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党建引领,持续发挥好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生样板党支部示范、引领作用,强特色、出经验、做示范,丰富理论学习教育载体,推出样板党支部成员理论宣讲“样板·研讲”系列微党课专栏。通过构建“学、研、讲、宣”理论学习模式,旨在通过多样化的学习形式,致力于培养理论素养高、政治素质硬、宣讲能力强的党员队伍。支部将通过录制微视频的形式,开展理论学习专题宣讲、红色经典著作研读分享等展播活动。党员自主研学,将所学所研转化为能讲能宣,用青年话语分享所思所悟。
本期第六讲,聚焦微党课专题“忆湘江战役,承红色基因”。接下来,由支部成员李思璟担任主讲人,引导同学们深入学习湘江战役的英勇事迹。铭记历史,以湘江战役为镜,用革命精神夯实信念之基,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彰显青年力量。
大家好,我是教育学部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生党支部理论宣讲员——李思璟,今天为大家宣讲的主题是湘江战役。
蜿蜒的湘江,年复一年地冲刷着岸边的渡口,这条江流犹如一处醒目的丰碑,记录着中国革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战役:湘江战役。
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于1934年10月进行战略转移,走上了长征路。11月下旬,中央红军来到了湘江东岸,遭遇到了国民党军重兵布下的第四道封锁线,11月25日,中共中央及总政治部发布了强渡湘江的命令,湘江战役由此拉开序幕。毗邻湘江,地处湘桂交界处的全县,也就是今天的全州,成为了这场大战发生的主战场之一。“敌人像被风暴催折的高粱秆似的纷纷倒地,但是打退了一批,一批又冲上来,再打倒一批,又一批冲上来。从远距离射击,到近距离射击,从射击到拼刺,烟尘滚滚,刀光闪闪,一片喊杀之声撼山动地。”,这是时任红军团第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政治委员杨成武在《忆长征》中写下的话语,记录下了红军长征历史上生死攸关的一刻。经此战役,中央红军从长征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数万红军将士长眠湘江两岸。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也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之战,更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逆境中坚定信念、勇于胜利、勇于突破、勇于牺牲的生动体现。如今,湘江战役的硝烟早已散尽,但它所迸发出激荡人心的强大精神力量,仍跨越时空,深植时代,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奋进史中历久弥新。
一草一木一英魂,一山一石一丰碑。中国革命能够战胜强大敌人取得成功,奥秘就在于我们的党员、我们的战士革命理想高于天。奋进新征程,实现下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困难再大,想想红军长征,想想湘江血战。”2019年,根据中央部署,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桂林市党委、政府指导下,全州县决定在杨梅山设立红军长征湘江战役战斗遗址保护点。近年来,桂林市着力推进全州、灌阳、兴安、资源、龙胜等县的红军遗骸收殓保护工作,对散落的红军遗骸进行收殓并集中安放。截至目前,当地已对51个烈士遗骸散葬点进行搜寻,其中,发现红军烈士遗骸散葬点18个,收殓完整遗骸17具,零散遗骸约2600块。桂北的一山一水,留下了宝贵的红色记忆。桂林市积极开展红色资源保护和修缮工作,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湘江战役旧址、红军活动遗址等进行全面保护修缮,新建灌阳县新圩阻击战陈列馆和酒海井红军烈士陵园等纪念地近20处,把“散珠碎玉”串成了“红色珍珠”。
2024年是纪念红军长征湘江战役90周年,铭记湘江战役,传承长征精神,就要坚持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湘江战役期间的民族工作和群众工作,书写出一个个军民鱼水情深的动人故事,是红军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最好见证。新时代新征程,我们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不断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贡献力量!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