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大学,大有可为”——记支部党员王双飞教授

2021-11-20 17:25:05 刘娜利
“在广西大学,大有可为”——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广西大学教授王双飞(2021-11-19)

来源:党委宣传部     文字作者:刘娜利    图片作者:覃安基 朱红祥 梁辰    发布时间:2021-11-19

1微信图片_20211119202512.jpg

11月18日,中国工程院发布2021年院士增选结果,我校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教授、技术成果转化研究院院长王双飞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我校首位本土培养院士,这也是时隔22年广西再次本土培养产生的院士。在全校上下学习贯彻中央人才会议精神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齐心协力推进“双一流”建设、践行“创新创造、奋勇争先,全面一流”的广西大学“双一流”精神的背景下,广西大学适逢喜事,首获大丰收。

“没有广西、没有广西大学,我就没有机会成为院士”王双飞院士满怀感恩地说。“在广西大学,大有可为”王双飞院士用自己的切身经历铿锵寄语学校师生,只要你付诸努力,在这里,一定能成长成才。

微信图片_20211119201300.jpg

王双飞院士(前右五)与团队成员

“复兴中华,发达广西”是广西大学办学以来肩负的历史使命,在90多年建设发展历程中,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一直是一代代西大人不懈的追求。特别是近几年来,乘着国家教育改革东风,立足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学校积极对接国家发展需求,对标一流,与时俱进,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先后出台并不断修订完善人才培养引进管理办法,发出“坚持党管人才打造‘双一流’建设人才高地”动员令,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和良好学术生态,明确了学术资源、薪酬待遇、住房福利、配偶安置等向人才倾斜的具体办法,多措并举,为各类人才的茁壮成长厚植沃土。在科研工作方面,学校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驱动与人才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部署要求,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和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以放权松绑为抓手,激励广大科研人员在新时代勇担新使命、展现新作为、创造新业绩。

1微信图片_20211119202146.jpg

王双飞院士(中)与团队成员

王双飞教授当选为院士,就是广西大学滋兰树蕙,出大师、育英才的一个有力见证,是广西大学近年来人才工作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校党委书记王乃学说“本土人才脱颖而出成长为院士是我们多年的心血”, 校长赵跃宇欣喜表示“学校人才工作终于结出硕果”,我校引进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郑皆连评价其为“水到渠成”。

26年前,针对造纸厂废水污染,王双飞就立下誓言:改变!信念坚定,奔着一流,呕心躬耕。26年来,他根植广西大学这片沃土,自觉把个人追求融入学校和国家发展大局,不懈地致力于轻工清洁生产技术与污染控制等领域的研究。以广西大学为新技术窗口,以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为着力点,在企业中建立转化应用示范基地,进行产业化推广,有效地服务国家战略和造福于民。从污水变清、清水变美,到打造一处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从理论研究的突破到成果大规模产业化,从技术“舶来”到打破国际垄断、实现自主研发,从小组几个人的艰难探索到四十多人的广西大学清洁化制浆造纸与污染控制创新团队的协同创新,他做到了!他不仅把“绿色”从校园铺向广西,铺向全国,向着世界蔓延,更让“自主创新”成为中国“品牌”,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轻工行业清洁生产与污染控制技术的进步,使我校的“绿色”事业在对标一流过程由“跟跑”“并跑”走向“领跑”。

跟跑的勇气

污染戳痛书生心。1984年,王双飞从湖南轻工业专科学校(今长沙理工大学)毕业在衡阳造纸厂工作期间,目睹因造纸废水污染导致河水变浑变臭、水生生物绝迹以及所产生的生态恶性循环惨状,一种彻骨的“痛”直戳心底,“既然造纸有污水排出,就会造成污染,那么,这样的境况在全国该有多少啊,对环境的破坏太大了”!他决心要“做点事”,要尽己之能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做点事”之前,他首先选择更多更好更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不久后他便带着执念,考研、升博,并于1995年从华南理工大学顺利毕业,获得博士学位,随后他志愿来到“老少边穷”“急需人才”的广西,进入广西大学工作,他的研究方向始终聚焦造纸废水污染防治先进技术和方法。

始于斯,成于斯。“广西大学重视人才,重视对年轻教师的扶持”,这是王双飞的肺腑之言。来到广西大学工作后不久,在学校的支持下,依托所在的轻工技术与工程学科资源,他牵头成立了由4人组成的研发小组,依靠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技术,投身清洁生产和污染控制探索研究。那是在20多年前,当时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羽翼未丰,相关技术市场被国外垄断,广西更是刚刚起步跟跑,可想而知这项攻关将面临多大的困难!尽管那时学校的相关设施设备还不齐全,科研条件简陋,但学校仍然努力在人力和物力上保证了研发小组的日常运转。欣然“领命”后,他义无反顾地投入其“事业”之中,带领组员针对轻工行业废水具有排放量大、污染物浓度高、组分复杂、色度高、难生化降解等特点,深入广西等地的相关企业进行了大量调研,发现广西造纸业产生的大量高浓度废水经过简单处理排入邕江,导致水质恶化,引起的一系列环境破坏和污染这个“痛点”更加坚定了他“治理”的信念。调研之后,他带领团队开展了大量实验和研究。

