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亲人讲“四史”之——安顺吉祥,岁月无恙

2022-03-01 09:49:59

硕士 张典

       作者寒假回家乡过年,在热闹的春节听姥爷忆苦思甜,讲述东北小城绥化的种种有趣的变迁。由此作者产生了许多思考:小城走向小康,也是全中国千千万万座城市的故事,其背后凝聚的是党和国家的心血。所有这些无名却不可或缺的城市与它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在中国的土地上参与书写了一段伟大的历史。

      东北的除夕是寒冷而热闹的。屋外,家家户户挂起的大红灯笼和绵延不绝的鞭炮声给无边的白雪与黑夜增添了生 机。屋内,一家人围着一桌丰盛的团圆饭,把酒话家常,沉 浸在节日带来的幸福中。

    “我们小时候,看到你姥姥拎回一大袋花生瓜子,又转头去厨房包饺子,熏肉,才知道要过年了。平时我们可吃不 到这么多好吃的。”在姥姥家吃过团圆饭后,妈妈一边收拾碗筷一边向我说到,“现在不一样啦,以前过年才吃得到的现在已经成家常便饭了。”

     “以前绥化是什么样的?”我不禁问道。

    “以前整座绥化城‘一条马路一个楼,一个公园一个猴’。仅有的一条马路也是尘土飞扬,上街回来必定一身土。 除了一栋两层的“服务”楼外,剩下都是低矮的土平房。生活贫瘠,人们的思想也贫瘠。遭受了三年自然灾害后,家家户户思想保守,门户紧闭。”年过八十的姥爷坐在靠椅上,

      闭眼回忆着过往。我的姥爷是他那个年代为数不多的大学生, 祖籍山西的他在 1963 年从内蒙古林学院毕业之后便扎根黑龙江。先后在哈尔滨,大兴安岭和绥化的政府机关部门任职, 直至退休。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十一届三中全 会以后一切都变了。全国开始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逐步放宽政策,推动国民经济高速稳定发展。绥化也开始努力创造适宜发展生产力的环境,不断吸引人才和资金。作为中 国寒地黑土特色农业物产之乡,绥化因地制宜重点发展农业, 改善工业和服务业,进而推动经济发展。发展一靠党的领导, 二靠政策环境,两个都好必然能走康庄大道。”

   “现在的绥化和以前大不相同了。绥化人民以创新的思维、开放的视野、改革的办法,绘制出了跨域发展的新画卷。 高速公路四通八达,高铁、民用机场正在建设,现代化的立体交通网让绥化这个国内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走向了世界。此外,通过重点打造‘寒地黑土’农产品品牌,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绥化已经吸引了不少知名企业前来建厂投产。“投资不过山海关”已成往事。然而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绥化的经济发展还是相对滞后,我们仍要撸起袖子加油干。”

      这个冬天,疫情又一次造访黑龙江。 我的爸爸妈妈身为公务员,也和许许多多的党员干部一起,听从上级指挥, 放下手中的工作,义无反顾地投身抗疫一线,参与到基层社区管控工作中。正是因为有医护人员和基层管控人员的坚守, 以及举国上下的大力支援,疫情在黑龙江才再一次得到有效控制。“公务员是人民的公仆。”这句话不仅是句口号而已, 在我的家人身上,我亲眼看到了他们在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无私奉献着。

      绥化,取自满语“安顺吉祥”之意。实际上,“安顺吉祥”不在天意,而在人为。这座东北小城乘着新中国改革发展的东风,由穷苦闭塞逐步走向了全面小康,而它只是全国无数个城市中的一个。我的姥爷,我的父母也只是千千万万共产党人中的一员,他们一生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 本本分分,从不觉得自己伟大。他们见证着新中国的历史, 也参与书写了新中国不断迈向美好未来的故事。

      只有回顾走过的路,不忘来时的路,才能继续走好前行的路。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我们新一代青年也要不负祖辈与祖国的嘱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艰苦奋斗,砥砺前行。

      窗外,白雪皑皑,万家灯火。

责任编辑:sxy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作者寒假回家乡过年,在热闹的春节听姥爷忆苦思甜,讲述东北小城绥化的种种有趣的变迁。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