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仲教授接受媒体采访
刘长仲,1962年6月生,重庆人,中共党员,甘肃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3年西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毕业,1995年获甘肃农业大学草原保护学硕士学位,2005年兰州大学生态学专业博士毕业并获理学博士学位。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人选。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理事,中国草学会草地植物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甘肃省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甘肃省植物保护社会化服务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草原与草坪》杂志副主编,《甘肃农业大学学报》编委。
春风化雨润无声
当笔者问起刘长仲教授怎么理解教育时,他说:“教育就是一个持续引导的过程。就像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在老师潜移默化的教导下,会形成对世界、对人生的正确认识。对于专业学习来说,老师的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产生兴趣。有了兴趣,他就可以钻进去,就能学好课。”
刘长仲来自于巴蜀大地,1979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西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了甘肃农业大学,给学生们讲授《普通昆虫学》《昆虫生态学》《害虫生物防治》《生物多样性与害虫综合治理》等课程。
刘长仲教授指导学生做教学实践和科研训练
从登上讲台那一刻起,刘长仲就把教书育人,创一流业绩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把潜心钻研、严谨治学作为实现这一崇高理想的重要手段。他长期承担植物保护专业重要的学科基础课“普通昆虫学”,该课程内容十分庞杂,包括“昆虫形态学、生物学、分类学、生理学和生态学”等五大学科。人们常说:昆虫形态名称枯燥难记,昆虫生物学概念太多易混,昆虫分类特征细微难认,昆虫生理抽象,昆虫生态模糊。有教师说:“这是植物保护专业最不受欢迎的一门课程”。刘长仲教授经过不断探索,形成了一整套符合课程特点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灵活多样,力求做到精练准确、富于趣味。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自己研制了“普通昆虫学”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使许多一直被视为教学中的难点问题,抽象的、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变得形象直观、具体逼真。春雨润物的教育方式,让枯燥的昆虫理论课变活泼了,让学生们产生了兴趣,成为了学生们喜欢的一门课,2004年该课被评为甘肃省精品课程。
刘长仲教授知识面非常广,他经常阅读国内外关于昆虫学前沿的资料,他给学生讲昆虫的知识点时,常常会结合学科研究最新研究成果,结合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等,综合地讲农业昆虫对人民生活与社会发展的影响。
刘长仲教授已招收培养近70名硕士和10余名博士研究生(包括3名外国留学生),有多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被评为省级或校级优秀学位论文。毕业后大多在省内外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农技推广单位从事教学、科研、技术研发推广等工作,成为单位的领军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和中坚力量。
刘长仲教授指导学生做科研训练
在教学研究方面刘长仲教授也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他先后主持完成教改项目10余项,其中2项成果获甘肃省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成果获甘肃省教育厅教学成果奖。形成了“社会调查活动注重专业思想培养、课堂实验注重操作技能训练、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注重能力培养、创新创业训练注重个性发展、毕业实习注重综合素质提高”的相互协调的实践教学体系。
辛勤付出赢得了丰硕荣誉。刘长仲教授先后荣获“甘肃省园丁奖”“甘肃省教学名师”“甘肃省青年教师成才奖”“甘肃省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甘肃省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和甘肃农业大学“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等荣誉。
农林除害保增产
刘长仲教授在做根蛆发生调查
1999年,在甘肃武威小麦发生麦红吸浆虫灾害,发生面积达60多万亩,其中严重危害面积为23.3万亩。麦红吸浆虫通过吸食小麦的果浆,造成小麦减产或绝收。刘长仲教授组织项目组成员开展系统研究,经过4年的努力,掌握了麦红吸浆虫在甘肃中西部干旱灌区的发生规律,提出了防治策略;科学地制定出甘肃省中西部灌区小麦吸浆虫测报办法;提出了以“控制灌水、小麦田湿锄、玉米田中耕、伏秋深翻”等针对降低土壤湿度的生态治理技术为基础的小麦吸浆虫综合治理技术,经大面积防治示范、推广,累计综防面积达370余万亩,总增产粮食10800余万公斤,新增产值11880余万元。
甘肃是苜蓿种植大省,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居全国首位,以苜蓿带动的相关产业也是甘肃省的重要产业之一。2002年起,刘长仲就开始苜蓿害虫的研究工作,他先后承担了多项系列研究项目。研究明确了苜蓿昆虫的群落结构和季节动态,揭示了影响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种群数量动态的内在本质,并根据各阶段主要害虫和天敌的发生特点,明确了防治的关键时期,提出了害虫的治理对策。
刘长仲还针对地下害虫的发生规律及绿色防控技术开展研究。利用田间观测和室内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明确了寄主、温度、耕作制度等生态因子对主要地下害虫发生规律的影响;系统调查了甘肃省的昆虫病原线虫资源,发现国内新记录种4个,对甘肃省土著昆虫病原线虫在紫外辐射、低湿等胁迫下的存活率、繁殖能力以及致病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筛选出对逆境胁迫适应性强的3种昆虫病原线虫及其品系;筛选出高效低毒的化学农药。研究集成了适用于不同种植需要的“绿色防控技术模式、物理和化学防控结合模式、化学药剂防控模式”等3套地下害虫防控技术模式并进行了田间示范及应用,累计示范推广20余万亩,新增产值13000余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刘长仲教授指导学生毕业实习
刘长仲主持和参加完成国家及地方科研项目40余项,其中“重大蔬菜害虫韭蛆绿色防控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获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甘肃省农田主要地下害虫发生规律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和“甘肃省昆虫病原线虫产业化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等13项成果获农业部和甘肃省科技进步奖,2项成果获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国家专利9项。
2019年元月,在我国云南发现从国外入侵的毁灭性害虫草地贪夜蛾,这种害虫以破坏玉米为主。经过监测,7月份这种害虫已经进入甘肃,刘长仲及其团队立即密切监测研究这种害虫,并探寻方法防止暴发。
刘长仲在Insects、Biocontrol、JournalofAppliedEntomology、EuropeanJournalofSoilBiology、EgyptianJournalofBiologicalPestControl、PLoSONE、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昆虫学报、植物保护学报、草业学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植物昆虫学》《草地保护学》《草地昆虫学》等国家级和省部级规划教材4部,主编《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昆虫图鉴》《草地病虫鼠害防治及毒草防除技术》等专著4部,副主编教材及专著5部,参编教材和专著10部。
科研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刘长仲教授积极服务三农,在作物保护、蔬菜林果病虫害治理等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多次被学校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科技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
学科建设促发展
刘长仲在甘肃农业大学工作了将近四十年,曾担任昆虫学实验室主任、教研室主任、草业学院副院长、植物保护学院院长等职务,为甘肃农大植物保护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和汗水,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他推进教学改革,深入教学研究,编写教材,筹建实验室,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他先后组织申报并新建了植物保护一级学科硕士点、作物保护博士点、森林保护本科专业和甘肃省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工程实验室,主持申报并获批了植物保护省级教学团队、植物保护省级特色专业、植物保护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等。在甘肃农大植物保护学科建设中呕心沥血,促进了甘肃植物保护学科的发展。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