44微信图片_20200819203943.jpg

那是2004年的深冬,王双飞这位在鱼米之乡生长的湖南青年带领组员在寒冷的石家庄某工厂临时搭建的一个简陋的中试车间,做一个棉浆粕制浆废液厌氧处理的中试实验,连续吃住在此3个多月。饿了,吃冷馒头。累了,坐在地上的纸堆上稍作缓解。冷了,搓搓手、哈哈气……克服了生活的种种不适和困难,历经实验的无数次失败。但不管遇到多少难题,他都领着大家咬紧牙关继续一次比一次更艰难的实验,直至中试实验成功。终于,他们开发的技术产品逐渐获得企业的认可,并在同年争取到广西南糖纸业废水处理的第一个产业化项目。

湖泊(摄影:覃安基)_09.jpg

初战告捷无疑是一支“强心剂”,他随即带领团队满怀信心地进行了项目攻关,使该项目成功结题,该技术处理高浓度废水效果显著,使用的厌氧技术一天内可以处理7000吨的甘蔗渣堆放喷淋废水,同时处理产生的沼气进入锅炉还能节约煤炭,既实现了“变废为宝”,又极大地改善了邕江的水质。时任南宁市环保局的一位负责人说道,邕江水质的改善,最应该感谢的是王双飞教授和他的团队。

王双飞院士说,这条路任重道远,但有学校做后盾,一切探索和困难我们都无所畏惧。他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一直跟随他并肩奋战的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院长覃程荣教授动情地说:“不管多难多累我们都乐意干下去,因为有学校的支持,有王教授这样的好带头人。”

并跑的底气

近年来,广西大学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关于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的战略决策,结合自治区党委、政府相关部署,以及“双一流”建设的需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指示精神,将“美丽校园”建设融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科技攻关战场,纳入学校发展规划,作为大学治理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力推进,有效落实。这为王双飞院士的“绿色”事业开辟了更加广阔的舞台,使他更加有底气与一流“并跑”。

微信图片_20211119210420.jpg

“并跑”中的学校举措底气。广西大学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人才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的指示精神,为人才提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舞台”,搭建了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平台,逐步形成了更加完善的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并在学校“双一流”学科建设重点支持下,团队建立了拥有上千万元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和共享成效显著。这为王双飞的“绿色”事业提供了政策、人力、物力、经费、待遇等方面更加有力的保障,提供了新机遇,激发了创新活力,为他的“绿色”事业的发展和对标“一流”,“并跑”国内外领先水平鼓足了干劲,充足了力量。

好团队是产出好成果的保证。近几年来,伴随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和人才成长环境的不断优化,王双飞院士的博士研究生毕业后有不少都留在学校或广西,有的硕士研究生考取一些国内名校博士毕业后也回到广西,都依然作为自己导师团队成员奋战在“绿色”事业战线。王双飞院士十分重视团队建设,他将科研和团队建设有机结合,高瞻远瞩、虚怀若谷,不断为团队成长输送正能量。他的博士研究生、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教授朱红祥说,王教授倡导协作,他的“四大”科研理念是团队发展的法宝,即团队协作队伍集成之大,团队与企业协作智慧凝聚之大,协作产生的力量之大,协作收获的成效之大,这是任何个人力量都无法企及的。在这里,团队、个人同步发展,互促发展。在这里,在服从课题统一要求的前提下,他让大家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工作,各尽所能,而且除了分工,不管是经费使用,还是成果分享,都是规范有序、公平合理地进行安排。所以,这些职责和利益将每一个个体牢牢维系在一起,使大家个人意识逐渐减少,集体意识不断增大,这种团队意识最终汇成一种强大的合力,并形成良性循环,推动团队向着高质量发展。

团队的“情怀”底气。20年来,“家国情怀”始终都是王双飞院士带领团队前进征程的一面高扬的旗帜,不断激励着这支队伍在新时代科研攻关的路上砥砺奋进,一路昂扬。他带领团队紧跟“国之大者”,依托核心技术优势和持续创新研发实力积极对接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结合广西传统优势产业和生态环保优势,不断优化和凝练研究方向,围绕制浆造纸行业节能环保产业转型升级、亚热带特色植物资源清洁化制浆造纸与废水资源化利用、木质生物质主要组分的高效清洁分离及应用研究,二氧化氯漂白过程木质素氧化降解及可吸附有机氯化物(AOX)减量机制研究、生物质基功能性包装材料的研发,构成“上、中、下游衔接三位一体”的特色植物资源制浆造纸、高值化利用研究体系,形成链条化学科交叉集聚型人才优势和成果特色,为解决我国清洁制浆造纸和生物质高值化利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性科学问题打造一流研究平台,为面向东盟的合作提供国际科技合作平台,为实现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奠定坚实基础。

