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整版报道:复旦大学立德树人,接力传递信仰火炬

2021-08-14 11:05:58


立德树人接力传递信仰火炬——复旦大学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书写铸魂育人新篇章

image001.jpg

7月1日,《共产党宣言》展示馆(陈望道旧居),“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队员们与陈望道老校长家属、

前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陈振新夫妇共同收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盛况,共话信仰传承。成钊摄

image003.jpg

复旦大学邯郸校区正门。郭建忠摄

日前,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学生陆一歆等百名新入党的同学齐聚《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在新落成的陈望道先生雕塑前,面朝党旗庄严宣誓。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更坚定了我们加入党组织的信念,鼓舞着我们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宣誓仪式后,陆一歆说。

这是一场跨越百年的传承——意味着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意味着信仰的火炬接力传递,永不熄灭。

信从何来?行当何往?百年党史就是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复旦大学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把立德树人的根扎得更深,让教育报国、创新强国的枝叶生长更盛,以“党旗领航·铸魂育人”项目为抓手,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紧扣时代主旋律、打造育人大课堂、搭建奋斗大舞台,面向新百年书写铸魂育人新篇章。

打造红色基因“传承链”

走进复旦大学邯郸路校区新落成的“烈士纪念雕塑及纪念广场”,雕塑左侧,镌刻着52位复旦英烈姓名;右侧一张张朝气蓬勃的青春面庞,勾勒出烈士学生时代的形象。据不完全统计,复旦师生校友中,登记在册的烈士有52位,其中重庆红岩革命烈士就有10位。

在校区另一侧,三栋小楼以崭新面貌正式开放。修缮一新的苏步青旧居、谈家桢(陈建功)旧居,与《共产党宣言》展示馆(陈望道旧居)交相辉映,将信仰、爱国、科学融为一体,构成“玖园爱国主义教育建筑群”。这里曾居住过多位名师大家,星光熠熠,如今被打造为展现复旦学脉、承载复旦精神、丰富复旦文化、凝聚复旦力量的重要场域。

如何将丰富的红色资源用活用好,让红色基因在传承中彰显时代力量?复旦大学深入推进“红色基因铸魂育人”工程,积极打造红色文化育人场域,广泛拓展红色文化育人载体,让校内外红色教育基地成为“教室”,让丰富的文化资源成为“教材”,让感人的先辈模范成为“教师”。

12卷、400余万字的《陈望道文存全编》出版,吸纳近十年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新收集文献超过100万字;

电影《望道》杀青,生动呈现100年前以陈望道为代表的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群像,真切演绎“家国情怀从来都是中国青年的文化基因”这一命题;

展现复旦先贤、时代楷模报国奉献精神的原创话剧《谢希德》《种子天堂》和展现400多位上医儿女西迁创建重庆医学院的原创话剧《我们的西迁》上演,“伟大征程”交响音乐会、“印记初心”大众篆刻作品展、“重走党史历程,定格百年瞬间”红色摄影创作展览、党史演讲比赛等活动纷纷开展……

在党史故事搜集和讲述过程中,我更加认识到建党历程之坎坷艰辛、共产党人之坚毅无畏、中国青年之爱国赤诚。”在“党史故事我来讲,红色精神我来传”复旦大学本科生学党史、讲微党课活动中,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学生林润儿以微党课编导和主讲人的身份,参与8期线上微党课的制作。

申报项目174项,覆盖34个本科生党支部、238人次……依托学生党支部、党章学习小组,遴选孵化100个重点项目,在复旦大学,丰富多样的思政教育资源图谱正在形成。复旦学子共建资源库,打造红色基因“传承链”,将历史资源转化为生动活泼的教育项目,并通过互联网面向社会广泛传播,实现育人资源的数字化、移动化,促进共建共享。

形成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雁阵”

中国道路的百年探索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共产党谋求民族复兴的理念和实践”“中国共产党百年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逻辑”……40多个主题,涵盖百年来党团结带领人民波澜壮阔奋斗历程的多个方面,与学校立德树人的使命紧密结合。这些主题的宣讲人,是复旦大学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成员。

