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扬:着力集聚爱国奉献优秀人才

2020-04-22 01:07:05 党建研究 焦扬

国以才立,业以才兴;千秋基业,人才为先。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把“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纳入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中,这在我们党历史上尚属首次,既赋予了党的组织工作新的时代内涵,也丰富和发展了党的人才工作理论,为新时代人才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是实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战略的“主战场”之一,是集聚爱国奉献优秀人才的前沿阵地和重要依托。着力集聚爱国奉献的优秀人才,是新时代高校的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

一、树立爱才聚才的新理念新思维

党的十九大强调,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做好人才工作,高校要牢牢把握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坚定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树立新时代爱才聚才的新思维新理念,辩证统一地认识德与才、引与育、所有与所用等关系,以积极、开放、包容的胸怀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爱国奉献的优秀人才,既要有德,又要有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人才工作突出以德为先,就是将“德”的要求通过制度设计贯穿人才工作的全链条。选才看德,把德之素质作为前提性条件;育才重德,把德之教育引导贯穿始终;用才讲德,把德之导向融入其中;评才说德,把德之表现和学术水平放在同等地位。

引育并举,集聚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面对国际人才发展环境的变化,现阶段更需要打好人才竞争主动仗,下好引才引智、育人育才先手棋。一方面,拓宽人才覆盖面,通过“靶向引进”和“领军人才+青年人才”“大师+团队”组团式引才,选准“蓝筹股”,挖掘“潜力股”,通过高层次人才加盟推动知识、技术、理念、氛围革新。另一方面,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创新青年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使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把青年英才的事业腾飞期巅峰期留在高校、留在中国。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球范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世界各国都在抢抓机遇,国际人才争夺日趋白热化。当今,不少国家都通过实施人才计划加大人才套利力度,值得我们借鉴。人才竞争新变局下,我们更需要转变人才观念、强化效益意识,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以柔性引才积极参与人才国际竞争,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努力提高我国在全球配置人才资源、创新资源的能力。

二、构建爱才聚才的选育体制机制

高校集聚爱国奉献的优秀人才,核心是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具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校特点的人才制度体系,最大限度地把人才的报国情怀、奋斗精神、创造活力激发出来。

以事业平台集聚一流人才。有干事创业的平台,有创新创造的条件,才能让顶尖人才真正发挥作用,让优秀的青年人才能够脱颖而出。面向学科发展前沿、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我们着力打造一批高水平科研平台、高水平人文社科基地、高水平医学中心,建设交叉研究体系、智库研究体系、产学研合作体系,让各类人才有施展才华的舞台,形成战略主导、任务引导、压力传导的事业激励鞭策机制。我们发挥项目平台的牵引作用,依托项目平台吸引人才、集聚人才、带动团队,以开放的姿态欢迎全球有需求的人才来使用,通过平台发挥更大的吸引、集聚和辐射作用。

以制度创新激发创造活力。制度有活力,创新创造就有动能。一是健全人才培育体系。复旦大学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构建“卓学—卓识—卓越—卓著”阶梯式人才培育体系,结合人才在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给予针对性指导支持,精准滴灌、推动人才竞相成长。二是改进人才评价体系。在评价导向上,不唯论文、职称、学历、奖项,突出能力、业绩、贡献导向,努力破除各种有形无形障碍;在评价方法上,贯彻分类指导、分类评价的原则,分层分学科设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注重对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专业发展的综合评价,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营造使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三是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制度,落实高层次人才科技成果转化激励,让人才合理分享创新收益,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四是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科研管理制度。切实落实放权、破障、松绑要求,进一步扩大科技人才科研经费管理使用的自主权,解放科研生产力。

以实践锻炼强化责任担当。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教师队伍结构发生新变化。海归人才在教师队伍中的占比逐步提升;教师来源更加多样化,成长经历更富多样性,思想认同呈现多元化;多数中青年教师“从校门到校门”,缺少实践锻炼、社会生活磨炼和对国情社情民情的深刻了解,等等。对高校而言,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育德者先立德,引领这支队伍健康成长,至关重要。近年来,复旦大学强化教师实践锻炼,创设机制、开辟渠道鼓励教师走出校园、走进火热的社会生活,每年组织中青年骨干教师和海归教师赴承担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的重点行业、科研院所和地方新区学习考察,见证国家的发展成就,提升国情认识,增强使命意识。同时,把校外挂职锻炼作为干部和人才培养的制度性安排,有计划地选派德才兼备、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师到国家部委、地方政府、大型企业、基层乡镇以及驻外机构、国际组织等开展实践锻炼。目前,每年赴校外挂职锻炼的专任教师、年轻干部等约90人,挂职回校后提任或转任重要岗位的占55%。在社会实践中,教师加深了对新中国历史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背后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的理解。通过实践锻炼,一批批教师既“接天线”,又“接地气”,教学更有了深度,研究更有了温度,育人更有了力度。

三、发挥爱才聚才的党管人才制度优势

党管人才,是兴才聚才的制度保障和做好人才工作的独特制度优势。高校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归根结底是加强对人才的团结引领服务,营造鼓励干大事、促进成大才的生态环境,让人才引得进、干得好、留得住。

健全党管人才体制机制。新时代对高校落实党管人才工作原则、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提出更高要求。高校坚定不移落实党管人才工作原则,要做到校党委、院系分党委、支部协同发力,以“三线联动”夯实党组织的政治优势。一是巩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心线”,完善党委研究决策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议事规则、协调机制,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作用,强化人事人才工作部门队伍建设主体责任,突出教师工作部门思想政治建设、师德师风建设专责职能,回答好党管人才“管什么”“谁来管”“怎么管”的问题。二是强化院系党组织“中场线”,进一步健全校院两级人才工作体系,发挥院系做好人才工作的基础性关键作用,突出院系在师德评议、政治把关中的首要责任,增强院系引好才、育好才、用好才的主体意识。三是激活党支部建设“生命线”,让建在学科、课题组、实验室的教师党支部成为团结凝聚党内外人才的坚强堡垒,发挥党员骨干教师以才荐才、以才引才、以才育才作用,把党管人才的要求有效传导到“神经末梢”、落实到“基层细胞”。

加强对人才的团结引领。党管人才的优势,不仅在于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凝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中来,更在于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实现增人数和得人心的有机统一。复旦大学建立“三关心一引领”工作机制,加强对人才的生活关心、事业关心、思想关心,注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通过落实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组织国情研修、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奉献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等,引导广大教师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提高政治认同度和向心力,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国家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落实好党委联系专家制度、党员领导干部和党外代表人士联谊交友制度、党委领导为教师上师德课制度等,开展经常性座谈、走访、慰问、谈心活动,让教师“心里话有人听、发愁事有人管、发展路有人领”,在提升获得感幸福感的过程中增强对党组织的信任感归属感。

围绕“人才链”创建“服务链”。做好人才服务支撑,让人才干事创业有梦想、可安心、能舒心。学校一方面加强工作条件支持,为想干事、能干事的人才和团队,加大实验场地、科研团队、博士后名额、博士生招生名额资源配置力度,帮助协调共性难题。厚植人才成长沃土,在全校营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让人才的创造力融入国家和地方战略、社会经济发展和学校事业建设之中。另一方面加强生活综合保障,延伸人才工作纬度,筹措社会资源想方设法帮助各类人才解决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构建有利于人才安居、乐业、展才的工作生活条件。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着力集聚爱国奉献优秀人才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