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障黄河长治久安、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并作为国家战略进行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高校主动融入黄河国家战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担当起高校服务黄河国家战略的时代使命与责任。
一、准确把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讲话,系统阐述了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关键举措,深刻阐明了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沿黄地区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思路引领方向,方法决定成效,要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论述中找答案、找方法,找准贯彻落实的关键节点。要把握顶层设计这个核心。深入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站位流域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和发展规划,统筹考虑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最终达到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发展经济的目的,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有机融合。要把握全域统筹这个重点。生态环境脆弱和资源环境的高负载是流域基本态势,与“水”相关的问题和风险长期存在,要注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全域性、统筹性与协调性,充分考虑在上中下游治理保护各有侧重的前提下,实现源头预防、过程管控、末端治理;加强流域与区域的统筹协调,实现水资源供需平衡和空间均衡,切实做到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要把握生态保护这个底线。黄河流域水环境问题突出,2018年黄河137个水质断面中,劣V类水占比达12.4%,明显高于全国6.7%的平均水平。要加大立法力度,进一步建立健全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协调解决好上游、中游、下游之间的用水矛盾,最大限度地发挥流域水资源在经济、社会与生态方面的综合效益,以法治体系保障黄河生态环境;着力补短板、强监管,大力提升监管能力水平,重点加强黄河流域水资源、河湖水域等领域的监管,让母亲河永葆生机和活力。要把握水资源这个最大刚性约束。黄河干流1919—2018年实测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61.7亿立方米,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黄河径流量近百年来呈显著的持续下降趋势,变化率为-2.26亿立方米/年,人均水资源仅408立方米,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500立方米极度缺水标准,黄河流域水资源可再生性已遭破坏,节水优先和严格的需水管理是当务之急。要围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实现对黄河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推动建立与水资源支撑条件相适应的经济社会发展规模和布局,以水定城、以水定产,加快推动用水方式的节约集约化,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追求目标。在国家统筹规划的基础上,黄河流域各省区着力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加强统一协调,督促市县抓好项目落实落地,形成沿黄各省区实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的动力机制,以完善的治理体系和良好的治理效能,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要把握文化传承这个精神动力。系统梳理治黄史,深入挖掘治黄历史中所孕育的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万众一心的拼搏精神,丰富新时代治黄精神的内涵。坚持‘分步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数据整理与开发转化相结合’原则,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围绕黄河物质文化遗产、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沿黄古都文化、沿黄红色文化等建设黄河文化数据库,推动黄河文化资源数字化转化,发挥好黄河文化在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中的重要作用。
二、找准实现从区域经济高地到高质量发展样板的行动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指出,推进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协同发展。2020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强调,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使我们更加坚定地认识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对接新发展格局的重大国家战略,是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动力引擎,必须以新思维大视野谋划推进,发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作用,实现从区域经济高地到高质量发展样板的腾飞。要构建区域性创新共享机制。黄河流域各省市之间创新要素配置不均衡和创新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十分突出,要积极探索共建共担共享的区域协调创新发展新机制,以创新促进要素流动与区域间均等化发展;进一步整合资源,搭建基础性创新平台,形成产学研密切联系的协同创新体系,实现基础性研究成果的共研和共享,使得协同创新成为流域发展的动力源泉。要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深化以民营经济为重点的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黄河流域创新经济中的主体作用,让民营经济的创造活力充分迸发;进一步落实好简政放权,打破体制机制障碍,让政府扮演好创新“服务者”的角色,努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要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强技术研发,通过严格的水环境标准倒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升级,构建循环生态的现代工业体系;加快培育和壮大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全域经济从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与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等一起共同构建影响世界、引领未来的黄河创新走廊。要积极扩大对外开放。把握区域开放发展的有利形势,通过建设一批特殊经济区、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和空间,打造沿黄开放新高地,使黄河流域成为我国创新活力迸发的黄金经济带;加快“走出去”步伐,依托中欧班列和“陆海新通道”,实现与“一带一路”的有机衔接,助推黄河流域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要通过“请进来”,以市场衔接、政策互惠、产业协作、人才交流和文化融通为纽带,积极引进高质量的产业、资金、管理、技术、人才,提升黄河流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水平。
三、主动扛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分部署,九分落实。高校要紧紧抓住重大战略机遇,坚持“谋划长远”和“干在当下”相结合,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扣住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个关键,在服务国家战略上主动作为。要形成工作合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需要多学科参与共同贡献智慧,必须树立全校一盘棋的思想,依托博士点和优势特色学科等,整合优势资源,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汇聚到一起,组建高水平学术团队,构建有利于不同学科领域和方向相互交叉融合的高水平学科,集中力量办大事;明确牵头部门和工作职责,形成上下联动的协同工作机制,发挥各学科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做到同向同行、合作共赢,做到一域争光、全局添彩。要凝练学术方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按照“重点突出,兼顾一般”的原则,围绕国家科技部“黄河专项”“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特别是对沿黄地市的水资源承载力开展研究,通过承载力的核算提出多维调控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方案,支持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真正做到“有多少汤泡多少馍”,而不是规划是个筐,什么都能装。要搭建科研平台。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需要农学、生态学、经济学、地理学、地质学、水文地质等学科专家的共同参与,必须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主动与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政府职能部门和相关智库对接,形成优势互补的共建格局,联合申报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共同搭建高水平科研平台,在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上唱响高校声音。要强化人才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依托高校办学优势和特色,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围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障黄河长治久安”“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对人才的需求,实施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养方案指准治黄事业落脚点,为新时代治黄工作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撑,为锻造一支拉得出、顶得上、打得赢的治黄铁军贡献高校智慧和力量。要发挥智库作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高校的重要职能,要切实发挥好智库作用,当好地方党委政府的“参谋部”和“智囊团”,在尊重科学、尊重规律的基础上,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要切实发挥科学研究优势,融入沿黄各市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中,协助省级政府职能部门解决好地市大干快上的规划倾向,以现实水资源承载力和规划实施后水资源承载力为依据,助力地方政府科学合理制定规划纲要,谋划好产业发展布局,真正做到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倒逼产业结构调整,从根本上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集约转变。(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党委书记 王清义)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