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地,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通过组织大学生认真学习大别山革命文化,深入了解“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进、勇当前锋”的大别山精神,深刻感悟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将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血脉之中,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汇聚资源优势,深挖大别山红色基因
大别山地处我国中部地区,是长江与淮河的分水岭,东西长约380公里,南北宽约175公里。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领导下,这里先后进行了黄麻起义、商南起义、六霍起义,建立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诞生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三支能征善战的主力部队,创造了大别山区“二十八年红旗不倒”的革命奇迹,留下了十多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军事家的光辉足迹,走出了469位叱咤风云的开国将领,孕育了彪炳史册的大别山精神,形成了丰富而厚重的红色文化资源。
作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高校,挖掘好大别山精神的深厚内涵,诠释好大别山精神的时代价值,是高校思政工作的光荣使命。通过组织师生听红军故事、唱红军歌曲、重走红军路、重温入党誓词、缅怀革命先烈等活动,走进红色历史,促使其感悟大别山精神,汲取大别山“红色营养”;通过组织师生走进革命遗址遗迹、革命纪念场馆,走访革命烈士后代,深挖“红色富矿”,搜集整理革命先烈、英雄模范、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建立红色文化教学资源库;通过组织师生聆听专家讲座,参加学术研讨,交流心得体会,为广泛宣传大别山精神的时代价值夯实学术基础。
打造协同育人课堂,用情讲好红色故事
把牢课堂育人主阵地。课堂是铸魂育人的主渠道、主阵地。高校教师要自觉肩负起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要同向同行,在备课过程中将大别山的红色基因与教学目标结合起来、与讲授内容结合起来、与专业元素结合起来、与大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起来,把握好它们之间的契合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激活红色文化资源的情感效应,润物无声地帮助学生获得人生启迪、智慧光芒、精神力量、时代思想,如盐入水般引导学生自觉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
用心学进去,用情讲出来。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育人的主阵地作用,给大学生讲好红色故事,发挥典型示范与榜样引领的作用。通过讲述永不凋谢的红杜鹃肖国清、铁骨铮铮程怀天等英雄人物坚守信念的故事,让学生清楚,为学须先立志,人生要奋斗,就要有目标;通过讲述湖北烈士万永达生吞钥匙、大别山“江姐”晏春山纵身跳崖等胸怀全局的故事,让学生懂得“有大家才有小家”的道理,增强集体主义观念;通过讲述张性善冒死救红军、李先念出钱买鲫鱼等团结奋进的故事,让学生明白,团结合作、守望相助,就一定能迸发出巨大的能量;通过讲述皮旅中原东路突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等勇当前锋的故事,让学生强烈感受到,走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必须肩负起时代使命,勇立时代潮头。
创新教育手段,开展学习大别山精神的实践教学
建立线下线上宣传示范平台,打造全方位的红色融媒体课堂。“坚守信念”是大别山精神的灵魂,“胸怀全局”是大别山精神的核心,“团结奋进”是大别山精神的风格,“勇当前锋”是大别山精神的品质。要在校园环境中融入红色元素,利用校园文化建设和互联网平台,创新大别山精神传播途径和形式,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之间触摸历史脉搏、感知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从红色文化学习中汲取理论的力量、信仰的力量、道德的力量、实践的力量。
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大别山精神学习实践活动。大别山的历史,是波澜壮阔的革命史,是艰苦卓绝的奋斗史,是可歌可泣的英雄史。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方式,能够增强思想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可通过邀请老红军送故事进校园、专家或革命烈士后代作报告、“大学生宣讲团”送故事进班级等活动,以多种形式再现历史、触摸历史、穿越历史、对话历史,让学生在实践中阅读历史、在体验中感悟大别山精神。
高校应进一步发挥现有师资优势,通过深挖大别山红色基因,打造协同育人课堂,用情讲好红色故事;通过创新教育手段,开展实践教学,深度解读和阐释大别山精神。在日常教学和实践活动中以景动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在润物无声的思政教育全过程中引导学生感悟坚守信念的初心、提升胸怀全局的境界、培养团结奋进的品格、汲取勇当前锋的力量。在大别山精神的教育熏陶下,使学生凝聚爱国之心、弘扬爱国之情、砥砺爱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
(作者系信阳涉外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