FE90272A3798AAA8FCAA5D3EBCC_A4BDDE79_2E798.jpg

团队的“一流”理念底气。对待每一项课题,每一个科研项目,不管大小,王双飞院士都紧跟国际前沿,对标一流,精益求精,力求把每项科研都做到极致。覃程荣教授说,经常在进行项目论证时,我们认为思路已经很新颖、也较完善了,但王老师仍然不满意,都要求我们再打磨、再优化。如果没有创新性和实效性,不管进行到哪个环节,不管付出了多少努力,他都会果断放弃,或等待时机再寻找创新点。我们也产生过厌倦情绪,但王老师不服输,很乐观地带领我们继续调研和论证,几次、数十次,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而且在进行研发时,很多环节都要重复无数次,直到几乎没有瑕疵,这对我们耐力、毅力的挑战简直到了极限。现在回头想想,我们因此还真是受益不少,很多项目都实现了突破,而且都养成了求实创新的好习惯,科研能力在不断提升。作为学校自主培养的“本硕博”连读学生,广西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聂双喜教授说,从开始,导师就引导大家紧盯前沿,培养国际意识和一流意识,而且每位成员都被及时送往国内外先进院校深造。正是得益于这个理念,他在这个团队茁壮成长,曾获国家技术发明奖、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奖、教育部技术发明奖、广西创新争先奖、广西青年科技奖等多个奖项。

团队的“良好生态”底气。多年来一项项科技难关的突破与王双飞院士打造的良好团队生态密不可分。他的博士研究生、广西博世科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原副董事长杨崎峰、常务副总经理陈国宁异口同声地说,多年来王教授带领我们营造了目标一致、大局为重、以公为先,在竞争中协作,在协作中创先的良好氛围,打造了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工作生态,以至于我们走向社会也依然传承着这种精神,为单位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曾林涛教授是学校2020年从天津理工大学新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他说,“团队情怀”是这个团队吸引我的重要因素之一,不管是哪位老师和学生遇到科研困难,团队的任何一位成员都会自觉帮助解决。在这里大家都自觉担当,无人计较个人得失,没有嫉妒、没有帮派,不管多累都听不见谁发牢骚,各个实验室深夜12点前多是灯火通明。而每当一项新的科研项目伊始,王双飞教授都这样对大家说“失败了有我”,他的这种担当为大家大胆尝试、开拓思路奠定了基础。他的本科学生骆莲新老师说,王教授一向深恶痛绝科研不端、学术造假行为。他一直要求自己的学生实事求是,严守科研、学术诚信。他的毕业论文是在王教授的指导下完成的,从每一个标点、每一个句子、每一个论点开始,王教授都认真批改和提出意见建议,那篇论文王教授究竟要求修改了多少遍,她自己都记不清,但最后在答辩时,更让她始料不及的是作为答辩组成员的王教授在肯定的同时对自己指导的论文竟然毫不客气地再次提出了不少意见。那种求真务实的精神让她产生了深深的敬畏,直至今日,无论做科研和做事,她都不敢有半点马虎,养成了精益求精的习惯。

33微信图片_20200708160654.jpg

“并跑”中的“终生培养”力量。王双飞院士的博士研究生、桂林理工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教授曾鸿鹄说,王教授的“敢为人先”精神让我终生受用,正是传承了这种精神,让我走上工作岗位后得到了较好发展。曾教授还谈到,王教授也十分关注我们的后续发展,为我校培养研究生,帮助我校加强学科建设,我校的环境学科就是在他的大力帮助下获得了博士学位授权。王双飞院士的博士研究生、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杨滨说,王教授一手打磨的团队人才质量很高,有的队员在学生阶段就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有的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有的30岁出头就被破格聘为教授或博士生导师,有的不到40岁就成为业界精英。他的硕士生多数都师承导师攻读博士学位继续深造,都立志一生从事导师的事业,把这项事业发扬光大。王双飞院士的硕士研究生、山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山鹰国际控股股份公司战略投资总经理刘幸福也表示,导师追求卓越的科研精神让我在做学生期间就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在工作后导师依然给予我关心和指导,他的言传身教对我处理工作事务、应对生活各种挑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感觉不管我走多远,导师永远在身边。导师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从事“绿色”事业的占百分之六十以上,在祖国各地贡献着专业智慧和力量。

