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海洋大学滨海农业学院生物技术系教工党支部:致力耐盐碱水稻研究推广
耐盐碱水稻指具有一定的耐盐碱能力,不惧海水短期浸泡,能在沿海滩涂和盐碱地生长的一类特殊水稻品种。长期以来,广东海洋大学滨海农业学院生物技术系教工党支部致力于耐盐碱水稻的研究与推广,推动耐盐碱水稻创新团队的建设,围绕滨海盐碱地综合利用开发提供科技支撑,为保障国家粮食和耕地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主题党日活动
该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实际行动践行“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担当,从耐盐碱水稻品种的收集与筛选,到滨海盐碱地的种植与管理,再到耐盐碱基因的挖掘与分析,团队师生党员接力前行,以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的政治信仰、过硬的技术本领,先后选育出“海红11”“海红12”等一大批耐盐碱水稻品种,荣获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等一批奖项。
主题教育
该党支部重视以党建引领促业务发展,团队师生党员每到一片盐渍地,第一件事就是和当地的党员同志组建临时党支部,并定期组织开展党性教育、主题教育,在盐碱地综合利用一线筑起坚强的战斗堡垒。这样不仅可以更充分调研当地土地性质、盐碱情况和淡水资源等环境条件,也可以更好地与当地村民加强沟通,拉近关系,为后期更顺利地开展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临时党支部
该党支部积极申报打造耐盐碱水稻科技小院,将其作为推广耐盐碱水稻的重要平台,该项目很快获得学校立项支持。科技小院积极探索“蹲点式”育苗模式,针对滨海盐碱地“酸、咸、板、瘦”等问题,指定专人蹲点,详细记录水稻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重点关注盐胁迫最敏感的时期,提前实施预防策略以及灾后补救措施。目前已成功研发出物化抗盐产品、作物化控产品、土壤调理产品等一系列农业投入品,并结合水稻生长过程中的水肥调控、化学调控等技术,集成耐盐碱水稻栽培关键技术模式,在广东、广西、海南等地累计推广种植耐盐碱水稻20余万亩。
下一步,该党支部将继续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深化党建引领,着眼长远目标,优化配套设施建设,全力推进滨海盐碱地综合利用和耐盐碱水稻开发。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