答疑、交流”的开放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大家畅所欲言,在讨论中启迪思维的灵感,在思想碰撞中收获更多智慧的火种。

自1987年担任博士生导师至今,郑先生培养出来的博士生大都成为各自领域中的佼佼者或领军人物、学术带头人、业务骨干,可谓桃李蔚然、繁花似锦。他们在老师的精心培养与熏陶之下,为党史研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学生们将这种成就归功于郑先生在教学中“手把手”的科研实战指导。对此,郑先生说道:“培养独立的科研能力并非一日之功,难以立竿见影,需要贯穿于培养过程的始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他经常带动学生合作搞科研。从选题、论证、分析学术价值和收集资料,到拟题纲、讨论文章的基本思路、框架、重点难点、中心思想,再到文章修改、最后定稿,每个环节他都不厌其烦地精心讲解反复论证,大到立场观点,小到标点符号,毫不保留地将自己毕生的思想和智慧传授给学生,通过最终科研成果的取得充分鼓舞学生科研积极性。

“能得到如此精心负责的导师的教诲,是我们莫大的荣幸。”在提到恩师时学生们总是这样说。学生们格外珍惜老师的授课、指导。有的学生怕课堂上疏忽了漏听了先生的哪句话,纷纷录音反复聆听消化;有的学生远在外地却经常专程回来聆听先生上课;有的学生毕业了,还不断委托在校生寄去先生的课堂教学录音。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彦奇教授在为郑德荣教授做教学成果综合鉴定时给予了高度评价:“郑德荣先生的教学水平居于国内领先地位,他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堪称教师中的佼佼者。”

郑德荣4

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在为师上,郑德荣先生以身垂范言传身教;在为学上,他严谨求实、探索创新,成就斐然。能够在科研上有所建树和成就,郑先生认为端正的学风功不可没。学风被郑先生视为教学科研的灵魂与生命。他常说:“离开严谨求实,不称其为科学;没有探索创新,不称其为研究。”

  郑德荣先生说:“学风不单纯是治学态度、治学方法的问题,从根本上说首先是人生观、价值观在治学中的体现。良好的学风即是理想,勤奋,毅力,进取;严谨,求实,探索,创新。这十六个字也被郑德荣教授奉为科研与治学的座右铭。而社会科学工作者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把自己的智慧和才干贡献给祖国和人民,在知识的海洋里劈波斩浪,使人生的征帆沿着正确的航向驶向理想的彼岸。”

正如郑德荣先生跨进这个行当时说的那样,服从党和国家的需要是他铭记在心的信条。60年来,寒来暑往、风雨兼程,他的学术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先后应邀为广东、浙江、陕西和北京等15个省市党史学界及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等数十所院校以及教育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和党校举办的教师讲习班讲学或作报告。除此以外,他还为地方报刊撰写了大量关于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的文章。他还曾被指定为吉林省委宣讲团成员,为全省多地市党政干部宣讲十余场,受到了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与高度赞誉。同时,作为一名党史工作者,郑德荣先生积极贯彻党史“以史为鉴,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要求。他的科研选题和著述都体现了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原则,服务大局,服务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问题研究》《西安事变与中共应对突发事件论析》《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反腐倡廉思想与实践》等。

2011年,已是耄耋之年的郑德荣先生参加了八部委联合召开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理论研讨会,他所撰写的《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历史经验——以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创立为视角》经教育部推荐给八部委,成为八部委选取四篇教育系统的论文之一。至此,他已先后参加了由中央国家机关召开的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80周年、90周年三次国家级理论研讨会,每次都以高质量的论文入选并得到理论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同年11月,由中国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会特邀他参加“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术研讨会。2013年9月16日,郑德荣先生参加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会联合主办的“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

对于郑德荣先生服务党和国家建设,服务地方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吉林省委宣传部曾专致东北师大党委函,认为他“为我省社科理论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以自己学科的优势为政治服务、为社会服务、为我省理论工作作出了很多实际工作,并得到了非常好的社会效益,为省委和社会所认可”。

郑德荣5

六十载教书育人,玉汝于成;一甲子辛勤耕耘,铸就辉煌。郑德荣同志毕生“明师道、铸师魂、讲师德、怀师爱”,始终以一切服从工作需要,资政育人,服务社会为己任和动力,坚持“理想、勤奋、毅力、进取”的拼搏精神和“严谨、扎实、探索、创新”的科学态度,辛勤耕耘,孜孜不倦。在教学上精益求精,奋力攀登,在学术上不断进取,探索创新,为党的理论研究作出了卓越贡献,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的学生。

责任编辑:孟月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郑德荣开创了研究毛泽东思想体系的先河,成为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中共党史学科建设教材建设和毛泽东思想学术研究的开拓者奠基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