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外贸学院助力“高职”学生向高“职”毕业生蜕变

2023-08-06 15:20:53 冯冠朝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让毕业生们“早就业、好就业”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注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统筹做好毕业、招聘、考录等相关工作,让他们顺利毕业、尽早就业。”近几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加,经济下行压力导致就业市场吸纳能力减弱,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以来,学院切实把主题教育同做好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用心用情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学院始终以科学引导学生顺利就业为宗旨,努力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成效转化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强大动力。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学生对就业岗位的诉求从原来的“有没有”转变“好不好”,这种转变是明显且广泛的,顺应毕业生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助力毕业生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既是工作目标也是职责所在。针对高职学生就业特点,结合就业保障的新目标与新任务,灵活精准地开展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是学院工作的重中之重。

【案例概述分析】

毕业生总体规模和年终就业率是衡量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得分两个重要指标,一般来说,毕业生总体规模越大,待就业人数越多,总体就业率就会越低。外语外贸学院是我校规模最大的学院,共有国际经济与贸易跨境电子商务、商务英语、应用英语、旅游英语、商务日语、应用西班牙语、应用韩语等8个专业,学院毕业生人数为1352人,为全校之最。近三年数据显示,毕业生生源情况方面,学院毕业生生源基本来自于广东省内各个城市,少数学生来自省外,外省生源比重呈现逐年增长态势。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情况方面,绝大多数毕业生选择在广东省内就业,其中选择在珠三角地区就业占比较高。

外语外贸学院2023届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在多重因素叠加的影响下,就业形势异常严峻。一是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达到1158万人;二疫情和经济下行对就业造成了双重冲击,影响部分行业和企业的生产经营;三是存量就业群体结构性矛盾加剧。通过对毕业班辅导员、任课教师、毕业生等多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与研究,可以将该专业就业率较低的原因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毕业生就业观念尚未成熟,就业内驱力不足,对就业缺乏规划与自信,不少学生出现“慢就业”甚至“懒就业”问题。调查中发现许多学生对职业规划不清晰,不清楚自己的未来目标是什么,在择业时焦虑盲从,加之疫情下就业市场环境复杂,以及“双减”政策的出台对教培行业的影响,导致换工作频率非常高,甚至某份工作做了不到一周就辞职,在频繁更换工作的过程中逐渐失去耐心与动力,从而形成“懒就业”心态;还有一些同学难以接受毕业现实,在择业时缺乏自信,觉得自己什么工作都做不好,在就业的道路上成为“等等党”。

二、毕业生工作能力与用人单位需求存在差距,专业素养欠佳。一方面,学生在学校接触的大多是书本上的知识,缺乏将其应用于工作中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当今社会发展要求的是复合型、一专多精的人才,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不仅关注学生“听、说、读、写”的专业知识水平,还关注除专业知识以外的能力素养,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日益增高,使得就业难上加难。

三、学生就业指导与跟踪服务模式有待优化,精准化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体系尚未形成。就业信息发布渠道单一、就业指导方式简单粗暴、就业跟踪服务水平低等问题直接影响就业效果。与此同时,毕业班辅导员、班主任、专任教师、学生家长等在就业这件事情上往往孤军奋战,没有形成“教育合力”,随着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常常面临“老师累死累活,学生无动于衷”的尴尬场面,最终造成就业服务效率低、效果差。

四、针对特殊学生的就业帮扶工作缺乏创新性,人文关怀不够细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体存在残疾缺陷的学生、心理问题学生、专业或综合素质较差学生等特殊学生群体在就业中更易陷入就业困境,且这些学生散落生活在普通学生群体当中,在与其他同学进行比较、分享、竞争过程中,他们要面对更多的困难与挑战,一旦产生不尽人意的就业结果,往往会使他们深陷自我怀疑与自我否定的漩涡。常规性的就业服务对于因自身劣势陷入就业困境的特殊群体学生来说收效甚微,而以往工作中针对特殊学生的就业帮扶往往只体现在日常关心频率的增加上,缺乏深层次的人文关怀与科学的工作模式,难以实现有效的就业帮扶。

