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推行“寝室导师制”已十二年

2020-04-28 14:15:03 高太梅

复旦大学物理学系素来重视本科生的培育,多年来始终坚持把一流的教授推到本科生教学的第一线,让学生在大学起始阶段就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时不断推陈出新,针对学生培育中的新情况不断推出新举措。

一、师生需求:“寝室导师制”应运而生

自 2005 年开始,复旦大学开始推行“通识教育”,自此,本科生在在二年级时才回归院系。由通识教育转入专业教育,从大一升入大二的这个坎至关重要,能否顺利过渡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未来发展。学生在回归院系之初,想要尽快融入专业学习环境、建立院系归属感、明确未来发展方向,迫切需要专业人士能够指点迷津。

纵观现有的学生工作队伍,辅导员存在普遍年轻化的现状、班导师则因以一对众有力不从心之感。如能将专业教师纳入到育人队伍中来,显然可以弥补这些不足,因为专业教师具有先天的育人优势:有较高的专业造诣,可以引领学生的学业成长和科研的热情;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可以对学生的生涯发展、心理思想有所指导;在学生心目中威望较高,其指导学生也乐于信服。同时,专业教师也希望能有一个平台,让自己在讲台下、生活中、实验室外,和学生深入接触,做心交心的朋友,从而教学相长。

为顺应师生双方共同的需求,复旦大学物理学系于2008年6月开始,面向刚刚升入2年级的本科生班级推行“寝室导师制”。通过一位教授结对一个寝室,用寝室导师的一双双智慧之手,持续3年对结对寝室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等进行全面的指导与帮助。该举措将教授纳入育人的队伍中来,将教授育人的阵地从教学一线进一步拓展、延伸至生活、科研、心理等更广阔的空间。截至今日,复旦大学物理学系已推行“寝室导师制”12 年,从 2007 级到 2018 级总计 12个年级的学生因此而受益。

二、内外合力:助推“寝室导师制”有序开展

举办研讨会为“寝室导师制”预热。为了给“寝室导师制”的推行创造良好的氛围,2008年年初,复旦大学物理学系在全系范围内举办了一场“面向十年后的本科生教育”的专题研讨会,在进一步加强本科生培养教育、全面育人、全员育人方面统一了认识。

及时发出招募倡议书。每年的9月初,经过大类分流的二年级本科生正式进入复旦大学物理学系开始专业学习。寝室导师的招募令也在此时面向全体教授、副教授发出,接受大家的主动报名。因为有前期的预热和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本科教育的浓厚氛围,招募令一经发出,老师们报名非常踊跃,很快便满额甚至超额。

精心组织师生见面会。教授报名满额后,“寝室导师师生集中见面会”随即开展。教授们轮番上台,作简短的自我介绍。学生以寝室为单位,用抽签的方式来配对导师,通常每位导师每一届带教4名学生,从集中见面会的那天开始一直带教到学生本科毕业。2008年首推“寝室导师制”时,复旦大学物理学系的科研教师中近 60%成为了寝室导师,截至现在,几乎所有的科研教师都担任过或正在担任着寝室导师。

寝室导师全面指导学生。在本科生回归复旦大学物理学系的3年间,“寝室导师”对所结对寝室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等作全方位的关心与指导。“寝室导师”与学生沟通的形式包括:电子邮件、短信、微信等网络手段,面对面沟通、导师走寝、与学生共同进餐、与学生一起参加活动、办公室聊天、单独咨询、请学生参加组会、安排学生参加科研实践、指导学生科创活动等。一些“寝室导师”发现了自己的学生“特殊情况”及时和学生工作教师及时沟通交流,并与学工组老师合作,一些沉溺网络、疏于学习、或遭遇家庭困境的学生被及时的发现,得到帮助。导师们以丰富的阅历、卓越的学识、独特的人格魅力影响着学生,在引领年轻学子健康成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搭建师生互动的平台。复旦大学物理学系寝室导师制的运行方式是相对宽松自由的,对师生何时见面、交流的内容与形式等并不作明确的硬性规定。师生间的结对关系也并不严格限定,师生之间可以互串,学生可以通过导师的引荐找到更适合自己发展的新导师。寝室导师制的主要意义在于搭建一个师生间亲密互动的平台。

