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系思政导师刘翔宇老师,重点对接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2024级共2个自然班级,学生总数73人。其中,材料2401班37人,材料2402班36人。均为应届高中毕业生考入我校,无职高生源。生源地主要为河北(59名)、河南(5名)、广西(5名)、新疆(4名,均为汉族学生)4个省份。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1名,认定特困生7名,困难生11名,一般困难学生7名,单亲/离异家庭学生5名。专业报考时自主选择45人,他人介绍7人,随意选择15人,调剂8人,其他4人。
一、主要思路
1. 着眼班级学风建设、自我管理能力提升、良好习惯养成、激发学习动力等目标,聚焦协同育人、凝聚育人合力。
2. 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并举、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两个基本原则,引导学生“爱祖国、爱行业、爱学校、爱专业、爱班级”,引领学生综合发展。
3. 与“习惯养成百日行动”相结合,与辅导员老师一起共同努力,突出平时习惯培养,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二、特色做法
1. 同向同行,润物无声
注重“思政导师”和“专业教师”身份的融合。充分利用《专业导论》课堂主阵地,结合办学特色、专业特点、岗位需求和学生成长规律,将思政育人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找准学生情感的触发点、思想的共鸣点和思政的切入点,化有形于无形,化有声于无声,实现“盐溶于水”的有机融合。
2. 匠心筑梦,赋能成长
注重“工匠精神”培树与职业素养提升相结合。组织开展参观实训基地等活动,并邀请技能大师就技术技能传承等方面和学生进行现场交流,在学生心中埋下职业理想的种子。
3. 研创结合,激发热情
积极动员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技能竞赛等方面的活动。组织工业中心科研、竞赛方面的骨干教师与优秀学生对接,已选拔1名学生加入智能机床研发团队,已初步产生了拉动效应,学生参与科技研发和技能竞赛的意愿热情比较高涨。
三、日常工作
通过深入宿舍、在学生食堂与学生共同就餐,深入学生生活日常,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及生活中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定期深入学生宿舍,检查学生宿舍卫生、安全,尤其是检查宿舍抽烟、违规使用电器等不良习惯情况,积极开展正面引导思想工作。
与建档立卡家庭困难学生谈心谈话,了解在校生活消费情况,宣传学校贫困生帮扶政策,鼓励学生努力学习积极上进争取奖学金资助,协助学生申请勤工助学岗位。
四、问题与思考
1. 学生高考结束进入大学生活,短暂的兴奋期过后,出现“松劲”的想法,缺乏精神方面的探索和追求,上大学后失去了目标和方向,需要“抢抓”这一关键节点,确保学生不要进入“滑坡”的错误方向上。
2. 校、系社团活动,“规定性”“指令性”内容偏多,未充分发挥班委会和学生骨干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普遍反映兴趣度不高,组织者疲于奔命而效果不理想。需要在活动设计上加以引导、指导,以充分发挥课外活动的作用。
3. 家庭困难学生申报勤工助学岗位竞争压力较大,且补助标准偏低,对学生的吸引力不高,建议对建档立卡家庭困难学生有所侧重。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