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党史 | 第12期《清平乐·六盘山》
2021-08-30 11:24:18
字号【
大
中
小
】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本科生党支部暑假期间开展“诗词中的党史”系列活动,组织学生党员深入挖掘诗词中的党史故事,引导学生党员通过诗词体验新时代的巨大变化,了解新思想的实践伟力,自觉传承红色基因、革命薪火。
本期为“诗词中的党史”第12期,由中国语言文学学院2018级本科生党员赵富琼赏析毛泽东诗词《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
清平乐: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
六盘山: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甘肃省东部,是陇山山脉的主峰,也是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前的最后一座高山。
长城:借指长征的目的地。
红旗:1957年在《诗刊》创刊号上发表时作“旄头”。1961年九月为宁夏干部书写此词时改为“红旗”,手迹发表在1961年10月7日的《光明日报》。
本词的上阕从眺望远处天空的景色起笔,写了诗人登上六盘山后所看到的景象。天高云淡,给人辽阔壮美之感。驻足山峰,凝望南飞的大雁,直至它们消失在视野之内。大雁南飞,牵起了诗人对南方革命根据地的军民和故乡父老乡亲的思念之情,因此便有了“望断”之行为。之后两句激情豪放,表达了红军北上抗日的坚定意志和决心。词下阕的前两句也是写景,“六盘山上高峰”点明了诗人创作时的地址,即六盘山,也点了题。“红旗漫卷西风”描写了红旗在风中飘扬的景象,预示了红军长征终将胜利。词的最后两句直接抒情,“长缨在手”即革命的主动权已经掌握在了红军手中,时刻准备着“缚住苍龙”,可看出诗人对于红军革命必胜的信心。本词的上下两阕结构一致,都是先写景后抒情。写景的词句情景交融,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抒情的词句直接抒情,直观的表达了诗人心中对革命的坚定意志与革命终将胜利的决心。本词所写之景辽远壮阔,所抒之情豪迈磅礴,一词一句都极具感染力,给人意蕴隽永之感。
《清平乐·六盘山》是毛泽东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该诗最早发表在《诗刊》1957年1月号。1961年9月为宁夏干部书写此词时改为“红旗”,手迹发表在1961年10月七日的《光明日报》。
1935年8月,毛泽东主席粉碎了张国焘分裂红军的路线,随后率领红一方面军继续向陕北根据地前进。9月中旬,红军攻克天险腊子口,越过岷山草地进入甘肃南部。1935年10月,红军进入今宁夏西吉县境内。10月5日,红军3个纵队7000余人兵分两路,由静宁界石铺(今高界)入固原继续向北挺进。当时国民党军为了阻截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会合,在六盘山一带设置了包括国民党毛炳文两个师、东北军何柱国骑兵部队、门炳岳及西北马鸿宾部队等在内的重兵,形势相当严峻。10月7日,毛泽东率陕甘支队从隆德以北翻越六盘山,红军前卫部队行进到青石嘴,得知国民党东北军骑兵第7师19团两个运送给养的连队正在那里休息。毛泽东立即召集会议,下达作战命令。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率领红军队伍与敌军先后进行了两次战斗,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扫清了阻碍,一鼓作气翻越了六盘山。在这两次斗争中,红军共歼敌400余人,缴获战马共计200余匹,还用缴获的战马组建了中央红军的第一支骑兵侦察连。
撰稿:赵富琼
排版:王柳婧
审核:田野 肖露 潘纪龙
责任编辑:田野
本期为“诗词中的党史”第12期,由中国语言文学学院2018级本科生党员赵富琼赏析毛泽东诗词《清平乐·六盘山》。
})
}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