如今,王双飞院士团队已经汇集了一批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高学历技术带头人,形成一支高素质技术创新团队,目前团队固定科研成员43人,其中党员占76.5%,13人拥有高级职称,95.3%具有博士学位。团队也从当年承接广西南糖纸业废水处理的第一个几万元的产业化小项目到如今的承接上千万元的国家重点研究课题。目前,在研科研项目6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5项,省部级项目32项,计划内横向及其他项目18项。

领跑的豪气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多年的顽强担当和拼搏,王双飞院士的科研成果不断实现新突破,取得了多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不少成果已经实现世界领先,为集聚领跑该行业的“豪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王双飞院士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1项、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多项成果已转化为生产力。他先后培养了硕士博士研究生100多人,大多已在相关领域成长为骨干。

他带领团队攻克了纸浆清洁漂白的“卡脖子”难关,依托科研项目创造性地开发了上流式多级厌氧反应器、颗粒污泥钙化抑制技术等关键技术及核心装备,实现了造纸及发酵行业有机废水处理的核心技术与关键设备的国产化,成功研发出“造纸与发酵典型废水资源化和超低排放关键技术及应用”,彻底结束了国外企业依靠技术垄断30年牟取高额利润的时代。该成果获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目前正在持续推进产业化应用,已在中国、俄罗斯、白俄罗斯、缅甸、印度等国家和地区推进的项目有100余项。

微信图片_20211119203607.jpg

攻克了传统综合法二氧化氯制备系统运行不稳定、产品中氯气含量高、电解产生的氢气中氧含量高等难题,研制出稳定、高效、不产生固形物的综合法二氧化氯制备技术,二氧化氯生成效率从90.0%提高到93.5%,解决了传统甲醇还原法氯酸钠转化率低、产品中氯气含量高、副产品难以资源化利用等难题,氯酸钠转化率从95%提高到97%以上。发明了基于抑制AOX生成的高温二氧化氯漂白和二氧化氯制备技术与装备体系,解决了我国清洁漂白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彻底打破了加拿大等国的技术与装备垄断,目前已在国内外近30家企业应用,如世界造纸十强企业APP集团,实现了AOX超低排放,系列成果获201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该奖项是广西迄今唯一的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基于非均相化学反应的液-固一步完全转化关键技术,开发了吸附位点多、密度高且均衡的两性型木质纤维基吸附材料,解决了水体中低浓度多重金属离子难以高效去除的难题。目前已在我国40多个重金属污染水体、底泥和矿区土壤修复工程中得到应用,提高了我国重金属土壤修复的装备技术和产业化水平,取得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

采用绿色环保的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3D打印、微胶囊、层层自组装及微粒乳化等高值化改性技术,探究了纤维基材料的力学增强、高阻隔性、光学和抗菌等功能特性,系统研发了系列生物质基功能性包装材料,如聚乳酸高阻隔型、抗迁移型、超疏水型和结构色功能型复合材料,二氧化氯微胶囊和抗菌、抗氧化等天然活性物质微胶囊基填料/涂料,以及纳米纤维素基高阻隔涂层、隔热缓冲泡沫、3D打印容器、活性抗菌膜和智能指示标签等功能化生物质包装材料。

000微信图片_20211119205545.jpg

在大型二氧化氯制备的工程化关键技术与装备、多重强化无元素氯漂白工程化关键技术、高浓有机废水高效厌氧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工程化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并实现产业化应用。其中在二氧化氯制备和清洁漂白、造纸废水处理等领域已有10件核心发明专利实现成果转化,转让金额高达1000余万元。

2018年,依托该团队科技成果,联合企业,成功使广西大学校园的14个内湖变浑浊为清亮,为校园生态文明建设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打造了又一方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使学校以崭新的面貌献礼建校90周年,再次彰显了该团队生态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奋进“绿色”征程,王双飞院士念念不忘的是感恩,他感谢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和相关厅局领导、学校领导等给予他的关心关爱和大力支持;感谢郑皆连院士对他的倾心指导和帮助;感谢广西大学的培养和良好的人才政策;感谢团队成员与他的鼎力协作;感谢妻子为了更好做好家庭“后勤”舍弃事业的无私奉献。

他说,成为院士,是一种责任,也是更加光荣的使命的开始。他将发挥院士优势资源和作用,对标世界一流,大力推动轻工技术与工程学科建设实现新跨越,推动学校科技创新、攻克更多“卡脖子”难关,助力学校人才引培工作,引导青年一代热爱西大、扎根西大、成才西大,为学校“双一流”建设,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作出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骆莲新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没有广西、没有广西大学,我就没有机会成为院士”王双飞院士满怀感恩地说。“在广西大学,大有可为”王双飞院士用自己的切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