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榜样|“哲”思景观:水阔山重不计程

2022-03-13 21:39:27


他是创新路上的

“求学者”和“探索者”

在东南大学任教15年间

开展数字景观技术支撑下的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教研工作

当代中国红色革命景观研究成果

引入课堂、推向海外


今天

跟随东南大学官微一起走进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李哲的故事



人物介绍 PROFILE

李哲

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党支部书记、副主任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高等学校风景园林专业课程教材与教学资源专家委员会委员

曾获2019年度东南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18年度东南大学“三育人”积极分子、2017全国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先进管理工作者、2016年度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优秀指导教师等称号


 

数字景观的方法与技术正在逐步成为21世纪风景园林学的新热点。


这是在逸夫建筑馆景观实验室门口展示的“南京宣言”里的一句话。李哲就是走在这样一条全新路上的“求学者”和“探索者”,他始终坚持“国际视野、本土实践、前沿思维”,关于风景园林的“发展之势”,他也有些自己的“知行哲思”


奋斗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



2006年,李哲进入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任教,在学科带头人成玉宁教授的引领下,进行了风景园林学博士后学习,并开展数字景观技术支撑下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教研工作


多年来,李哲对当代中国新中式景观、红色景观有着深入研究。曾参加在美国举行的国际风景园林教育大会并宣读论文,将当代中国红色革命景观研究成果推向海外


他把“红色景观”作为一个专题引入主讲课程“园林美学”中,以新时代风景园林价值判断为基础,以园林美学为研究主题,强化美学分析能力的培养,通过对红色景观美学实证案例的分析解读,结合必要的美学原理讲解,树立积极、进步的园林美学思维向度,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革命观念、发展观念及判断能力。


该课程受到学生广泛的好评,获得东南大学第二批“课程思政”校级优秀示范课称号,相关应用平台“中国红色景观导览”也于近期研发成功,预计今年获得软件著作权。



步履铿锵踏征程,李哲始终坚信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奋斗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李哲在教学与生活中,用行动表明:

 

砥砺奋进新时代,方能练就真本领。


在他的引领下,李哲的研究生团队积极参与雄安新区智慧园林与低影响开发导则编制、黄龙岘乡村景观数字化应用、长征线路自然与文化景观特征耦合绩效研究等科研项目,并在论文发表、专利授权、竞赛获奖、工程实践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果



助力风景园林创新发展


风景园林创新发展之路并不好走,科学技术是最为重要的抓手和武器。


无论是李哲亦或东大风景园林研究团队,作为当代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先遣队”,都怀有一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心态, “努力打造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让科技创新逐步深入学界与大众的视野。



身为东南大学风景园林学科的一员,李哲将我国风景园林自主创新作为自身的重要使命,始终坚持立足本土与学科前沿,参与发展前沿性实验手段,助力构建基于新兴数字技术的风景园林实验平台。


数字景观实验平台的建设中,李哲参与并发展了以全过程、全尺度、定量化为特色的景园规划设计教学模式研发,实现了先进技术、实验平台与教学改革的协同创新;他将研究成果有效应用于教学实践,建立了以学习链与知识链数字化集成为特色的建成环境景观更新设计教学方法。



在李哲和同事们的多年努力下,学校的数字景观实验室已经发展成为江苏省城乡与景观数字技术工程中心、江苏省数字景观综合训练中心。东南大学景观学系在硬件设备、软件环境、机制管理、项目研究等方面基本具备了世界一流研究平台的实力,同时形成了良好的学科团队和研发群体。


在2019年第四届中国数字景观国际论坛中,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事长陈重这样评价:

 

东南大学是我国数字景观研究的发源地,更是当代风景园林科学研究的主阵地。


真与美调和中的“家国情怀”


真(科学)与美(美学)并非不可调和。当传统的美学与当代的科学在风景园林中相遇,关键在于寻求到两者之间依托共生的耦合规律。


聊起风景园林科学与艺术发展时,李哲的谈吐之间充分展现了时代的思辨。


李哲认为,风景园林作为构建人居环境的重要学科,在建立城乡空间体系,促进人居环境健康可持续发展方面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时代的进步、城市的发展,园林景观不仅仅是需要解决基础的出行、居住、工作等基本需求,更要去试图解决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提升问题。



在多年的钻研和积累中,李哲深刻地体会到,风景园林面对的是一个浑然、相互联系的整体,生存于其中的物种以及其生存的环境都是复杂多变的,如何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当代学科发展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他深知解决这些问题要依靠现代化、科技化的手段,通过大数据的分析,选择更优化、更科学的方案,这样才能够比较全面地观照到生态系统中的各个要素,避免只看到表面的美观与否,而忽视了风景园林本身所面对的复杂系统中的其他要素。




李哲这样理解风景园林学科中的“美”:

 

美的理念是来自个体的定义,但是它一定有一个普世的认知,那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状态。


辛弃疾的词里写道,“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在李哲看来,要达到这种和谐状态,既需要美学在理论上的指导,更需要科学在实践中的协调,用科学的方法分析、选择出一种更符合自然发展的方案。


对于科学理性和人文关怀的平衡问题,李哲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认为,任何一个技术体系均无法全面应对个体的人格心理与主观适应,一个社会的进步是尽量被更多人接受并提供高质量服务,科学的发展趋势是更符合社会发展和大众需求的



在景观学系15年来,李哲在求索中深刻意识到,数字景观必须要突破一点,那就是将这个传统意义上的认知型的学科向系统化的学科迈进,让科学的方法贯彻景观设计到应用的全过程,全面尊重各要素间的和谐状态。他说:


数字景观想要实现的‘意律耦合’就是科学与美学调和共进的局面,在这条道路上,我们更加需要以正常的心态走出历史,以学习的心态乐观前瞻,以责任的心态贡献世界。



学院寄语

李哲老师是一位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的教师党支部书记。他政治素养高,积极探索党建业务一体化,促进党建和学科发展、教师成长、学生成才的深度融合,发挥“双带头人”的引领担当;他扎根教学一线,牢记立德树人使命,忠于事业,言传身教之间彰显人民教师本色;他响应国家需求,以党性引领科研初心,攻坚克难,践行新时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建筑学院党委书记  冷嘉伟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东南大学”

文 | 张岭南 史佳怡 高之嘉

配图摄影 | 杭添 丛从 管楠 等

编辑 | 王倩



责任编辑:王鹏宇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今天,跟随东南大学官微一起走进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李哲的故事
    }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