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全国绿色建筑设计竞赛在2020中国建筑学会年会上隆重颁奖
2020-11-24 20:08:15
字号【
大
中
小
】
由中国建筑学会绿色建筑学术委员会提供学术指导,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主办,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和《建筑技艺》杂志社承办的2020全国第一届绿色建筑设计竞赛顺利完成。10月29日,《2020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年会》“随遇而生,因时而变”暨绿色建筑设计论坛在深圳召开,参赛者与各位评委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颁奖仪式由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首席总建筑师韩冬青教授主持。韩冬青教授对本次竞赛“随遇而生、因时而变”的主旨进行了解析。本届竞赛主题突出强调建筑师主导的建筑形态设计的绿色内涵和设计创意。通过对自然环境(气候、地形地貌、生态要素等)和城乡建成环境的利用和调节,在创造适宜的行为活动场所的同时,控制耗能空间、缩短耗能时间,从而达成良好的建筑空间性能与低能耗代价的双重目标。
在颁奖仪式上,本届大赛的主办方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孙英总裁致辞,向支持本界竞赛以及关心我国绿色建筑发展事业的同仁表示感谢,并对获奖单位和个人表示了祝贺。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名誉院长、总建筑师崔愷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倪阳大师,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叶青女士,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首席总建筑师韩冬青教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孔宇航教授,清华大学宋晔皓教授等为本次竞赛的获奖团队颁发了荣誉证书。论坛现场交流热烈,获奖代表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讲解,发表了获奖感言。随后,各位专家对获奖作品进行了精彩的解析与点评。
本次竞赛共收集参赛作品404份,其中学生组299份,专业组105份(所有入围作品已进行了为期15天的公示)。竞赛评选会由评委会主任、中国工程院崔愷院士主持,评委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孟建民、王建国院士,以及韩冬青、孔宇航、雷振东、刘东卫、梅洪元、倪阳、钱方、沈迪、宋晔皓、叶青、张悦专家出席评审活动。评委们对全部作品进行了两轮认真的评选和投票。第一轮分别筛选出专业组33件,学生组33件入围作品。第二轮评委们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从入围作品中分别评出专业组和学生组的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9名)和优秀奖(20名)。
颁奖仪式现场
一等奖颁奖仪式
三等奖颁奖仪式
孙英总裁致辞
专业组
盐城市城南新区教师培训中心项目,以复合功能的需求为引导,理性选择多种主被动适宜技术,达成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相处。
设计的突出之处在于细微体察功能需求,分析对建筑不同使用工况的预判,在空间的建构中,合理配置建筑室内气候梯度控制要求,采用被动式调节腔层,分布式热虹吸自然通风系统,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低碳目标。它传递了设计正确将建筑融入环境因素的逻辑方法,空间布局与舒适低碳结果不是非此即彼关系的基本讯息,其独特的探索是善用应变策略可资借鉴的范例。
2 二等奖:高台之上-新疆喀什市民游客文化中心 评语人:王建国
