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1日,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新生教育会,湖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对外报道部主任刘安戈与广西日报柳州记者站站长谌贻照在融媒体中心为全院新生分享了其获得中国新闻奖背后的故事,以及自己从业以来积累的实践经验。学院院长郑保卫、党委书记唐兴和常务副院长刘洪等学院领导出席了本次报告会,报告会还通过腾讯会议进行网络直播,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参与。
图为会场
2019年,由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报送的《新闻特稿:十八洞村这五年》荣获第29届中国新闻奖电视专题类一等奖,刘安戈作为作品团队的一员,此次分享了他们在创作这部电视专题片的点滴。
2013年11月3日习总书记视察十八洞村首次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1个多月后刘安戈团队就造访了十八洞村。他们秉持着“不要试图在生活中寻找你要的东西,而要努力感受生活中到底发生了什么”的态度,用镜头默默地忠实记录了5年中十八洞村在干部群众和扶贫工作队的带领下凝聚人心、选定产业,破解资金难题,把猕猴桃种植做出不一样文章的艰难曲折的故事。在刘安戈看来,做新闻工作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就像他们拍摄十八洞村就是希望记录一个贫困村的脱贫过程,而不是脱贫结果,“要关注民生改善的最终成效,更应关注民生改善的实现过程,正面在这个过程中正面触及当事者遇到的缺陷、努力、收获和未知。”
图为刘安戈
对于如何做好新闻报道,刘安戈提出新闻工作者要建立人的坐标与社会改革的坐标。践行新闻报道的人民性,以尊重为起点去认知每一个人,将主题故事化、故事人物化;新闻记者需要具备政治洞察力、新闻发现力和思想穿透力,要在新闻报道中解释个人和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来反映历史的进程和发展,由此体现新闻的党性。刘安戈表示,个体故事折射社会变革,凝聚社会共识推动社会变革,这就是党性和人民性的一致性、统一性的体现。
《柳州融水突围记丨广西日报记者“失联”数十小时,在穿越40处塌方后发回灾区最新画面!》是2018年中国新闻奖设立媒体融合奖项后第一部一等奖作品,主创谌贻照是一位有着24年一线记者生涯的“新闻老兵”,本次报告会上,“老兵”却重点分享他在新媒体方面的实践经验。
图为谌贻照
编微博、剪视频、做H5、拍Vlog……这些年来谌贻照为适应媒体融合大势,不断提高自己业务员水平,淬炼新媒体传播的新本领。《柳州融水突围记》里面两段获奖的核心视频仅由谌贻照一个人、一台手机拍摄和现场制作,用实战证明了融媒体报道的低成本、小制作同样可以实现大效果。他鼓励新闻记者在融媒体时代要建立一个人和一个手机的摄制组,要锤炼“笔力”,写得了大稿、拍得了图片、剪得了视频、发得了两微、玩得了抖音……同时谌贻照也强调:“基层记者要打造新媒体精品,只能在一线掘金。”被称为“泥腿记者”的他足迹踏遍柳州北部三县的苗乡侗寨,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民族节日,亦或是春耕生产都能看到他认真采写的背影,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什么是“脚力”。
与报告人合影
会后,两位老师回答了现场同学和网友的提问。对于如何讲好主旋律故事,刘安戈强调要找准一个点并且坚持做下去最重要。而在对新媒体时代如何平衡报道的流量与质量,谌贻照明确表示内容永远是第一位的,要始终坚持内容为王,这样流量自然会来。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