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实体课堂反馈及时、沟通顺畅等可取之处,“移植”到线上教学中,使两种方式优势互补,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自称在线教学“小白”,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徐珂的自我要求与预期目标却不低。
“社会科学的课堂上,传授理论、模型等‘硬’知识,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是教师的基本任务,而探索行之有效的方式,使学生培养起自主学习等受益终身的能力,则是更为重要的层次。”徐珂始终秉持这样的理念。
因“课”制宜,探索在线教学方式
在这学期之前,徐珂并无在线教学经验,课堂突然搬到线上,要怎样设计教学方案,才能保证课程内容不缩水、质量不下降,学生理解、掌握起来也不费劲呢?他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不断尝试、调整和适应。回忆最开始的一两周,他打趣道:“就是磕磕绊绊、连滚带爬地过来的。”
对于选课人数较少的研究生公共选修课程《社会共生论》,徐珂采取直播授课方式,与10余名学生进行比较充分的交流。但这种方式并不适用于有60余名学生的本科专业必修课《当代社会学理论》。借鉴另一位任课老师的在线教学经验,徐珂最终采取了课前发放材料、录制视频供学生学习,课上进行直播答疑的方式。
方案定好了,实施起来却遇到了几个令他始料未及的问题,头一个就是技术“翻车”。给课件录好屏后,想要重新听一遍,检查一下,却不知误操作了哪一步,将录好的视频全部消音了,只得返工重录。制作课件、准备问题、录制视频,徐珂算下来,线上教学的备课时间是原先的三倍有余。
为了减轻学生负担,他将两个课时的内容浓缩到一小时的教学视频中,如此,视频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就需要再三斟酌。线下授课时,徐珂总是避免在讲解基础知识点上花费太多时间,这个习惯延续到第一个教学视频。但第一周课上,他点名让学生讲解几个知识点时,却发现他们的掌握程度并不够。于是,知识点串讲也“登陆”视频,成为常规部分。
以往,徐珂的课前准备以讲纲为主,课上根据知识储备和学生反馈进行内容填充,这一习惯在线上教学中也不得不更改。“我回看视频时发现,有些词句不断反复,内容也有些零碎,同学们看起来肯定不舒服。”为了让视频更“干净”,他开始尝试将复杂的段落写下来。
“我加入了学校和院系组织的好几个线上教学培训群,从中吸取了不少经验。”徐珂说,在这些微信群中,教师之间形成“帮”“带”默契,解答技术问题,探讨教学方式。他认为:“在线教学提供了一个激活基层教学组织的契机。”
金点子频出,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在线教学本质上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即通过新技术,扭转传统意义上的‘满堂灌’模式,从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徐珂说:“我给学生提供了更灵活的时间安排和大方向上的引导,希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徐珂开设的本科生课程中,学生需要在课前阅读文献,将其中晦涩难懂的部分和个人的疑惑与组内成员交流,8个小组再分别总结出3-5个没能完全解决,或是有分享价值的问题,以待课上直播时讨论。
▲
小组讨论区
在他看来,这种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全班答疑的递进过程最重要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以前在答疑环节时,学生总是提问很多而讨论很少。但现在,因为有了前期的组内交流,他们更能聚焦于重点、难点,也有了比较明晰的想法,课上就能一个接一个地讨论起来了。”
需要自主完成的任务一下子增多,最初有不少学生感到不适应,徐珂告诉他们,这是转变学习方法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阵痛”。对他而言,学生的“吐槽”反倒带来了一个意外之喜——师生之间的联系愈加频繁、关系更为亲近了。
课程初期,徐珂每节课后都会通过问卷等方式征询学生的反馈和建议。“线上教学对我来说是个新事物,他们比我更有经验。”徐珂回忆,有位同学写了很长的邮件,介绍他过往在国际学校的学习经验,对整个课程的设计提出了有价值的改进建议。《当代社会学理论》课程目前应用的讨论规则,就是结合学生的“金点子”第二次修订后的版本。
在社会学系2018级本科生徐文韬看来,先小组讨论后集中答疑的方式,加强了课堂讲解的针对性,也提高了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当周文献比较难读时,她会到eLearning平台小组讨论区发2-3个问答贴,全组加起来就有20个帖子左右。
▲
eLearning平台小组讨论区
“这种设计就是在帮助我们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因为如果不提前仔细阅读文献,根本参与不了后面的环节。”社会学系2018级本科生黄辰雨说:“最开始大家不太适应,只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后来慢慢体会到了自主阅读的优点,确实能把理论理解得更深入。”
社会学系2018级本科生刘谦谦也认为,就《当代社会学理论》课程而言,自主阅读后聆听老师梳理重、难点,是理想的学习方式。“但这需要我们更强的自觉性。”她说。
“老师了解到我们的课业总量后,把三课时的第一节定为机动,课前任务还没收尾的可以去完成。”问卷等沟通渠道的畅通,与老师根据建议作出的改变,使刘谦谦感到“非常人性化”。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