【案例解决方案】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居于基础性的突出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把稳定和促进就业、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之一,始终坚持把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从全局高度把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校毕业生就业事关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大局。针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特点及外语外贸学院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全面了解和掌握了2023届毕业生基本情况后,学院采取以下方式助力“高职”学生向高“职”毕业生蜕变。

一、引导学生端正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

首先,通过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主题班会与就业指导课等形式积极开展毕业生思想教育,要帮助学生认真分析当前就业形势。针对外语外贸学院升学比例高、就业岗位不匹配,加强了对毕业生多途径就业的引导,积极开展专升本、参军、创业、西部志愿计划等的宣讲,引导学生选择和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就业地区、劳动岗位。第二,重点培养学生就业中的“思维敏锐性”,洞察政策变化对就业带来的影响,比如在组织相关专业如商务日语专业的就业主题班会时,提醒毕业生养成关注时事政治的习惯,如关注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发布的《2021年度海外日资企业实况调查(中国篇)》报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等与专业就业相关的“大事件”。第三,发挥“朋辈作用”,通过展示往届毕业生就业典型案例,帮助学生树立敢于走出去就业的信心和积极务实的就业态度。除此之外,通过各种渠道,如走访学生宿舍、定期谈话、在线询问等获得学生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确保学生就业不偏航。

针对毕业生就业内驱力不足这一现状,合理科学的自我认知是教育的关键。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其内驱力的形成依赖于就业需求的产生,而无论是“懒就业”、“等就业”的安于现状还是面临就业竞争时产生的过分落差,都不是科学的自我认知,也必然带来影响内驱力的形成。相关研究表明,拥有丰富社会实践经历的学生,能够结合以往的实践经验,对自己当前的专业水平、能力素养进行更加准确的自我评价,从而使得就业目标定位更加明确,更能意识到自己与理想岗位之间的差距,就业内驱力也相对强大。因此,在就业指导过程中积极动员学生在大三上学期参与社会实践,并指导他们定期进行实践总结,全面剖析自己,逐渐培养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定位的能力,坚持职业规划与能力提升相互促进,坚持合理定位与主动择业相促进,使他们在就业前树立信心,能在就业方向的选择上有针对性,做到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个人优势,最终达到就业内驱力的提升。

二、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强化人格与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院校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己任,高职院校学生也一定要明确自身的首要任务是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努力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从往届毕业生就业去向数据来看,国际贸易及国际交流、行政、教育等岗位是大多数毕业生的选择。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能力期望,结果显示,日语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技术能力成为企业最关注的考察项,由此可见,“日语+”型复合人才在就业中更具竞争力,更易获得企业的青睐。在严格监督学生参与专业实训的同时,在专业内开展“就业能力提升行动”,开展个人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笔试备考、模拟招聘等培训活动,提升学生就业自信心与口头表达、临场应变等能力。除此之外,因为大三学年课程较少,学院积极动员学生考取日语专业相关证书和其他能力证书,成为“多证书、多技能”人才,提升就业竞争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状态也是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前的求职阶段,学生面临学业与就业双重压力,难免会产生心理问题,且处在疫情大环境下,学生的负面情绪更易累积爆发。因此,学院尤其注重人格教育,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有机结合,理解支持国家政策,把正能量传递给学生。建立外语外贸学院全体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档案,配合“班级(专业)—学院—心理咨询中心”三级心理监测机制,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化管理。

三、建立精准化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构建多元就业工作推进模式,实现“全生态圈”就业指导与跟踪服务

对就业工作推进模式进行创新,建立精准化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是实现学生充分就业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就业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学院将“三全育人”与就业工作相结合,建立“全生态圈”就业工作体系,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就业引导与教育。

实现全员就业引导与教育,要做到就业工作不能只由毕业班辅导员来做,就业指导教师、班主任、专任教师、学生家长等都要参与进来,形成“教育合力”。每位就业指导教师负责N名学生的就业指导与帮扶,建立“1+N”就业导师制,形成“就业导师主导、班主任助力、辅导员统筹、家长全面配合”的全员就业工作推进模式,明确职责分工,做到精准服务。