复旦大学党委成立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发挥好学校学科综合优势,组织各学科领域专家,对全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宣讲。校党委书记任宣讲团团长,党员校领导、校“两大工程”专家、长期从事理论研究和宣讲工作的专家学者、党史研究专家、离退休老党员同志等加入其中,目前已宣讲60余场。

走在党史宣讲一线的并不只有专家学者,青年学子们也在宣讲中深学、在服务中引领。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更加激励我在《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做好讲解工作,做一名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积极传播者、坚定践行者。”材料科学系博士生左宗正,是“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的一员。7月1日,他作为学校2021年新发展党员在天安门广场现场观礼,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

从馆内走向馆外,从线下走向线上,从校内走向校外,从单一形式转向多种形式,自成立以来,“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累计服务参观者超7.5万人次。为向外国参观者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还联合学校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开发多语种宣讲服务,已完成英、日、德、法、西、韩6个外国语种的讲解稿翻译,并完成了试讲工作,即将正式推出。

分众服务、分类讲解,提高讲解的针对性、感染力,是这支党员志愿服务队的追求。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一年多来,队伍持续提升引领力,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争做先锋,形成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雁阵”,带动全校学生深入学习党史,做“宣言精神”忠实传人。

队员们走上教育部百年高校“四史”学习联合讲坛,宣讲建党故事;投身“千名党员下基层”社会实践、“重走长征路”红色寻访活动;参与组织“支部书记带你云游红色地标”活动,形成近10万字的百个地标讲解稿;56名学生队员中,有33名队员未来的职业选择是成为基层选调生……一支队伍竖起一面旗帜,在校党委指导下建立的“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党支部,正持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学以致用,以学促行

近半年来,复旦师生学习工作生活环境有了不少变化:

网上办事大厅升级,电子签章平台试运行,学生电子学籍证明应用上线;

复旦大学上海公共交通联名卡”开通,手机轻轻一碰,就能轻松实现进校门、坐班车、食堂就餐、校医院就诊等功能,还能在上海坐公交、地铁、轮渡;

总面积28800平方米的江湾校区综合体育馆开馆,教学、活动都有了专业舒适的好去处……

学党史、践承诺、见行动。与此同时,制约学校改革发展的难题怎么解决?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事业怎么推动?

以国家需求、师生期盼为准绳,着力当前、着眼长远,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复旦大学聚力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十四五”高水平起步开局、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全面从严治党等方面的硬实举措,以高质量学习教育成果促进立德树人、“双一流”建设和治理现代化,引领保障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改革发展谋实招”“‘三全育人’出实效”“科研攻关创实绩”“咨政为民献实策”“救死扶伤建实功”“报国成才求实学”“服务师生增实惠”,七类实践活动引导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全校师生员工、医务人员立足岗位建功立业。

在云南永平,复旦大学挂职干部走在田间地头,和当地干部群众一道探索,怎么持续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如何更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发挥产业优势。乡村振兴路上,继续携手奋斗。

在宁夏西吉、贵州息烽、新疆拜城、云南永平、四川喜德与青海玉树,研究生支教团建起复旦“第七教学楼”。22年奉献西部教育事业的接力仍在继续,第23届支教团队员整装待发,续写播种希望的“山海情”。

在陕西宝鸡的乡村,博士生医疗服务团汇集复旦大学附属医院十余个优势科室的专业力量,免费接诊1000余人次。27年来,他们“真情暖心,造血连心,医德育心”,把优质的医疗义诊服务,带到最需要的地方。

在河北、福建、甘肃,“百年复兴路 时代新长征”教师专项社会实践团让实践成果深化为坚定的理想信念,转化为鲜活的教学科研内容,内化为育人的行动自觉。

在上海,280名学子组成“人民城市”青春实践团,走进基层,前往各区委办局和街道探究“人民城市”建设之道。“社区工作要讲究‘三个一’:给群众做得多一点、比群众走得快一步、为群众想得细一些。”在上海市杨浦区五角场街道担任兼职团工委副书记的向橄叶子在挂职中感触颇深。

学以致用、以学促行。踏上新征程,复旦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把“心有所信,方能行远”的教诲嘱托化为立德树人的切实行动,引领师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志气、骨气、底气,不负韶华、不负期望。

跟随《光明日报》长镜头和一线讲述,看看复旦人如何在课堂上讲党史、学党史?

