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望道(1891-1977),教育家、语言学家,《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首译者。曾任复旦大学校长,毕生从事文化教育和语文研究工作,在哲学、伦理学、文艺理论、美学等领域有较深造诣,建立了我国修辞学的科学体系。主编《辞海》,著有《修辞学发凡》《文法简论》《标点之革新》等。
2020年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师生回信。信中指出“100年前,陈望道同志翻译了首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为引导大批有志之士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投身民族解放振兴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被习近平总书记点赞的这位老校长陈望道,从1919年6月成为浙江一师教员到1920年9月接受复旦大学中文系教职,后任上海大学中文系主任、教务长,再到中华艺术大学校长,后来成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新闻系主任和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以及校长,终至1977年10月去世,一生情系教苑,从未离开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岗位。他也是复旦大学校史上主持校务时间最长的校长。如今,追忆陈望道“在我的观念里,学生总是占第一位的”种种往事,更能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
1945年4月,担任新闻系主任兼复新通讯社社长的陈望道亲自募集资金,建成了“复旦大学新闻馆”。他以“录音实习课”为名组织进步师生和地下党员在新闻馆内收听延安广播,辑录新华社的重要消息,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延安的声音传播于校内外。同年,周恩来对中共南方局青年组《目前工作的方向与半年工作计划》作出重要批示。在这份文件中,青年组明确提出“学校据点以复旦大学为最好最典型”,总结“复旦大学的据点”先进经验,包括“领导的核心、组织多样性、反特务斗争”等。由此,复旦的“红色基因”日益壮大,成为抗战大后方有名的“民主堡垒”,学校也被当时社会各界誉为“夏坝的延安”。
1947年5月30日,国民党在上海进步学生中开展大搜捕,复旦大学新闻系学生何晓沧躲到“庐山村”时任新闻系主任陈望道家中。陈望道藏起何晓沧,自己则端坐在客厅看书,以应对搜捕的军警,守护学生。何晓沧因此被保护下来。10年后,陈望道在给同乡青年教师的回信中写道:“反动派在那白色恐怖时期常把‘共产党宣言’当作我的头衔。无论说什么,动不动就说‘共产党宣言’译者陈……要你怕,要你不敢动。不过我这人是不大知道怕的。我做过上海大学教务长,上海大学就是培养革命干部的大学。”
1952年,毛泽东同志亲自任命陈望道担任复旦大学校长。陈望道对学生的校园生活、身心健康关心备至,并且他一直有个习惯,就是常常跟校长办公室负责人一同在校园散步,了解学生学习成长的真实状况。一次他发现学校的路灯设计不合理、灯光昏暗,于是便亲自去校办五金工厂指导设计图案。他对当时的校长办公室主任徐余麟说,“学生身体不好不行,眼睛不好也不行,如果他们身体不好,我们对不起国家,也对不起学生家长”。
同时,陈望道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也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多次引用毛泽东提出的“又红又专”作为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理念,要求学生既要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远大理想,又要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担任校长后不久,陈望道就在全校大会上提出:“我们第一不要把马克思主义放在科学之外,马克思主义就是一种科学,而且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科学,是一切科学、一切工作的科学,对于一切科学、一切工作都有指南作用,它能帮助我们高瞻远瞩,勇往直前,能够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1958年5月27日,陈望道为复旦大学53周年校庆题词:“没有一个学生不是又红又专,是我们复旦大学最大的校庆!我们要争取这样的校庆!我们要祝贺这样的校庆!”同年,他还制定了一份“红透专深”的规划,其中写道:“以共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把心交给党,交给人民,交给社会主义……更加全面、更加深入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力求融化在工作中……”
陈望道把教师作为“终身职业”,把发展国家教育事业当作自己的历史责任。从100年前将《共产党宣言》译成中文本到1976年6月大病后,在生命的最后岁月留下遗嘱,嘱托儿子、儿媳“刻苦攻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提高自己的政治判别能力,争取早日加入共产党,为党工作……我的藏书请送复旦大学”。陈望道一生坚守共产主义信仰,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忘作为一名教师立德树人的初心,也牢记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
正如陈望道自己所说:“唯教育事业是万古长青的。”
(作者为复旦大学党委党校办公室主任、组织部副部长、《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指导教师)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