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寻根,青春献力”:福建金山学子实践队深入泉港传承非遗瑰宝
为进一步挖掘和弘扬泉州市泉港区的螺钿工艺、木偶戏、制盐技术以及福船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近日,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信息与机电工程系机电与高数教研室党支部教工党员朱胜老师带领学生赴泉港区文化探寻暑期实践队(以下简称实践队),深入泉港区积极投身到非遗文化的宣传和保护工作中,为构建文化自信、推动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0.jpg
7月3日上午,实践队首先探访了红运当头螺钿传承基地。螺钿工艺,作为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的瑰宝,以其独特的材质美感和精湛的制作技艺闻名遐迩。在国家一级技术大师、螺钿工艺第四代传人庄细强的介绍下,实践队员了解到螺钿工艺的历史渊源和制作流程,同时亲身体验了螺钿工艺中贝壳的打磨和镶嵌过程,深入感受非遗技艺的精妙与典雅。
1.jpg
下午,实践队前往了泉港区黄素土楼探访泉港四代掌中木偶戏剧团。木偶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瑰宝之一,以其生动的表演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激起了实践队员们的浓厚兴趣。台上,掌中木偶灵活生动,演绎着《戏将开场》《拒贿》等经典剧目。台下,实践队队员们与木偶戏传承人黄汉忠师傅深入交流,学习操作技巧。黄师傅耐心指导和生动讲解,让实践队对木偶戏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有了更深的理解与认知。
2.jpg
7月4日上午,实践队来到山腰盐场海洋科技文博园,实践队队员们不仅见识到古法晒盐的相关工具器械,更是亲身体验了古法晒盐中的全过程。从集卤上水到铲出集堆,每一个步骤都凝聚着盐工的辛勤与智慧。通过实际操作,队员们不仅了解了海盐与日常食用盐的区别,还发现了海盐在盐雕、香薰、药盐、清洁保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对制盐工艺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3.jpg
此外,实践队还探访了国家非遗福船传承中心。福船作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工具,也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在福船制作现场,实践队队员们亲眼见证了工匠们如何将一块块木头变成一艘艘精美的福船,感叹工匠们精湛的造船技艺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在展览馆中,实践队了解福船的发展历史,集体制作古船模模型。实践队队员们不仅学习了国家级非遗福船的制作技艺和航海知识,还深刻感受到了福船文化所蕴含的勇敢、坚韧和开拓精神。
4.jpg
在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中,机电与高数教研室党支部教工党员及实践队队员们对泉港区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深入的观察与体验。通过体验,大家感受到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匠人精神。大家表示这些技艺的传承并不容易,需要长时间的钻研和坚持努力,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同时,实践队成员表示会以更加客观和全面的视角去看待和理解这些文化遗产。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都值得大众去尊重和保护,值得我们当代青年去继承,去弘扬,去创新。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