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敏榕工作室:为少数民族学生开展学业精准帮扶

2021-12-10 15:27:53 刘小路

3.jpg

刘敏榕工作室为少数民族学生开展学业精准帮扶

“能跟上!很适合!很好!”被问及刘敏榕工作室的学业帮扶项目,福州大学2020级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地娜同学迫不及待地向记者分享她的感受。

这是一个周二的夜晚,最后一节课的下课铃打响,晚自习的同学们陆续离开教室,教学区的灯光逐渐黯淡,而西2-104却依旧灯火通明。——刘敏榕工作室为少数民族学生组织的《大学物理》帮扶课尚未结束,任课老师龚炎芳老师正为包括地娜同学在内的少数民族同学进行答疑。

福州大学刘敏榕工作室——少数民族学生之家从2014年开始筹备,于2017年12月正式成立,是福州大学为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成长成才而专门成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平台。刘敏榕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坚持着“以少数民族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全方位、多层次地为学校的少数民族学生服务。“学业帮扶”项目便是刘敏榕工作室开展的服务项目之一。

“把基础打牢、把学业搞好、把信心树立起来”

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业问题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少数民族学生分散在不同专业,与汉族同学混合在相应的专业教学班中上课。这样的“混合大班”中,一位老师负责几十位甚至上百位同学的教学,对于授课老师而言,兼顾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进度已经是一道教学难关,因材施教更是一项巨大的教学挑战。在此教学模式下,学业基础相对薄弱的少数民族学生往往无法在短时间内消化难度高的知识,因此,学习效率低、上课效果差、挂科率高等问题接踵而至。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业状况堪忧,在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和大学物理等公共基础课程上的补考和重修问题最为突出。

2017年第一学期,刘敏榕工作室以《高等数学》为切入点,开展了为期一学期的帮扶课程,初步建立起少数民族学生学业帮扶项目的雏形。

数学与计算机学院的周勇老师是这一试点课程的负责人,他利用下班时间帮助少数民族同学查漏补缺。据他介绍,在帮扶项目开始之前,学校少数民族同学的《高等数学》考试通过率仅有49%,远低于全校学生79%的水平,而经过了第一轮的学业帮扶试验,少数民族同学在《高等数学》的通过率达到了60%。

之后,刘敏榕工作室不断提高帮扶的力度。

从2017年第二学期开始,刘敏榕工作室增设了《大学物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线性代数》等课程。自2019年以来,工作室联系外国语学院一同组织了英语四六级考前冲刺班、考研英语讲座、少数民族同学考研动员大会暨考研英语分析讲座等活动帮助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学习。

外国语学院的王平和周洁老师参加帮扶项目的契机与项目中的其他老师大同小异,她们说:“学院向我们反映了少数民族同学的学习需求,我们很爽快地答应了。”

数学与计算机学院数学系的吕书龙老师负责少数民族学业帮扶项目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他向记者介绍:“学业帮扶项目的目的在于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把基础打牢、把学业搞好、把信心树立起来。”

超课时帮扶, “学生们都舍不得走”

2017年第二学期,学业帮扶项目略见成效:少数民族学生的考试通过率再创新高,高等数学达到84.6%。但是,刘敏榕工作室的老师们还不满意。

周勇老师认为,学业帮扶的课程集中在期末开设,课程内容以讲解历年卷为主,这样依靠题海战术的期末速成班不利于学生打牢知识基础。此外,负责《大学物理》的龚炎芳老师反映:“大多数学生持‘观望的态度’,不确定帮扶课程的价值所在,”再加之学生的畏难情绪,“这样小班课程的辅导效果一般,学生反映听不懂。”

刘敏榕工作室的老师们决心啃下少数民族学生学业问题这块硬骨头,继续探索少数民族学生学业帮扶的路径。

2018年起,学业帮扶项目增加了课时;课题组重新编制教材,放弃题海战术而改以专题形式开展帮扶课程,从而达到“精准帮扶”的效果。以周勇老师负责的《高等数学》为例:少数民族学生从第5周开始参加帮扶课程,在“混合大班”的80学时基础上额外拥有了56学时的学业帮扶时间。此外,由于《高等数学》对不同专业学生要求不同而分成A、B、C、D四级,针对各级别课程的不同要求,周勇老师还另外找时间为学生分班补课。

周勇老师向记者展示了不同级别课程的《高等数学》教材,翻阅课程组的设计成果时,他的眼神里充满了成就感。

据记者了解,在考试周期间,周勇老师还会额外开设考前串讲答疑课程。“实际上,(学业帮扶班的)上课时间超过了80课时。有的时候会上课到晚上十点半,学生们都舍不得走。”周勇老师补充道。

“学风上来了,学习主动性也越来越好”

2018年,在这样的“混合大班+专题小班+精准帮扶”学业帮扶模式下,少数民族学生的平均成绩合格率达到80%,其中高等数学通过率达到96.4%。同年,刘敏榕工作室学业帮扶项目的帮扶对象从原先的新疆同学扩展到来自新疆、西藏以及其他地区的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增加的学生数使精准帮扶实施难度大增,主讲老师难以了解每一位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无法密切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时间上、空间上的限制更减少了老师与同学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帮扶效果并不理想。

刘敏榕工作室的老师们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

2019年,在教务处、学生处以及各学院的支持下,刘敏榕工作室在汉族学生中选拔出一批品学兼优的“小导师”参与到学业帮扶项目中,分担主讲老师的工作量。吕书龙老师介绍,每一位小导师负责5至6名少数民族同学的精准辅导,“上课前小导师们就已经到位检查作业、出勤;上课过程中,小导师全程旁听;下课后,小导师们还继续留在教室里答疑。”此外,针对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进度慢、学习习惯差、学习态度不端正等问题,吕书龙老师补充,一些小导师主动提出与负责的少数民族同学一同参加晚自习,带动少数民族同学一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经过几年的“大班上课+专题小班+导学志愿者+精准帮扶”创新模式的探索,刘敏榕工作室的少数民族学业帮扶项目连续创佳绩,吕书龙老师感慨尤深:“概率论的通过率从2017年之前的百分之二三十到如今将近百分之百,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等课程达到了全员通过的成绩。”吕书龙老师用手指在成绩单上向记者展示不同班级的成绩数据,指尖在几位高分的同学的名字上停留,他向记者强调:“这位同学的概率论甚至考到了91分的高分,这对于汉族同学而言,也是很难的。”他的脸上充满了欣慰与骄傲。

负责《大学物理》的龚炎芳老师也颇有共鸣。他向记者透露,在引入小导师模式之前,一部分少数民族同学在畏难情绪驱使下从心理上丧失了掌握《大学物理》的信心,甚至出现过旷课现象,而小导师模式建立了一个朋辈互助的学习平台,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了轻松良好的学习环境,从根本上减轻了少数民族学生的畏难情绪,也端正了他们的学习态度,“学风上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越来越好,学习成绩自然不会差。”

4.jpg

刘敏榕工作室:为少数民族学生开展学业精准帮扶

责任编辑:周江虹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刘敏榕工作室:为少数民族学生开展学业精准帮扶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