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宣言书》《从〈共产党宣言〉到中国的抗疫斗争》《凝心聚力、奋战决胜》……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把思政课搬到线上,面向校内师生党团支部,校外党政机关、干部群众广泛开展理论宣讲,用好抗疫素材,凝聚抗疫力量,彰显中国自信,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让行走的思政课,云端再出发。
作为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推进思政课“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落地生根,探索思政新模式,打造行走的思政课,让思政课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行走于祖国大地、国际舞台、扶贫路上,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激荡青春力量
“让师生在行走中感悟共和国七十载发展脉络,铭记初心使命,用脚步丈量中华大地,注重学以致用,强化理论辐射,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情怀。”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洪晓楠这样谈起开展行走思政课的初衷。
2019年暑假,百余名来自全校范围内的本、硕、博学生,由青年教师带队,组建“承红船精神、走之江新路”“一带一路西安行”等10支实践队伍分赴嘉兴、西柏坡、深圳、北京等15个地方,结合当地红色资源和城市特点,向当地市民、游客讲解红船精神、西柏坡精神、改革开放精神、五四精神等,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重温梁家河的历史,感悟梁家河的大学问,我想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流淌出了一条奔流不息的‘梁家河’,这条‘梁家河’就是奋斗的青春、为民的情怀、进取的精神、坚定的信仰、满满的正能量!”来自“一带一路西安行”实践团队、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李浩东写下了自己的感悟。
让声音远播国际舞台,彰显中国力量
为让世界听见并且听清中国声音,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不断加大“走出去、引进来”的国际交流合作力度,让中国思政课走向国际舞台,组织骨干教师赴全球二十余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访学交流,参加国际论坛并作主题演讲,深入开展调研,拓宽国际视野,在比较分析中坚定“四个自信”。
2019年末,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一行33人赴老挝进行访学交流,介绍中国经验。在“第二届中国道路澳、新论坛”上,洪晓楠作主题发言,并和来自中国、澳大利亚、美国、新西兰等国的专家学者围绕中国的内外方针政策、“一带一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等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深入交流探讨,立足“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道路”这一学科平台和特色,加强国际社会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内涵与精神实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及其伟大实践成就的了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方案,彰显中国力量。
让思政助力脱贫攻坚,汇聚扶贫力量
云南省龙陵县是大连理工大学的定点扶贫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从2015年开始持续与龙陵县开展合作,通过文化扶贫、教育扶贫、“党建+扶贫”等模式,在龙陵设立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实践基地,与龙陵县松山干部教育培训基地无偿分享教学课件,有力提升了基地教学水平,多次面向龙陵县党政干部开展培训,通过智力扶贫带动乡村振兴。同时,马克思主义学院也把定点扶贫县作为转变作风、调查研究的基地,通过解剖麻雀,加强扶贫脱贫理论和政策研究,进一步丰富完善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
2020年6月,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屈宏第六次来到这里,与其他三位马院教师一起,向当地党政干部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激励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奋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屈宏说:“每次来龙陵都能看到新变化,切实感受到中央精准扶贫战略在地方的积极有效落实。看到扶贫干部点对点、人对人的帮扶,无怨无悔扎根一线,也不断激励我一次次来到这里,想要再为脱贫攻坚贡献一份力量。”
“要关注现实,积极实践,立足中国大地,在新时代实践中学习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关注和解决现实问题中不断形成科学世界观,掌握科学本领,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力量。”大连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王寒松在参加马克思主义学院硕1901班主题班会时这样鼓励大家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光明日报 2020年07月14日 08版)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