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五四青年节之际,生物学系教工党支部联合光华书院志远学堂邀请到“优秀南极考察队员”曹建西在线分享四次南极科考中的体验和感受,以丰富的图片和详细的讲述带领青年教师、青年学子“漫步”冰穹,体悟科考伟业背后的艰辛和付出。生物学系教工党支部书记姜晓东教授,光华书院副院长谢雨杉,光华书院双创中心、志远学堂指导老师瞿轶雯以及生物学系教工党支部青年教师们、光华书院的青年学子们参与此次活动。
讲座伊始,生物学系教工党支部书记姜晓东老师在寄语中引发思考:“青年应该是什么样的?”习总书记曾指出,“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每一位南极考察队队员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在看似普通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为了兴海强国的伟大梦想不懈奋斗。
生物学系教工党支部书记姜晓东致辞
拨开历史,走近南极
借助一张张珍贵的照片,曹建西向青年教师和学子们展示了自己的南极生活。从2005年第一次在南极越冬训练讲起,他为同学们描绘出中国第一个南极科考站——长城站的建造历史和美丽景色。他向同学们介绍了人类南极历史的四个阶段,从早期发现到捕鲸历史,人类逐步开始涉足南极;随之而来的是探险家和航海家频繁探险考察的英雄时代;直到二战后,现代国家南极科考队的建立,使得人类与南极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
曹建西讲述自己的南极故事
极地生活,究竟是什么样呢?作为科考队的“大管家”,他负责着长城站的所有物资补给。通过“度夏工作”、“长城站的外交活动”等工作和日常活动,生动立体地展现了冰穹之上的南极生活。通过“南极仲冬节”等特色节日时队员的情绪变化,为看似冰冷枯燥的科考生活增添了更多“人情味”, 拉近了与同学们之间的距离,引发共鸣。
南极精神,勇者无畏
曹建西分享了自己选择加入南极考察队的初衷,通过自主报名、层层选拔、艰苦训练之后得以加入南极考察队,经历度夏、越冬,在冰天雪地中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
在南极内陆施工每年能够利用的时间只有几十天,作为机械师的曹建西,经常要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趴在车底冰面上维修车辆,长达几个小时的维修工作对于人的意志与身体素质都是很大考验。除此之外,路面上还隐藏着许多极为危险、但难以发现的冰裂缝,随时随地威胁着科考人员的生命安全,许多南极科考人员都葬身冰裂缝。“最害怕的是回不来。”曹建西说。严寒、缺氧、高海拔,茫茫白雪的未知世界,随时迎接各种挑战,屡屡遇上艰难险境。兴海强国的光荣与梦想、极地求索的使命与担当,激励、支撑着每一位科考队员,艰苦奋斗,永恒探索。
家国情怀,青年担当
从1984年首次南极考察至今,36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考察队员奔向最远的南极大陆,从“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到“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从“向阳红10”号科考船首航南极到“雪龙”号和“雪龙2”号破冰船“双龙探极”;从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南极洲上空飘扬到考察站建立在南极冰盖之巅……中国进入极地考察大国行列,并向强国迈进。
交流互动
嘉宾分享之后,在线聆听的同学们积极发问:科考队人员如何配备?女性队员在考察队中充当的角色?关于全球气候变暖及环保问题,我们可以做些什么?艰苦条件下是何种力量支撑着科考队员一次次义无反顾踏上南极大陆?同学们从个人层面、社会层面及国家层面踊跃发问,展现了青年学子对于南极科考的向往与热情。
光荣和伟大的背后,是艰苦的付出,是对坚毅和责任的考验,从好奇心驱使的自发前往,到国家发展需要之下的责任担当,每一位科考队员,就是当代青年最美好的样子!
本场活动带领生物学系教工党支部的青年教师和光华学子们对南极科考这项伟大事业做了更深入的了解,学习更多南极和大自然科学知识,在领略奇异极地风光的同时,聆听科考队员艰苦奋斗的经历,感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永恒探索的“南极”精神。
五四青年节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寄语新时代青年,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期待每一位青年教师、每一位青年学子,牢记青年的使命与担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奋勇搏击!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