精设活动促师生互动。在尊重“寝室导师”自主指导的同时,复旦大学物理学系还积极助推“寝室导师制”更有效地开展,精心策划了不少活动来推动师生间更紧密的互动。比如,2008 年推出“改革开放三十年物理学系学科发展调研”活动,让2007级每个寝室的学生通过采访“寝室导师”的方式,调查了解自己导师所从事的研究方向的30年发展历程,并最终将29份调研报告节选成海报,在全系展出,这一活动既促进了师生互动,又使学生对老师、对物理学系的学科全貌及各个方向都有了深入的了解。2009年,组织2008级的学生开展了“我们的寝室导师与我们”推介展览,让学生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自己的“寝室导师”,让更多的同学了解更多的教授,接近更多的教授。2009年和2010年的世博会知识竞赛、2011年的歌咏比赛、2013年的趣味物理竞赛、每年的师生运动会等都是由寝室导师和寝室同学共同参加比赛,完成任务,促进师生交流,拉近距离。 2017年,推出寝室导师的首场“导通你我”恳谈会,5位寝室导师和25名学生以轮流坐庄的方式亲切交流。在一年一度的“物理学月”、“物理人节”等丰富的学生活动中,都会邀请寝室导师以自己的个人经历、科研感悟为学生生涯发展作导引,或向学生传授科研技能、为人之道,并会有意识地设计让师生共同参与、合作完成的互动活动。

重视制度的反馈与总结。为全面检阅每年的寝室导师制开展情况,复旦大学物理学系非常重视该制度的考核反馈机制的建立。一是出台了《物理学系寝室导师实施要求》, 对寝室导师的产生方式、师生比例、见面次数、指导内容等作出指导性要求。二是在每年年终的时候,都会召开寝室导师座谈会,邀请所有的寝室导师与辅导员、系党政班子一起,交流自己带教学生的情况和感悟,并就带教过程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

三、双向提升:“寝室导师制”实现师生共同进步

复旦大学物理学系的“寝室导师制”运行十二年来,不仅有力地助益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对教师的教学相长也有明显的提升作用,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寝室导师制”推着学生去找老师。有学生说:“我觉得寝室导师这个制度对我们影响最大的,就是让平时动辄上几百人大课觉得高不可攀的老师变得非常平易近人。它给我们学生和导师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我们的成长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寝室导师对学生的帮助是全方位的。既有思想上的引领,更有学业上的导航。有学习成绩靠后的体育特长生在寝室导师的帮助下,学业突飞猛进,屡获殊荣。有寝室导师指导自己的学生获得全国“挑战杯”二等奖。有的学生在寝室导师的帮助下,走出心理困境或战胜网瘾,顺利直研。寝室导师以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带领学生突破学习与生活中的一个个难题,走向更全面和更完善的自我。

教授们也从“寝室导师制”中获益匪浅。在与学生的紧密互动中,为了能给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指引,导师们会自觉地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知识体系的更新与充实,以完善自我。同时因为有学生走得很近,寝室导师能够及时了解到学生的状态与需求,从而能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式。复旦大学物理学系的“寝室导师制”师生比在 1:4 左右,这个比例也便于导师更贴近学生,作更为细致和全面的个性化引导,从而因材施教。谈到几年来担任寝室导师的体会,侯晓远教授用牛顿第三定律来形容——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即教育学生等于教育自己、利他等于利己。在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的同时,导师自己同样是一遍遍自省自励,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导师也在成长。

“寝室导师制”只是复旦大学物理学系全员育人举措的一个侧影。多年来,复旦大学物理学系不断针对本科生培养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推出育人新举措。从2009开始举办“新生家长会”将育人举措前置于新生入学时;2014年开始推出的“师说心语”系列活动,邀请教授为学生释疑解惑;每2年一次的教学研讨会,邀请全系教学名师进行教学经验大展示;从2015年开始推出的教学沙龙,邀请校内外教师进行教学经验介绍或心得分享,精雕细琢促教学,这些不断创新的育人举措,合力助推着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才。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2008年以来,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推出全面育人举措——寝室导师制,至今已坚持12年。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