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努力打造高校育人共同体》有感:
党支部是党组织中的基本单元,在高校党组织结构中处于“终端”位置,是联系师生、服务师生的桥梁和纽带,是保证党的方针、政策、路线、任务落地生根的具体执行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聚焦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强调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教工第二党支部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线上下课堂为平台,以明理学史为契机,凝心聚力、统筹谋划,将高校育人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以立德树人为目标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高校教育工作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围绕立德树人这一目标统筹规划,推动教育教学各环节和“三全育人”相互融合,为加快构建高质量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凝心聚力。教工第二党支部在日常教学任务中注重德育培养,将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克服唯分数、唯论文的沉疴顽疾,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年。
以线上下课堂为平台
在日常教学中,教工第二党支部以课堂为“阵地”,统筹谋划,组织开展专题教学研讨会、教学沙龙等活动,构建起理论教育、榜样示范、课堂实践的长效机制,同时以活动为载体,不断培养教师对教学的关注度,传递教学新理念、新方法,形成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积极打造育人共同体。
以明理学史为契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高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是要将立德树人与党史学习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教工第二党支部以明理学史为契机,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党史回顾,使青年学生通过具体活动了解国史、国情,从而增强学生对党的认同感以及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大学生。
教育行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高校教育肩负着教学育人的重要任务,是落实“三全育人”的重要阵地,应该在党的统一领导下,为构建“育人共同体”凝心聚力,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不断奋进!
原文:《努力打造高校育人共同体》
来源:学习强国
作者:李宇杰 钟婉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强调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高校推动“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综合改革,加快构建高质量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三全育人”能否落地见效,关键在于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同向同行的“育人共同体”。
做好“统筹谋划”文章
加强党委统一领导。高校党委要充分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重要作用,将育人共同体的构建融入管党治党的具体实践中,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做好统筹规划、实行依法治教,推动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和保障机制各层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协同协作、互联互通。同时,健全校领导深入一线联系师生制度和校领导上讲台制度,切实发挥学校领导干部在育人共同体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完善协同联动机制。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院系党委、党总支或党支部等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构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纵向传动育人机制,为筑牢育人共同体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另一方面,要着力构建以学校为中心,社会和学生家庭联动发力的横向育人体系,写好家校合育“大文章”,实现校内外育人力量互联互通、优势育人资源深度整合。
明晰权责运行清单。一方面,要注重细化岗位职责,明确将育人要求与各岗位工作职责相统一,建立起富有差异性和针对性的育人责任清单,倒逼责任落实,内化全体教职工的育人主体意识。另一方面,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总体要求,通过优化机构设置、理顺职能部门与教学单位的育人权责,坚决杜绝各单位育人职责不清、定位不明,或育人工作联而不合、联而不活现象。
做活“凝心聚力”文章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一方面,要构建起理论教育、舆论引领、榜样示范、文化熏陶和实践养成有机融合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引导教职工将职业道德理论转化为育人实际行动,勇担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另一方面,要以制度约束为保障,明确师德负面清单,定期开展师德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教职工职称(职务)评审、岗位聘任、评奖评优等的首要依据,筑牢师德师风红线底线。
注重校史文化传承。要注重将校史教育融入新教职工入职培训,让新教职工在了解校史校情的基础上,增强对学校的热爱之情和教书育人的责任之感。同时要注重加强常态化的职后教育,将校史文化中蕴含的育人资源和育人理念与新时代高校教师的职责使命有机结合,引导教职工自觉地将学校的校史文化和办学理念内化为自身的教育观、教学观和服务观。
做细“协同配合”文章
聚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育人水平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落实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关键主体”。要切实把好教师入口关、道德关、能力关、育人关,实行不合格退出机制,加强培训研修,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素养与教学能力不断提升,健全工作保障机制,严格落实专项岗位绩效,在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人才称号评定等方面予以单独评价,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立足职责使命、潜心铸魂育人。
聚焦专任教师学科育人能力建设。一方面,要建立教书育人“一岗双责”制度,坚决杜绝专任教师将“教书”与“育人”割裂的现象。另一方面,要多举措推动“课程思政”改革,积极发掘各学科各专业的思政元素、思政功能,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相得益彰。
聚焦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素质建设。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辅导员、班主任、研究生导师、心理健康教育专任教师等的力量,打造多学科背景互相支撑、良性互动的工作队伍。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思政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借助学校跨学科、多学科交叉的优势构建研究、对话平台,解决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现实问题,形成创新成果。
做实“激励机制”文章
推进分类评价改革。一是将育人成效指标作为各类人员评价的核心指标,在专任教师的职称晋升、岗位聘用、人才称号评定等评价中加大对育人效果的考核。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党群部门思政工作者等,重点考核其对于思政工作的推动落实成效。二是建立起以学生为本,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成情况为核心,以学科类别、岗位特点、发展方向、目标成效为框架,分类、分层次、分学科、分课程设置的评价标准。
推进激励机制改革。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将教职工的工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以及育人效果等直接挂钩,形成以育人实绩为导向的教职工激励机制;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教师荣誉体系并强化荣誉配套待遇保障,使教师通过努力在教学生涯的不同阶段都能获得相应的荣誉关照,以成就激励制度唤起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获得感。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