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一个有品行的人必备的品质。我们总说“一诺千金”,即答应承诺别人的事,就如千金般贵重,一定要兑现。从这个流传千年的成语里,就能看到“诚信”在我们的传统美德里占据的重要地位了。《中庸》里讲:“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这里的“诚”,指的是自然界一切实实在在的东西,没有虚假。我们人作为天地万物之灵秀,应该把追求真诚作为立身处世之本。《论语》也讲:“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谨而信,泛爱众”;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孟子说:“朋友有信”,都是在强调诚实守信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只有彼此真诚,才能成为朋友。
在古人看来,诚信就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孔子讲:“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人如果没有信用,那真不知道怎么能行于世、立足于社会,没有了诚信就像是大车没有了马和车身的木销子,小车没有车杠与横木相接的销钉,还能靠什么行走呢?所谓“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诚外无物”“宁失千金,不失诚信”,历史上关于诚信的故事更是比比皆是。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商鞅将变法的法令全都准备好了,但在对外公布之前,他害怕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他在国都集市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并贴出告示:有谁能把这个木头搬到北门去的,赏十金。围观的老百姓都十分奇怪,不敢去搬。过了一会,商鞅将赏金增加到了五十金。终于有一个人壮着胆子将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马上赏给这个人五十金,以证明自己守信用、说到做到。然后下令变法,新法令很快在全国推行。这就是徙木立信的典故。
后来,同样立志推行改革的宋代大臣王安石写了一首诗来赞扬商鞅:“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诚信不仅是处世之本,也是立业之基。因为诚信不仅仅是个人品行的重要特质,而且在成就事业方面,也发挥着相当大的作用。在社会生活中,诚信不仅具有教育功能、激励功能和评价功能,而且具有约束功能、规范功能和调节功能。
就个人而言,诚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企业而言,诚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就社会而言,诚信是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就国家而言,诚信是良好的国际形象。
第一,诚信是个人的立身之本。诚信是个人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和品格。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的品德和素质,不仅难以形成内在统一的完备的自我,而且很难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取得成功。程颢程颐指出:“学者不可以不诚,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其心而自弃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五)“诚”不仅是德、善的基础和根本,也是一切事业得以成功的保证。
“信”是一个人形象和声誉的标志,也是人所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道德品质。天下无不可为之事,只怕立志不坚。所以,中国人特别强调“做本色人,说诚心话,干真实事”。
第二,诚信是企业和事业单位的立业之本。诚信作为一项普遍适用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是建立行业之间、单位之间良性互动关系的道德杠杆。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规范。诚实守信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必须而且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它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
第三,诚信是国家政府的立国之本。国家的主体是人民,国家的主权也归属于人民。中国古代政治伦理强调“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认为国家的领导者应当以诚心诚意的态度和方法去取信于民,进而达到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太平清明。唐代魏征在给太宗皇帝的上疏中写道:“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贞观政要·论君道第一》)治国之道,在于贵德崇义,而德义的主要内容则是诚信。柳宗元说:“信,政之常,不可须臾去之也。”以上言论说明诚信是领导者治理国家的基本准则。
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
中华文化强调“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 知其可也”等等。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 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 时代价值。信用是做人做事的道德底线。诚信是一个人最大的靠山,也是立足于世的根本。
大学时期是我们人生道德意识形成、发展和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优良美德,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做一个知修养,讲道德的人,做一个“言必信,行必果”的人也是我们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无论是细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还是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都不会忘记一个重要的品质——诚信。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