实现全程就业引导与教育,不仅指大三毕业季的全程,更指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在大学一年级,做好学生职业意识启蒙与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指出学生现有能力构成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帮助学生埋下“就业需求”种子。在大学二年级,学生对于专业有了充分地了解,对于自我的认知也有了提升,这时则需要帮助学生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自身特质,结合个人兴趣寻找职业方向,并通过个人努力,不断实现能力的提升和内驱力的强化,这一阶段是“浇灌”的过程。在大三毕业季,鼓励和指导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实习,在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服务的同时,及时做好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干预与辅导工作,帮助学生在求职关键期保持较强的就业内驱力,及时排解学生就业心理障碍,促使就业内驱力持续发挥作用,最终收获“Offer”果实。

实现全方位就业引导与教育,要精准化就业工作的方方面面。精准化就业指导,建立外语外贸学院毕业生“一人一台帐”,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重点向学生介绍“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特岗计划”、“三支一扶”等基层就业项目以及大学生入伍相关政策,鼓励学生积极创业;精准化就业服务,除建立就业台账外,将“互联网+”理念引入工作中,利用新媒体优势,在学院公众号建立“就业信息直通车”专项栏目,每周定期推送招聘信息与就业贴士,结合“1+N”就业导师制向学生“送岗位、送政策、送指导”,实现就业信息发布渠道数量与质量的提升,改变以往就业信息“大水漫灌”的发布形式,强化就业信息化服务。

通过以上举措,2023届外语外贸学院的就业率已达到94%(截至72日),高于全校同期就业率的86%,提升效果较为显著。

【经验与启示】

一、要不断以新思想新方法提升就业工作实效

学院上下要不断学习新思想,展现新作为,在开展就业工作时要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不断完善就业理论知识结构,不断优化工作方式方法,以学生就业“稳着陆”为第一目标,对就业工作进行阶段性细化,准确把握学生在不同阶段的指导需求。与此同时,要做到“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坚持教育学生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二、就业工作不能“孤军奋战”

毕业班辅导员在就业工作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但不能是学生就业工作唯一的参与者,就业工作的推进需要多方力量参与。面对外部就业环境、条件的迅速变化,“跨部门协同”在大学生就业工作组织形式创新中的重要意义日益凸显。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学校、院系、班级三级工作机制,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为学生就业助力,强化就业工作整体性,减少就业管理的冗余,提升就业工作组织力,从而打造“多方联动,整体协同”的就业工作格局,在“教育合力”的作用下促进学生好就业,就好业。

三、行之有效的就业工作模式需要在实践中产生,并不断创新优化

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毕业生有其自身的就业取向与特征,因而辅导员在开展就业工作时不能借他人的模式生搬硬套,而要通过系统性、有计划、全方位的就业工作实践持续跟踪、观察、对比、分析,构建适合自己所带学生的就业工作模式。秉承创新发展理念,在工作推进过程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优化工作模式,从而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对大学生提出的要求,逐步形成就业工作“以实践促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良性循环,将学生培养成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的有用人才,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资源链接】

1《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号)

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3熊一谦,王怡琴,严智敏,徐顺建.高校就业新形势下对辅导员就业工作的新要求——以江西某地方院校就业案例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0年第18期

4黄洁.高校精准化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内涵、价值及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2年第13期

5贾东风,赵晖.高校学生就业与管理体制的创新[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2年S1期

6桂晶晶,刘昌铖.点燃就业希望,实现就业梦想——基于一名“慢就业”学生的就业帮扶工作案例分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年第7期

7张迪.工作坊模式在指导特殊群体学生就业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学刊,2015年S1期

8周妍.疫情背景下高职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供给侧场域新形塑[J].教育与职业,2022年第18期

9王延红,陈娇,李志.职业导向下地方高校日语专业学生就业困境与对策——以韶关学院为例[J].韶关学院学报,2019第11期

责任编辑:秦中亮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以来,学院切实把主题教育同做好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紧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