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索桥畔存英魂 大国工匠铸盛世

2023-08-29 14:53:02

青春旅文三下乡|铁索桥畔存英魂 大国工匠铸盛世

时代沧桑,春秋易迭。岁月的风雨不仅没有淡去红军长征的光芒,还因岁月的磨砺使这些红色故事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718日,贵州大学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乡村振兴青年博士突击队、旅文筑梦队(研究生)、创新薪火行者实践队(本科生)一行来到贞丰县小花江村,感悟伟大长征精神和大国工匠精神,汲取不断奋进的精神力量。

红军进寨村民拥 昔日村小焕新颜

历史画卷缓铺展,长征精神永长存。上午,队员们驱车来到小花江红色文化教育研学基地,今天的调研活动从红色文化教育研学基地大门上四个雕塑背后的故事讲述开启。跟随着讲解员赵倩的脚步,实践队成员们走进由贵州大学团队联合其他高校合力打造的红色文化长廊,一幅幅画卷上分别绘着当地人民口口相传的红军故事,显现出当年花江百姓与红军间至深至纯的军民真情。长廊外围墙面则覆盖着金黄色浮雕,再现了当年红军进寨的生动场景,队员们无一不为之动容。在陈列馆中,队员们跟随讲解员的脚步对巧取太平街、花江铁索桥阻击战等多个在花江发生过的革命事迹进行深入了解,其中三个布依族小伙冒死为红军送葫芦水的感人事迹不禁让队员们佩服。

图片1.jpg

                                       图为实践队队员认真聆听解说员讲解革命故事

队员们还了解到,研学基地前身是火箭军希望小学,这所小学是在张爱萍将军的女儿张小艾的组织下修建的,后改建为红色文化教育研学基地,为了不断挖掘当地红字资源,助力乡村振兴。

在与讲解员的交流中,成员们得知已退休村支书梁绍宇曾带张小艾重走其父所经长征之路,实践队采访小组成员步行前往梁支书家中,与其对其进行了一个简短的访谈,从中收获了梁支书对当代青年人践行新时代担当使命的期许与希望。

红色记忆口口传,青年筑梦赋新能

实践队的另一组队员上午来到贞丰县布依学会访谈贞丰一中退休教师韦正律,以红色记忆为媒,在聆听中重温长征文化脉络。

韦正律老师从教四十余年,退休后义务讲解贞丰长征史至今,讲好贞丰县的长征故事,将红色精神的种子播撒在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心中。

在访谈中,他向队员们讲述了红军在贞丰抢占白层渡口、过北盘江的历史,着重描绘了红军留下“香炉里的十二铜币”“甘蔗上的铜元”等事迹,并感慨正是在红色文化的浸润之下,让他立志终身清廉作为。韦老师也分享了在教书时自发组织青少年进行长征史学习的经历,他亲自带领中学生前往北盘江,面对见证过波澜壮阔长征史的滔滔江水,看着学生们求知的眼神,讲述他一路追寻红色记忆的故事,亲手为青年学生扣好第一粒纽扣。

在访谈的结尾,韦老师认为,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在“德要高人一等,能要胜人一筹,勤要先人一步,绩要多人一份”,对于学生党员更应当树立如此追求。他对青年队员们的殷殷嘱托,体现了红色基因的代代传承,为大家在人生之路的开拓进取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征程的筑梦之旅中指引方向。

花江水拍云崖暖,铁索桥横只等闲

下午,实践队队员们来到了花江铁索桥,重走红军兵出铁索桥的路线。站在峡谷这一端向桥头望去,只见四根铁索连接两面崖壁,横跨于花江之上,铁索上面铺垫的木板虽然换去了腐蚀殆尽的旧物,但流动不竭的江水和桥边铁索的红锈仿佛仍然在诉说着一段久远的历史。张爱萍在《急军令·抢渡北盘江》中提到“连克贞丰下兴仁,风扫落叶马不停”为狙击敌人,掩护红军主力渡过北盘江安全西进,红军战士连夜奔袭铁索桥,追击溃军,依山伏击,英勇战斗。感悟长征魂,需要始终踏实落地的双脚。当队员们亲自踏上桥时,才感受到了“北盘水吼山河震,敌岸陡峭插入云”的震撼。部分队员虽然心存恐惧,但想到曾经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仍鼓起勇气继续前进。走过花江铁索桥,实践队接受了深刻的红色精神洗礼。岸边摩崖石刻群上,雕刻着代代贞丰人修建花江铁索桥的历史,记录着代代人民努力奋斗的血汗泪水。


图片2.jpg

                                                图为实践队队员走过花江铁索桥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忆往昔花江铁索桥,看今朝花江峡谷大桥,是连接历史和未来的桥梁,寄托了贞丰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愿望。

以一流工匠之心 铸桥旅融合通途

实践队了解到花江正打造桥旅融合发展之路,在告别铁索桥后,来到花江峡谷大桥施工现场。“要想富,先修路”,贵州桥梁集团根据峡谷高大险峻的特点运用锚碇施工工艺,打造“五个桥梁”,带动周边少数民族村寨旅游资源开发,更是贞丰,关岭两岸文化、经济的架设与交汇。团队成员集体观看贵州桥梁集团打造的花江峡谷大桥建设短片,对大桥的整体构造,建设运用的重难点工艺,大桥各组成部分功能以及大桥建成意义具备初步印象。

在工地负责人的带领下,实践队队员又通过展板、讲解,对大桥建设的细节方面进行更深一步的了解。在大桥的建设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许多理论无法涵盖的挑战,“我觉得只有在真正的实践中才能锻炼自己”二区副指挥、贵州大学校友罗桂林在接受采访时说到。通过访谈,罗桂林校友身上体现出的工匠精神深深地感染着大家。

花江峡谷大桥在工人们点滴的搭建中初具雏形,其中凝结的不仅是钢筋水泥,更是打造这片土地发展契机的心血。工人们打造贵州桥梁名片,在平凡岗位上完成着极不平凡的事情,在贵州大地上书写着属于贵州人、贵大人的篇章。


图片3.jpg

图为实践队全体成员及指导老师与花江峡谷大桥负责人在主桥下合影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当年浴血奋战的红军将士播撒的长征精神的种子,已在花江这块古老而秀美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从前辈手中接过接力棒是青年人责无旁贷的义务,需要用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助力乡村振兴,让长征精神、工匠精神代代相传,永世长存,让贵州大地上开满青春绚丽之花!

责任编辑:苟敏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乡村振兴青年博士突击队、旅文筑梦队(研究生)、创新薪火行者实践队(本科生)一行来到贞丰县小花江村进行社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