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大学-3-79级校友李锦芳教授解读华南地名的语言文化
李锦芳,男,1963年生于广西田林,壮族。中央民族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系“北京市(青年)学科”(1998)、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2004)、“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6)、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0)、国家社科项目首席专家(2014-2019)。2020年3月19日,被教育部、国家语委授予“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奖”先进个人称号。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地名,而地名背后蕴藏的文化却鲜为人知。3月27日下午,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我校文学院79级校友李锦芳为文学院师生作题为“华南地名的语言文化解读”的讲座。
李锦芳教授首先以南宁市政府欲将琅东、琅西改名而遭群众强烈反对为例,指出地名作为一种语言符号,是社会历史的重要印记和活化石,但因语言障碍不能被挖掘利用,影响科学研究和地名规划管理。
李教授从早期百越地名的释读,地名的历史文化信息,古代华南、西南壮侗语地名识别及其社会历史文化信息,近现代华南地名的历史文化信息,地名的管理和规范与社会和谐发展等五个方面解读地名对语言背后历史文化的重要性与特殊性。他强调,地名文化是一笔巨大遗产,但地方民族语的汉化却使这一文化遗产流失,如“大明山”和“花山”的壮语名分别是“岜是”、“岜莱”,但已少有人知。他认为民族地名语言汉化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变迁有关,要关注地名的变化、变更、消失现象,对地名实行更规范化的管理,并对其历史、现状、含义等方面的进行研究。李教授认为,进行历史、地理、文学、语言交叉研究具有很大的价值。为更好地保存口头文化并使其得以流传,他建议大家利用“Elan”音频视频处理软件,借电子化手段驾驭原始材料,更好地进行语言文化研究。
此次讲座是迎接60周年校庆的系列学术讲座之一。李教授说:“作为民大学子,我很感谢母校的恩泽,我为母校几十年取得的巨大成绩感到高兴。我祝愿所有民大学子在60年校庆这喜庆的日子里都开开心心。”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