三集三提”:党史课程开课快效果好

杜老师的理论梳理很系统、很清晰,阐释了理论背后的逻辑;薛老师的史实讲述生动有趣,听起来兴味盎然。”6月底,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杜艳华和副教授薛小荣共同讲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课在期末评价系统中收获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在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希望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

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根本遵循,复旦大学迅速行动。

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精锐团队,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四史”思政课必修课。

时间紧,任务重,这是党史授课的客观难点。要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展现出每个时期总体的历史概貌,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梳理主要事件以及背后的因果关系、发展脉络是很重要的。”薛小荣坦言。

经过商讨,授课团队决定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主线,按照历史分期来讲解不同阶段的党史。杜艳华讲解从建党到长征胜利,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党史;薛小荣则负责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这几个专题。

课程内容设置好了,如何把党的故事讲得生动,让00后在课堂上愿意听、听得懂且有所思、有所悟?

关键时刻,“三集三提”发挥作用。“三集三提”,即教师集中研讨提问题、集中培训提素质、集中备课提质量。这套教学组织方法为复旦马院首创,通过该制度,马院不断精进思政课教学,打造系列思政金课,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入选全国首批一流本科课程。

在“四史”课程中,“三集三提”进一步完善升级:不仅有思政课教师的交流,也有扶贫干部和抗疫代表的分享。马院院长助理李国泉介绍,“四史”课程实行“一史一门课”“一课一团队”,每门课都组建由知名专家领衔、老中青结合的师资团队,强化资源配置和支撑保障。

在课堂上,薛小荣希望同学们在遇到困惑时能主动查找史料、解答问题,在深度思考的基础上建立起党史知识体系。

要让同学们感受到,历史事件不只是一个个碎片化的节点,要思考中国共产党在其中发挥了什么作用,以及中国共产党如何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薛小荣说。

这门课给我带来跨专业的视角,让我对近现代中国的重大事件有了新的理解,更加热爱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复旦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大二学生卢政杰说。

李国泉介绍,如今,“四史”课程已成为复旦大学思政课选择性必修课程体系的龙头课程。在即将到来的2021年秋季学期,“四史”课程开班数量将大幅增加,覆盖学生1720人。按计划,2021级新生将至少从“四史”中修读1门课程。

努力学好讲好“四史”

讲述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石磊

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历史是一座宝藏,需要我们沉下来深入学习、挖掘。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并不容易。尤其是在教学中,面向青年学子,如何讲好党史,达到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的效果?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作为一名经济学教师,我作了一些尝试。

当代中国经济”是一门我教授多年的通识性专业课。上学期开课前,我首先提出问题让同学们自主学习:为什么新中国成立之初作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抉择?带着问题,同学们纷纷展开自主阅读,通过学习党史寻找答案。从课堂效果看,同学们的自主阅读和明确表达令我感到欣慰,他们的思考需要建立在这深度融入的基础之上。而我在课堂上所做的,是帮他们打开视野,引导同学们超越专业本身的视角,以大历史观理解经济活动。

我从“实现国家工业化,是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理想”讲起,告诉同学们“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不仅仅是经济学问题”。我在讲解新中国成立后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时,通过现代性工业产值在全国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以及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等数据的对比,让史实说话,进一步增强了同学们对那段历史的认识。

在课堂上,我和同学们共同学习和感悟:在当时条件下,中国实现工业化主要依靠内部积累,走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有强大的重工业能够制造各种必要的工业装备,使现代工业在工农业生产总值中占绝对优势。由于受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威胁,结合实际国情,中共中央作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抉择。通过学习和体悟,一步步地得出结论,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类似的主题还有很多。

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事件本体就在那里。我们要学习好、利用好丰富的“四史”资源,把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必然性讲清楚;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讲清楚;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激励年轻学子继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奋斗精神,坚定不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责任编辑:李怡洁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光明日报整版报道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