参赛项目市民游客文化中心选址喀什老城,设计立意取自当地的高台民居的生态营建智慧,考虑了当地的寒冷气候特点,通过夯土厚重的土墙结合太阳能光伏发电、屋顶天窗以及雨水收集等现代节能科技手法,进而实现“冬暖夏冷”的建筑节能和人居环境的热舒适性能的设计初衷。同时,设计还具有传统与现代结合的设计特点,具有漂浮感的图书室和具有一定丰富度的院落组织,为喀什市探索了一种从传统小尺度密实的高台民居向较大尺度现代功能公共建筑开放性转型的可能性。
在今天我国农村广大地区宏观环境巨大变革背景下,作者“以屋檐下的乳品站”为微观缩影,创造性地思考与聚焦解决川西理县地域文化资源振兴、建造技艺传承、公共设施建设与传统产业发展等维度的具有平凡生活价值和社会意义的主要可持续课题。本设计方案既是一个竞赛中“在地建构中应对复杂”的具有普适性小型建筑方案,也是体现了川西地域的传统与未来社会生活创新发展的环境共生、产业推进、技艺传承和资源善用的问题整合解决方案的、并对川西地域社会环境、场所文脉、经济和文化等进行独特设计与可持续建设导向的一个“大作品”。
该方案基于贵州某高校既定环境,面对对老校区教育资源扩张的现实需求,采用“场地再生”理念,在维持原有校园肌理,尊重原有历史保护建筑的前提下,将操场大胆提升到与看台同高,场地悬浮于建筑之上,将多项需要使用的场馆有机整合置于操场下方,并结合地形高差构成半地下空间环境。绿色理念贯穿于设计全过程,通过雨水花园、雨水循环、蓄水调节、通风走廊、踩踏发电、幕墙发电等技术措施和绿色策略的应用,构建了一项具有突出的绿色意识和可操作、可示范的优秀绿建方案。构思新颖,特点鲜明,建筑美学表达充分。
1 一等奖:生翠木参天 观气象万千 评语人:宋晔皓
“生翠木参天 观气象万千”设计最有特点的地方是将科学原理与建筑设计结合得非常妥帖。建筑体量的处理、建筑形式的深化、建筑细部的推敲,均巧妙依托自然条件,结合自身功能的需求以及遮阳、通风的考量,进而展示了建筑的创造是如何基于本体功能、气候响应、自然环境等完成的。设计者采用了辅助模拟软件对气候响应做了初步预判,而这些模拟的结果显然影响到了设计的形式生成。尤为突出的是设计者自身杰出的建筑学图面表达能力,令本来已经相当出色的建筑创造又增新辉,完成的全套图纸完美诠释了设计者的意图。
竹筒屋是广州民居中利用冷巷和拨风智慧的范例。本方案因时而变,在老的型制中加入了三代人公共与私密空间上的考量,打破了该类型建筑平面上的传统布局,创造和异化了新的生活空间。在一些细节上该方案也进行了深化处理,例如加大底层导风面、二层部分楼板镂空增大气流流动等。赋予了竹筒屋空间新的内涵。
第一,应该用建筑空间去演绎绿色设计,而不是以建筑为载体附加很多的节能技术。第二,概念方案的切入点应有一定的启发性,手法具现代性。
3 二等奖:THE FIFTH CHOICE 评语人:韩冬青
该作品利用高铁速度所产生的巨大动能和高铁车站空间的大尺度覆盖所具备的收集大量太阳能的潜力,形成了“动能+太阳能—电能—动能”能量转换系统,从而提出通过可移动仓体为出行者提供便捷服务体系的创新性构想。这一构想体现了设计者对高铁动能及高铁车站空间尺度特性的敏锐捕捉,并通过能量转换支持下动态空间形态的体系化设计,对本次竞赛的适变性主题做出了富有创新性的独特回应。作品立意鲜明,技术构想逻辑清晰,突破了绿色建筑设计常见的思维习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4 二等奖:岚居——陕北绿色集合式山地住宅设计 评语人:沈迪
设计者在追寻本土建筑的传统形式所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东方哲学思想在当下意义的同时,努力发掘其形式背后的先人智慧在今天技术条件下的应用价值。方案在建筑的地域性与生态绿色理念两者的统一上做了较好的尝试,很好地应对了本竞赛的主题“随遇而生,因时而变”。
本次学术活动得到了全行业的高度关注和热烈响应,从收到的作品数量和质量看,都达到较高水平,实现了举办本次竞赛的预期目标,可以说是成果丰硕、成效喜人。今后,我们还将继续举办此类活动,与全行业同仁一起,为推动建筑师引领的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贡献一份积极力量。
责任编辑:王鹏宇
《2020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年会》“随遇而生,因时而变”暨绿色建筑设计论坛在深圳召开,参赛者与各位评委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
}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